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2023年07月07日20:33:39 熱門 1471

文/張澤國(張英後裔)

圓 曲 素 雅——明清古城之風格特徵

明代,桐城隸屬南直隸安慶府,得京畿之利。至明成化前後,縣城在過去基礎上有所拓展,規模格局有較大變化。縣治衙署建築復建於宋元舊址,縣城政治中心的地理位置未變,但橫跨龍眠河兩岸的城市布局有所調整,弱化河東,重點於河西發展。如宋元儒學被毀後,並未於河東原址復建,而是遷建於縣治東南佑文坊。如前朝設於城外的清風市,(教委工地宋瓷遺址可為佐證。)此時已進入文廟西北的城中位置,但縣城西北隅的鳳山(指廩嶺)其時尚未括入城內。萬曆前縣治無城牆(馬其昶《桐城耆舊傳》)。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明清桐城位置圖(《中國歷史地圖集》)


萬曆磚城是桐城城郭的最終定型期。「明萬曆丙子年(1576),知縣陳於階,同邑紳南京戶部侍郎盛汝謙、河南布政司吳一介,請於巡撫宋儀望、巡按唐練,具題建造磚城。週六里,西北負山,東南瞰河,有門六:東曰東作、東偏曰向陽、南曰南薰、西曰西成、西偏曰宜民、北曰北拱,各有樓。計地八百二十七丈,計雉堞一千六百七十有三,計費銀二萬一千二百兩有奇。」相對於中國歷代城池的構造形態,桐城城池的建造風格獨具一格,比較罕見,概括起來主要有「圓、曲、素、雅」四大特點。


1



桐城縣城為正圓形城池,更準確地說呈龜背形。它不像我國大多數城市的方形城池那樣,一次性設計到位,經緯相交,橫平豎直。桐城明清古城是在經歷了唐宋元千餘年的朝代更替,迭經興廢,始終在一個老地方逐步發展起來的。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清道光桐城續修縣誌城區圖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民國時期桐城縣城地圖


著名古建築專家、建築史學家張馭寰教授來桐城實地考察時這樣評價:「桐城是一座正圓形的城池。從全國來看,除了桐城,沒有一座正圓形的城池,桐城縣城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圓形城池。」為什麼是圓形而不是方城呢?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故治陳陳相因。初唐的建城選址,汲取了隋代同安縣城無險可憑和原山舊城封閉隘障的歷史教訓,順應自然法則,利用背山瞰河的有利地形構築城池。其後歷朝因循接續,一直在原地發展。二是地理環境使然。城區位於落差不大的低矮平崗(含東南局部古河床洄灣淤積帶),北抵環狀山窩,呈半弧形外包狀;南濱龍眠河灣,河水繞城南西拐,兜水環護;東臨河道,西接平畈,中脊隆起,整體呈現西北高東南低、形同龜背的自然狀態。三是城防功能所需。因地取勢,依勢賦形,巧妙利用西北環山、東南面河的龜形坡地,構城池以圓形,剪除視線死角(貼城牆內腳環置城牆衖內圈),優化戰時城牆上下呼應、城中四方通連、靈活快速反應的整體防禦體系,增強了古城易守難攻的主體功能。


2



開元間選定的治所位置,為龍溪出山後的首道河流拐彎處,是一處被後世形家倍加稱許的風水寶地。治所北倚道冠山,左為釣魚台,右為鳳山(亦名指廩嶺),地勢呈東南向遞降,山環水繞,氣韻靈動。唐五代以前的縣城,當在東大街(今北大街東段)以北的較小範圍,城池規模不大。宋元時期的城南地界為縣治東南佑文坊到清風市沿線(城中清風市教委工地宋瓷遺址、城南相府舊址南宋墓葬等是為例證)。明代中後期,城區擴張加速,城西、城南漸次圈入城內。至萬曆築城前,囊括官署、民居、儒學、寺廟、祠堂、坊表、樓閣、花園、街衢、里巷、市廛、溝渠在內的城內格局自然成型。

