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億澳元,中國嵐橋集團租下達爾文港,曾讓這個虧損的港口煥然一新,吞吐量翻倍。然而,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卻在美國挑起關稅爭端之際,再次高調提及「贖回」達爾文港,給本就微妙的中澳關係增添了新的波瀾。
這背後是美國的壓力、國內的政治算計,還是對中國崛起的不安?高達29億人民幣的違約金和可能的貿易衝突,澳大利亞真的準備好了嗎?
達爾文港的重要性
達爾文港,這個地處澳大利亞北端的港口,扼守著重要的海上通道,素有「亞洲家門口的澳洲大門」之稱,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在二戰時期便顯露無疑。
1942年2月19日,就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的幾個月,日軍對達爾文港發動了猛烈的空襲,造成數百人傷亡,港口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時間來到2015年,面對連年虧損的達爾文港和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北領地政府做出了一個看似無奈的選擇——將達爾文港的99年租約授予中國嵐橋集團。
彼時,達爾文港的運營每況愈下,連續多年處於虧損狀態,成為了北領地政府的沉重負擔,不僅如此,北領地政府還承受著美軍駐紮帶來的額外財政壓力,甚至連道路修建的資金都難以籌措。
就在此時,嵐橋集團的出現,為困境中的北領地政府帶來了一線希望,5.06億澳元的租金和升級改造的承諾,如同及時雨,為達爾文港注入了新的活力。
嵐橋集團接手後,立即著手對港口進行了一系列全面的升級與改造工作,包括建造新的泊位和卸貨碼頭,加深港口航道,以及更新港口設備等。
這些投資不僅提升了港口的運營效率,也增強了其吞吐能力,接下來的幾年,在中國企業的運營下,達爾文港煥然一新。
港口吞吐量從1600萬噸躍升至3000萬噸,運營效率大幅提升,不僅為當地創造了數百個就業崗位,也為北領地政府減輕了財政壓力,使其能夠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公共服務領域。
達爾文港的繁榮,一度成為了中澳合作的典範,見證了雙方在經濟領域的互利共贏,然而,昔日的合作,如今卻面臨「反悔」的風險。
變臉的背後,是何種驅使?
前有長和集團43個關鍵港口,後有達爾文港,要說背後沒有美國的影子估計沒有相信,尤其是在特朗普對全球發動貿易戰之後,一些國家原形畢露,暴露出自己沒有主權的事實,澳大利亞就是其中之一。
這個國家一邊被美國「騎在頭上」加征關稅,一邊卻對中國企業下手,阿爾巴尼斯政府高調宣稱要「贖回」達爾文港,並提出了「商業手段」和「強制徵收」兩種途徑。
要知道達爾文港與美國在澳軍事基地距離之近,一直是美國的心頭之患,而美國又一直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對中國在達爾文港的存在保持高度警惕。
從奧巴馬政府時期開始,美國就持續向澳大利亞施壓,要求「重新評估」港口運營協議,特朗普政府時期,更是加大了對澳大利亞的施壓力度,並投入2.26億美元在達爾文港附近擴建軍事設施,意圖通過軍事威懾手段封鎖中國的重要海上運輸線。
於此同時,澳大利亞國內政治的考量也是重要因素,大選臨近,阿爾巴尼斯政府面臨著來自國內的壓力,尤其是來自那些對中國持懷疑態度的選民的壓力。
為了爭取選票,轉移國內矛盾,阿爾巴尼斯政府選擇打出「中國牌」,通過炒作「中國威脅論」,塑造強硬形象,以期贏得民眾的支持。
聯邦議會成員盧克·高斯林公開宣稱「港口必須歸還澳大利亞民眾」,北領地財政部門負責人比爾·楊更是直接向總理阿爾巴尼斯施壓,要求「動用財政資金回購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反對黨領袖達頓,也在達爾文港問題上與阿爾巴尼斯政府立場一致,二人均承諾若贏得大選將強制收回中國企業持有的達爾文港經營權,可見此舉背後政治盤算的意味。
此外,在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亞也試圖將達爾文港作為與美國談判的籌碼,以期獲得關稅豁免。
美國對澳大利亞商品加征關稅,使澳大利亞經濟受到一定衝擊,阿爾巴尼斯政府可能希望通過收回達爾文港,向美國示好,以換取美國在貿易問題上的讓步,這是典型的寧可被美國薅羊毛,也不能和中國站隊的行為。
短視的抉擇,潛在的危機
澳大利亞政府的舉動看似強硬,實則短視,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和信譽風險,單方面撕毀合同將面臨高達29億元人民幣的違約金,以及數十億澳元的買斷成本。
即使是北領地政府也承認,「若無聯邦政府的資金支持,此項目難以推進」,違約行為更是嚴重損害澳大利亞的國際信譽。
2019年,澳大利亞就曾因高額違約金而放棄收回港口,如今再次違約,無疑將使國際社會對其商業誠信產生質疑,進一步加劇投資者對澳大利亞市場的擔憂,正如去年中國對澳大利亞投資暴跌81%所展現的那樣。
如果中澳貿易關係因此出現緊張,將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澳大利亞經濟造成沉重打擊,這一點需要澳大利亞政府想清楚,到底是選擇相信美國開出空頭支票,還是相信中方給出的實際利益。
合作共贏or堅決反制?
面對澳大利亞的舉動,我們當然不會選擇妥協,中國嵐橋集團八個字回復:達爾文港不會出售!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也對此事做出了回應,呼籲澳方不要將正常的商業合作政治化。
如果澳大利亞一意孤行,中國或將採取反制措施,例如借鑒巴拿馬運河港口交易的經驗,在其他領域採取類似行動,或調整對澳大利亞的貿易政策,減少對澳大利亞商品的進口依賴,以維護自身權益。
可以說澳大利亞政府的短視行為,不僅損害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和國際信譽,也給中澳關係帶來了新的挑戰,甚至有人稱這樣的行為完全就是「戰略附庸」。
眼看政府要把金飯碗砸了,澳大利亞商界徹底坐不住,礦業巨頭必和必拓連夜開會,農業出口商集體請願,連達爾文港所在的北領地商會都發公開信:「撕毀合同等於自斷經脈!」
所以說澳大利亞不是沒有明白人,別看現在有人叫的歡,但說白了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如果真的是為了澳大利亞的人民,那就應該學著中國舉起反制的盾牌,可惜的是他們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面對一個隨時都可能翻臉的「主子」,最終傷害的只能是自己。
信息來源:
2025-04-07《澳兩黨候選人均呼籲出售中企控制的達爾文港,中方回應》
環球時報2025-04-09《澳前官員為中企租達爾文港辯護:當時沒人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