2025年4月10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他希望與中國達成協議,以結束不斷升級的貿易戰。
自特朗普上任以來,美國對華貿易政策愈發強硬,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已升至145%。特朗普這一舉措被認為是其試圖通過經濟手段對中國施壓的極端策略。然而,與美國的期望相反,美國的盟友卻紛紛選擇加強與中國的合作。這種局面顯然讓特朗普措手不及,並發表代表其態度軟化的言論,這也讓國際社會重新審視中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美國關稅政策的效果與代價
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始於2018年,當時,他以「貿易不公平」為由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試圖縮小美國對華貿易逆差及美國國內製造業外流等問題。然而,事實證明,其這一政策的效果並不如預期。
對於中國而言,雖然美國提高關稅對中國部分出口行業造成了壓力,但中國通過優化出口結構、加速國內經濟轉型以及深化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合作,成功緩解了美國提高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國開拓了更多市場,同時「內循環」戰略提升了中國國內消費對經濟的貢獻率。
相比之下,美國自身卻因高關稅付出了沉重代價。數據顯示,關稅導致美國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美國消費者成本上升,其國內通脹率居高不下。此外,許多依賴中國供應鏈的美國企業成本激增,部分中小型企業甚至因此而破產。更為嚴重的是,中國減少了對美國農產品的採購,直接打擊了美國農業出口。
美國盟友為何紛紛訪華?
在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同時,其盟友卻選擇加強與中國的合作。近期,歐盟主席、芬蘭議長、西班牙首相、英國國防參謀長等國際政要紛紛訪華,日本公明黨黨首宣布將於近期來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無視美國的威脅堅持訪華,其這一舉動展現了中歐合作的重要性。
美國的盟友們態度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是許多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近年來,歐盟、東盟等與中國的貿易總額不斷增加,這對全球經濟復甦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和單邊主義性質讓其盟友感到不滿。例如,美國財政部長對西班牙的威脅言論被認為是對主權國家的極度不尊重。最後,中國通過「一帶一路」、rcep等多邊合作機制展現了更開放的姿態,與美國奉行的貿易保護主義形成鮮明對比。
特朗普的求和信號與中美談判前景
特朗普面對美國盟友紛紛轉向中國以及美國國內經濟壓力,不得不釋放求和信號。在美國內閣會議上,他表示希望與中國達成一項對中美雙方都有益的協議,並自信地認為中美最終會找到合作的路徑。其這一表態背後暴露了美國的困境,美國的高關稅政策不僅未能讓中國屈服,反而讓美國自身陷入經濟和外交的雙重壓力。
相比之下,中方在未來可能的談判中佔據主動權。中國通過內循環戰略增強了自身經濟韌性,同時進一步加強與俄羅斯、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組織的合作,為自身提供了更多外交籌碼。此外,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在晶元、人工智慧等高科技領域的突破也讓自身更有底氣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
未來趨勢:中美關係何去何從?
儘管特朗普釋放了求和信號,但中美能否達成協議仍是一個未知數。中美兩國在貿易、科技、地緣政治等領域的結構性分歧難以在短期內彌合。此外,美國國內政治壓力也可能限制特朗普在談判中的靈活性,因為一直以來,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強硬外交政策是其吸引美國國內選民支持的重要工具。
與此同時,中美貿易戰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世界範圍內的供應鏈重組已經在進行,而中國通過多邊合作機制推動新的國際貿易規則的形成,也在逐步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結語
美國145%的關稅政策不僅未能讓中國妥協,反而凸顯了特朗普政府的戰略困境。在國際舞台上,中國通過多邊合作和靈活外交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更多支持,而美國則因單邊主義和政策頻繁搖擺而陷入孤立。
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將繼續影響全球格局。中國將繼續堅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順應全球化浪潮,與國際社會一起對美國的貿易霸凌進行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