每一座城市的建構,都有內在的格局肌理。其中的道路系統,就是這種內在肌理的經絡血脈。它源於城市的功能需求,體現的是城池構造的個性化特色。古代城池多作方形或長方形規劃布局,道路系統呈現方格狀。桐城卻恰恰相反,(「城內沒有一條直通的大街,都做一段一段的彎曲的巷子,城門之間也不做直達的幹道,東西南北各方向的大街也是不直通的」。張馭寰《中國城池史》)城中道路呈龜背紋蛛網狀布局,外圈城牆,圓曲互通,充分反映出當初的設計者們崇尚自然的構思理念和匠心獨運的卓越智慧。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環城東路施工中暴露的老城牆基局部

老城殘留的「七拐、八閣、九弄、十三巷」的孑遺故跡,是明清縣城格局肌理、特色風貌基本特徵的「曲」體標本。

「七拐」是指:城南的上潘家拐、下潘家拐,城北的殷家拐,城西的勺園拐。(其餘待考)這裡所謂的拐,是指道路轉變方向的拐彎抹角處。圓形城池、不規則巷衖,是城中曲彎多拐的成因。

「八閣」包括:縣丞衙署東的魁星閣,儒學內的尊經閣,儒學東的文昌閣,儒學西十字路口的圓通閣,觀音閣街的觀音閣,聖廟與陸家井之間的長生閣,(案,疑即三角牌樓。)東作門內的地藏閣,向陽門內梓潼閣街的梓潼閣。(閣是一種傳統樓房式建築,兀自獨立,四方不靠,常建於地勢較高處。中國古代的閣通常為兩層,四周設槅扇及欄杆迴廊,供遠眺、遊憩、藏書或奉祀之用。)城中八閣今無一存。(桐中半山閣所建較晚,不在其內。)

今天的人們將本為建築物的「閣」,誤解成道路形狀的「角」(桐城方言角、閣同音),按曲巷拐角來理解。「拐」、「角」同義,何須區分,這顯然是一種誤讀。其實閣是城內通衢曲巷中,明顯區別於民居建築的公共建築,在外觀造形、高度體量、空間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地標特徵。(城中八閣的功能屬性有所不同,坐落分布亦有區別。例如與儒家相關的魁星閣、尊經閣、文昌閣,是建在衙署和儒學內外,位居縣城政治、教育、文化的中心,顯示的是主流社會的儒家文化

另如觀音閣,卻建於緊鄰清風市的鬧市區,位於圓城中心,處在城內交通節點上的公共活動區域,觀音閣所在街巷也因閣而得名。這類閣供奉的是佛教、道教的神佛,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有關,是普通百姓宗教信仰和精神追求之所在。而有些閣顯然不是道路名稱,但卻有街衢座標的特定文化涵義,在城市的交通組織中具有約定俗成的標識作用。)當時的城裡人將閣列入街衢里巷的名稱範疇,完全符合城中道路的識別系統和區位特徵。

「九衖(lòng)」、「十三巷」(東門城牆衖、南門城牆衖、西門城牆衖、北門城牆衖、安家衖、周家衖、齊家衖、賈家衖、歐家衖、火廠衖。(計有十衖) 洪家巷、新巷、寺巷、柴巷、羅家巷、操江巷、揚子巷、六尺巷、一人巷、里仁巷、雙井巷。余尚待考)組成的小巷裡衖系統,是城中錯綜交織、曲折勾連的交通網路。張馭寰教授指出,城內沒有一條直通路,路、街、巷都是彎曲的短路、斜街,特別是圓形城池內的一圈貼城衖等,是與其他城池最為不同的主要特色。正因為如此,桐城縣城的構造類型才成為中國城池史上的鮮例奇觀。

桐城城池六門,僅南、北城門坐落於中軸線上,其餘各門並無對應關係。城中的主幹道,是在唐宋舊治的基址上,參照古代的一種 「門口不相對,道路不直通」的城市規劃原則,以縣署為中心節點,橫向連接東、西城門的一條城中大道。這是城中唯一的官道,號稱七省通衢。道路兩端的東作門和西成門,其實並不在一條水平線上,路以衙署中分,別為兩街,正東曰東大街,西偏南曰西大街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東作門城樓

