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政要訪華,要挾中國對俄施壓
4月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就要來中國訪問了。對於這次訪問,馮德萊恩事先打了預防針,表示中國在俄烏衝突中的表現,對中歐關係具有決定性影響。而中歐關係又是全世界「最複雜和最重要的關係之一」,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將影響到歐洲未來的經濟繁榮和國家安全。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在接受採訪時指出,馮德萊恩的言外之意,是想將俄烏衝突與中歐關係進行捆綁,暗示中國:如果處理不好烏克蘭問題,那麼中歐關係也會遇到麻煩,她試圖以此要挾中國,在俄烏局勢上投入更多精力和外交資源。但中方認為,雖然中國希望積極推動中歐關係,但這必須以相互尊重為前提,如果歐盟方面沒有正確的認知,仍以舊思維看待新時代,這種舉動顯然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
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中國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烏克蘭問題?中國提出的12點和平方案,又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實現?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烏克蘭問題上,最大的責任人並非中國,而是美國。正是美國不斷加碼對烏援助,才使得俄烏戰爭愈演愈烈,至今仍看不到結束的希望。3月30日,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接受拉美社採訪時就曾表示,如果不是西方持續為烏克蘭供應武器,戰爭早就結束了。
然而,馮德萊恩又不可能去向美國施壓。畢竟,目前援烏在西方世界是政治正確,美國提供軍火不僅無罪,反而有功。即便美國將北溪2號炸毀,並趁機壟斷歐洲的能源供應,歐洲人也不敢多說什麼。在這種情況下,馮德萊恩只能將希望寄託於俄羅斯的重要夥伴——中國,試圖通過中國對俄羅斯施加特殊影響力,逼迫普京從烏克蘭撤軍。
但是在中俄元首會晤之後,歐洲又失望了。今年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布了12點和平方案,其中明確提到,「各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必須得到有效維護」。可是在一個月之後的莫斯科會談期間,中俄領導人卻並未提及俄烏戰爭和烏克蘭的領土問題,甚至雙方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都沒有出現「尊重主權」這個字眼。
另外,普京還表示,中國和平計劃中的許多條款與俄羅斯的做法一致,可以構成和平解決的基礎。比如「反對非法、帶有政治偏見的制裁」,「反對任何國家為了取得軍事、政治與經濟優勢,試圖傷害他國的正當利益」等。
普京不想撤軍,對華回應很委婉
有分析指出,普京的說法其實非常委婉。他聲稱,中國的和平計劃中有很多內容與俄方一致。言外之意,中國方案中還有一些部分,與俄方的訴求並不一致,比如維護烏克蘭領土完整等。畢竟,烏東四州和克里米亞,是俄軍付出大量犧牲,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並且還在法律上被納入了俄羅斯領土。如果普京就這樣輕易地交還回去,不僅無法向俄軍將士交代,還會被扣上「割地求和」的歷史罵名。這一點,是普京這個強人總統所萬萬不能接受的。
當然,以普京的情商,他並不可能公開直接地拒絕中國和平方案。除了暗示方案中有些條款俄羅斯無法接受外,他還把球踢到了西方和烏克蘭那邊,表示俄羅斯可以批准中國的和平計劃,但前提條件是,西方和基輔政權必須首先簽署。然而在此之前,美國等西方國家已經拒絕了中國的和平計劃,認為該計劃缺乏強制俄羅斯撤軍的條款,有「暗中幫助」普京的嫌疑,對烏克蘭「不公平」。如此一來,普京既沒有公開拒絕12點和平方案,駁中國的面子,又把拒絕和談的責任歸咎到了西方頭上,可謂是一舉兩得。
俄烏衝突是次要問題,中國反應波瀾不驚
面對普京的委婉回應,中方的反應顯得頗為淡定。在3月24日中俄元首會晤後,中國外交部發布了一份長達九段的會談摘要,其中烏克蘭問題僅被提及一次。而提到它的目的,也只是為了強調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採取的「客觀和公正立場」,並未對問題本身進行過多的深入探討。與之相比,中俄在貿易、產業互補和人文交流方面的合作,卻佔據了摘要的絕大部分篇幅。這充分表明,在中方的戰略視野中,俄烏衝突只是一個次要問題,其重要程度遠遠無法與中俄合作相比。
分析人士認為,中俄合作對中國主要有兩點好處。一是可以彌補中國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的短板,降低工業成本,提高國際競爭力;二是可以在戰爭期間,為中國提供一個穩定的能源大後方,減少因美國海上封鎖而遭受的損失。與之相比,解決俄烏衝突,除了能讓中國獲得一點虛名外,實際利益卻聊勝於無,甚至還會給中國帶來壞處。
像斯洛伐克中歐亞洲研究所的研究員馬丁·塞貝納就指出,目前俄烏衝突已經嚴重削弱了西方的軍事資源,美國和歐洲逐漸發現,他們已經無法生產足夠的彈藥來供應烏克蘭。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西方經濟帶來了更高的能源成本,而中國卻在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接收俄羅斯石油。這一現象,使得幾乎每個西方國家,都出現了反對參與戰爭的政治聲音,尤其是美國共和黨以及法國和義大利的少數派政黨。
