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立陶宛無視中國警告在國內開辦所謂的台灣「代表處」後,2021年中方宣布和立陶宛降低外交關係為代辦級,並互相撤回大使。至今已經三年多時間,中立再未討論恢復關係;實際上在此期間立陶宛政府不止一次表達想和中國「和解」的意願,但又表示不想改變對台灣的立場;去年11月立陶宛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斯卡勝選上台,聲稱自己任期內重要的事情就是和中國修復裂痕,但立陶宛「不願意跪著乞求中國的諒解」。
消息人士表示,帕盧茨卡斯暗示不願意取消所謂的「代表處」,中國外交部在12月中旬也提醒他們,只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才是推動雙邊關係重回正軌的辦法,隨後立陶宛「無視」中國的要求。在這件事上立陶宛前任總理希莫尼特也向中國要求過,中方直接予以拒絕,強調前提必須是取消所謂的「代表處」。在立陶宛上層政治圈有很多政客強行「綁架」政府表示,如果同意中國的要求無疑是給中方「下跪」,這也是帕盧茨斯卡說說自己不想「跪著和解」的原因所在。
當地時間7日,立陶宛總理金陶塔斯·帕盧茨卡斯通過立陶宛媒體表示,維爾紐斯準備與北京恢復外交關係,但這必須在平等基礎上進行。他強調如果中國願意向立陶宛派遣大使的話,那麼立陶宛也會考慮向北京派遣大使。但這條路非常艱難;如果讓立陶宛「讓步」,至少現在來看仍然是不可能的。這位總理一直強調和中國溝通與對話,但又不願意先邁出第一步,尤其是在台灣問題上,這位新總理似乎不打算有緩解表態。
立陶宛想「不讓步和中國和解」,現在來看幾乎不可能。他們被「打疼」的原因是中立關係惡化後立陶宛對華貿易額大幅下降,多個產業受到嚴重影響,立陶宛政府之前對經濟損失的程度和持續時間存在誤判,認為可以通過其他途徑彌補損失,但現在越來越捉襟見肘了,所以不得不去和。此外,立陶宛一些政客一直不想在對台問題上鬆口,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堅持對華強硬立場可以提升其在美國戰略布局中的地位,換取美國的「政治籌碼」。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堅持對台問題上立陶宛必須「先改正,再談判」的原則。立陶宛之前和中國「叫板」的一個原因是歐盟,歐盟雖然在口頭上表示支持他們,但實際上未能提供實質性的幫助和有效的解決方案,讓立陶宛去wto解決。立陶宛總理和總統認為在歐盟的框架內,其涉華錯誤行為不會受到過於嚴重的後果,助長了其與中國討價還價、拒絕讓步的底氣。現在各種選項都已經擺在了檯面上,立陶宛憑藉一己之力,和中國「拔河」簡直是相差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