城中另一條幹道是位於中軸線上的南大街,北起觀音閣,南抵南薰門,S形南北走向,中與多條東西向巷衖交接,是南部城區內外交通的主幹道。

北拱門內北大街(今名北后街)亦呈S形,北通城外,南連東大街,是縣北山民入城的主路。衙署東界北大街,西為宜民門內柴巷。宜民門、柴巷皆為方便樵民入城售柴賣炭所建。

向陽門與西城門之間雖無直道相通,但由數條街巷斜向勾連、通達兩端。東南起自向陽門內梓潼閣街(今雙井巷),過陸家井至三角牌樓,再接聖廟學前街、城隍廟街、操江巷抵西大街,止於西城門。便捷通透、連綴交織的街巷裡弄,形成了全城內部的曲體交通形態。


3



以建築物類型為主要特徵的城市功能分區,是每座城市的結構特色所在,而其中的代表性建築或建築群,則是一座城市個性特徵的重要載體和主要標誌。桐城古城的建築特色,主要體現在城池建築、衙署建築、學校建築、宗教建築、民居建築、商業建築以及整體環境等方面,就其中佔住主體地位的民居而言,其基本風格可用「素樸」二字概言之。

城中建築除縣衙、文廟、大街等專屬坊區外,充斥閭閻房間的全是居民區,叢集連片的民居建築是為古城的建築主體。這種狀況的形成,是與明中期以後城居人口的快速增長有直接關係。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東大街商業區


從明弘治前後至清道光時期的里坊設置及街巷分布看,城內劃分有12里坊36片街區(明清時期或有變化)。若以城區南向發展的年輪截分,可劃作北、中、南三段:北段為東、西大街(今北大街)及其以北的北城區,(內有輔德、仁和、牧愛、龍眠4坊,計8片街區。北城區年代最早,是唐宋時期的舊城所在)中段在揚子巷、鼓兒街沿線(今揚子路、龍眠西路一線)至東、西大街之間,(內有鳳儀、佑文、太平、指廩4坊,計14片區,為中城區,其年代大約在宋元至明初之間)南段有楊林、丹桂、世美、治平4坊,計14片街區,為南城區,(形成時間當在萬曆築城以前的明中葉)不同時期的建築,與里坊所在的街區形成都存在一定聯繫,簡潔大方、樸實無華是城區建築的總體風格。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老城街區局部俯瞰圖


從宋元以來的北城街巷名稱看,如羅家巷、余家灣、齊家衖等,多以姓氏冠名,足見當時的城居氏族已連綴成片,形成閭閻里坊。自明中葉以後,桐地文運大開,一邑之中科名仕宦踵相接。據馬其昶先生統計,從明成化二年(1466)至萬曆四十七年(1619)的150年間,桐城就有66人中進士,更多的是舉人貢生以及其它途徑進入官場的人。這些官僚仕宦退休後,基本返回原籍,定居縣城,致使城區日漸增大。

入清以後,情況尤甚,清姚琅《宿桐城縣》「第宅榱題接,纓簪冠蓋傾」的詩句,就紀錄了當時官宦世家、縉紳大族叢居雲集,城中人口日趨飽和的真實狀況。從操江巷、廷尉第、宰相府、宗伯第、南昌府、豐城縣棗強縣等流傳下來的地名看,此時的官宦府邸已呈扎堆狀況。城內除幾條大街所在的商家民宅外,幾乎全為世家大宅、紳衿府第。世家宅第的區間分布,帶有仕族興起時間先後的家族特徵,明以前世家多在城北,清以後多居城南。

