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太快了,恍惚間,美國單方面挑起貿易摩擦已經6年了。
從一開始來勢洶洶的「跪下,唱征服」,到如今無可奈何的「有話好好說」,美國各界也在反思,「傷人一千,自損八百」的制裁意義在哪裡?
近日,美國智庫《外交》雙月刊網站發表題為《美國對華科技戰為何適得其反》的署名文章,承認對華科技戰搞砸了。
文章列出美國針對中國的一系列手段:包括但不限於出口管制、關稅、產品禁令、雙向投資審查、限制數據流動、激勵有關企業轉移供應鏈等,作者特別指出,美國倡導的「小院高牆」正在擴大,給美國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後果,一方面刺激中國技術進步;另一方面限制美國自身創新。
過去幾十年,隨著全球化浪潮的興起,世界經濟形成了以美國為核心、歐美髮達國家為主力的國際分工,它們佔據全球產業鏈的核心位置,專註於上游高端搞研發,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處於產業鏈中下游,只能在中低端做代工,世界各國通過貿易流通彼此獲利。
這樣的國際分工帶來的結果就是,發達國家出一分力,獲得九分利潤,發展中國家出九分力,最後拿到的只有一分的辛苦錢。
為什麼以前美國不把我們放在眼裡?彼時的中國不具備「上桌」資格是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工業化剛起步,解決吃飯問題是當務之急,缺錢缺技術,有人有場地,只能揚長避短,在國際分工里尋找切入點,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把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應用技術層面,在低處摘桃子,增加原始積累,先求數量再講質量。
美國是全球第一大消費國,中國是世界最大工業國,憑藉質優價廉的商品成功打開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市場,消耗國內過剩的工業產能,出口創匯發展自身,逐漸走上了一條逆襲之路。
事實擺在眼前!短短四十多年,中國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總量佔全球經濟的比重接近五分之一,製造業佔全球份額超過三分之一。
中國拿到了進入核心圈的門票,具備了佔據產供鏈上游的實力,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到以中國為核心的製造業經濟大循環里,在全球產業鏈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老話兒說,求人不如求己,別人有不如自己有。
自美國開始對華圍堵遏制,妄圖打壓中國科技進步後,「拿來主義」再無生存土壤,給錢人家都不賣,美國的出口封鎖堅定了我們自力更生獨立研發的決心,在滿足需求和國家利益的雙重壓力下,反而刺激了中國相關技術取得突破。
美國針對少數關鍵技術採取「小院高牆」的錯誤做法,一部分高科技設備難以獲取,短期內不可避免對我們造成困擾,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的限制措施也讓其正在失去中國市場。
以前美國憑藉自身力量制裁別的國家,可謂輕車熟路,屢試不爽。現在面對中國卻有些無處下手的感覺,不僅塊頭大,還特別硬,更有手段反制,只能說美國選錯了對象。
又想起了那句話,殺不死我的 終將使我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