塞貝納認為,即便中國只是「袖手旁觀」,但無論最終產生何種結果,是俄羅斯崩潰解體,還是莫斯科戰勝烏克蘭,都可能會有利於中國。如果俄羅斯勝利了,那麼西方必然會遭到削弱,作為俄羅斯盟友的中國,也能跟著受益;而如果俄羅斯失敗了,那麼該國將在經濟上被進一步削弱,並與中國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事實上,俄烏衝突已經給中國帶來了很大的經濟利益。在過去一年裡,中國對俄羅斯的出口已經翻了一番,而俄羅斯出售給中國的化石燃料,卻變得更加便宜,中國也因此取代德國,成為了俄羅斯能源最大的進口國。
中俄態度略有差異,中國拒當「背鍋俠」
不難發現,對於烏克蘭問題,目前中俄兩國的態度存在著些許差異,雙方都反對西方的非法制裁,以及美國為謀求自身優勢,損害他國正當利益的行為。但在要不要撤軍的問題上,普京的想法則更傾向於不撤。而中國雖然強調要尊重烏克蘭主權,但在具體行動上卻和俄羅斯一樣,都認為美國應承擔主要責任。如果美國不停止「火上澆油」,那麼就不能指望中國站出來救火。
另外,從戰略角度考慮,美國已經因為深度介入烏克蘭戰爭,給自身以及盟友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以至於歐盟領導人不得不先後來華訪問,請求中國出面勸和促談。在這種背景下,按兵不動對中國最為有利,只要烏克蘭戰爭多持續一天,美國的利益就會多損失一天,美歐之間的裂痕也會多增加一分。而此時,最著急的人應該是美國。如果美國都不願意接受與俄羅斯和談,那麼中國顯然也沒有必要替它當「背鍋俠」。
擔心中國立場動搖,普京下令部署核武器
分析到這裡,我們已經把俄烏問題的利害關係基本釐清了。但最近,情況又發生了新的變化。3月25日,普京突然宣布,將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並表示此舉是為了報復英國向烏克蘭提供貧鈾彈。他還指出,過去幾十年來,美國一直在比利時、德國、義大利、荷蘭和土耳其部署有戰術核武器,俄方只不過是在效仿這一做法,這並沒有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則表示,該國之所以接納俄羅斯的戰術核武器,是為了回應西方前所未有的壓力。他警告稱,北約不僅對白俄羅斯實施經濟和政治制裁,還在該國周邊加強軍事潛力。他本人已經得到確切情報,北約很可能會對該國發動入侵。為求自保,白俄羅斯必須採取反制措施,但並不會直接控制核武器,以免違反《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可以看到,普京和盧卡申科的聲明中都反覆強調了一點,即部署戰術核武器的行為,並沒有違反禁止核擴散的相關條約。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就在3月22日中俄會談結束後,中俄曾發表過一份聯合聲明,其中明確提到,「所有核武國家都不應在境外部署核武器,並且應該撤出在境外部署的核武器」。但時隔僅三天,普京卻違反了這一承諾,他擔心這可能會引起中方的不快,所以他才反覆向中方解釋部署核武的必要性,以及在國際法層面的合規性,希望消除中方可能產生的誤會。
然而,核武器不同於領土問題,它在中國外交原則中的優先順序,明顯要更高一些。因此在聯合國開會討論相關問題時,中方副代表耿爽就明確指出,核武器是「懸在我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這是去年1月,聯合國五常共同達成的協議。分析人士認為,耿爽的發言顯然是在暗示俄羅斯,不要忘了自己當初對中國和世界做出的承諾。在領土問題上,俄烏之間或許存在爭議,中國可以保持中立。但在核武器問題上,中國的立場則沒有絲毫轉寰的餘地。一旦俄羅斯動用戰術核武器,後果將不堪設想。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去年2月23日,也就是俄烏戰爭爆發的前一天,白俄羅斯就曾宣布修改憲法,允許在境內部署外國核武器。這意味著,普京和盧卡申科很早就做好了,通過部署戰術核武器,來應對北約入侵的準備。但問題是,俄烏戰爭已經爆發一年多了,為什麼普京一直沒有做出部署核武器的決定,非要等到中俄會談結束,歐洲政要即將訪華的關鍵時刻,才走了這樣一步棋呢?
處理烏克蘭問題兩大原則,中國需安撫俄羅斯情緒
分析人士認為,普京此舉,其實是有他自己的小算盤在內。因為俄烏戰爭打到今天,中俄關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對中國的依賴逐步加深,俄羅斯已經很難再像過去那樣與中國平起平坐。中國可以離開俄羅斯,但俄羅斯卻離不開中國。所以普京就擔心,儘管中方在莫斯科會談期間,向俄方許下了加強合作的承諾。
但問題是,歐盟領導人很快也要訪華,並且馬克龍已經提前表示,他們此行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說服中國站到歐盟這一方來,逼迫俄羅斯從烏克蘭撤軍。雖然中國不太可能接受歐盟的條件,但凡事就怕萬一,如果中國真的在歐盟的施壓下,公開向俄羅斯提出撤軍要求,那麼俄羅斯無疑會陷入徹底地孤立,這是普京極力想要避免的。因此,普京就選擇在中俄元首會談後的敏感時刻,下令在白俄羅斯部署戰術核武器。他試圖以此來暗示西方國家,部署戰術核武器的決定,可能得到了中國的首肯。而無論這是否為事實,歐盟領導人勢必都會產生懷疑,進而不敢再要求中國站隊歐盟。
總的來說,在處理烏克蘭問題時,目前中國需要遵守兩個原則。第一是不能當「背鍋俠」,該是誰的責任,就應該由誰來承擔,不能把美歐造成的爛攤子,交給中國來解決;第二則是要安撫好俄羅斯的情緒,目前俄羅斯正處於內憂外患之中,對於外部的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極為敏感,動不動就揚言使用核武。針對這一點,中國應予以理解,而不能向西方要求的那樣,用強硬手段逼迫俄羅斯撤軍,以免激化矛盾,引起核衝突等不可控局面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