民居建築的規模檔次、形制風格與所有者的社會地位、文化層次、品質修養及其設計理念有著直接的因果關係。桐城城區的民居建築,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無不滲透出文人士大夫的氣息。如北城的桂林方氏、麻溪姚氏,西城的吳越錢氏、延陵吳氏,南城的清河張氏等世族宅第,不見朱門的豪奢,惟有士林的清雅,彰顯的是古邑民宅古風清柔、平實淡雅的文化魅力。民居分布在清幽靜謐的坊曲里巷中,七拐、八閣、九衖、十三巷編織的里坊網格,展現出縉紳大宅、仕宦府邸各自所在的街區特色。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民宅設計一般坐北朝南,獨立成區。其中主體建築多以中軸線對稱布局,數進幾開間,(案,三、五開間不等,以五開間居多。)前廳後室,左右廂房,中間院落開闊敞亮。住宅建築按功能分有廳堂、居室、卧房,腳屋等。(堂一般在前,也稱對廳,是行禮會客的地方。兩翼相向為對屋,通常為客房。堂後為居室,兩側為東、西耳房。房屋多建在高出地面的台基之上,堂前有階,拾級而上。前後進梢間兩翼或以小廳相連,或前堂後室不連(如姚元之舊館),是為廂房。)宅中大小院落,相互通連,多以通透花牆間隔。屋基、院落的柱礎、壓沿石多用石材,明代採用花崗岩麻石,清代改用白石,(案,當地叫「江南石」。)有明顯的時代區分。庭院排水磚砌明溝,露天地面鋪以河石,多呈「席紋」式樣。(案,又稱「人字石」,取自郭外龍眠河。)

正廳為宅內主要建築,多在第一、二進,前有門廳或過廳,後為居室。廳堂中間為客廳,前後槅扇門;側間居室,前後坎牆、坎窗,前後檐置留寬廊。廳堂為單層梁架式結構建築,空間通透,弘闊敞亮。屋面鋪設望瓦或望板,堂心三合土地面、外廊走道青磚墁地。

住房多為穿枋豎列式二層建築,樓下住人,樓上置物,前後通風,冬暖夏涼。樓下卧室前後槅扇門窗,隔間箯籬粉牆,地面鋪設木地板,室外前後走廊。形制多為合院式,有前後兩進、連帶兩廂的四合院布局;也有前院後樓、倒座寬廊式或倒座邊廂式三合院設計。

封建時代,民間建築還必須符合一定的禮制規範和等級規定,不得隨意僭越。城中品秩最高的宅第是張氏相府,大門三開間,中為正門,兩邊門房,是類似衙署一類的門廳式建築,閈閎軒闊。門前有門礅抱鼓,門外有圓形雕龍旗杆石(又稱石鼓)、竪型麻條石旗杆夾等裝飾構件。一般的民居大門多系一開間過廳式,或在外牆開門,上罩斜披屋面的倒座門廊,外觀呈道冠狀。城中民宅的規格形制、區間大小雖等次有差,但無貴賤尊卑之別,形式基本接近,風格趨於統一,具有鮮明的地方特點。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南薰門內外老城區


城區的商業建築僅算民居建築的附庸,規制較低,模式單一,區間固定,簡陋逼仄,區域限制在城內外大街(城內區域較小)。

桐城城區的明清建築,類型豐富,特色鮮明,具有自成體系的地域特點。其構造工藝和結構外觀,都呈現梁枋豎列、青磚裸牆、裝飾簡潔、布局緊湊的總體特徵。主次建築錯落有致,居室庭院通透敞亮,既不同於江南建築的粉牆黛瓦、繁複雕飾,也有別於皖北建築的齊檐封火、粗獷厚實,而是兼容二者之長,具有簡潔朴茂、素雅平實的鮮明地方風格。


4



古城的清風雅韻無處不在,而最能體現其特色風格的還是城中比鄰連片的世家宅第。主體建築的梁、枋、柱、礎、屏門、軒廊、隔扇、窗欞等局部一般都雕飾有花紋圖案,繁簡得體,高貴典雅。居宅無論大小,設計皆精緻雅尚。像書房、花園、庭院、庖廚等附屬設施,都能圍繞主體建築靈活厝置,巧思布局。世家大宅的院落深處,往往能看到屋舍主人精心營造的園林小品,以凸顯私家庭院的個性特徵。

明清之際,城中著名私家園林有方氏的「瀟洒園」,張氏的「渉園」、「勺園」、「五畝園」,姚氏的「南園」等,面積多不大,但廣狹合度,構思奇巧。

張英《五畝園記》中描述的五畝園:「予所居之室在城西南隅,曰『篤素堂』。予為宗伯時,皇上御筆所賜之名也」。「堂之後有梅十餘株,曰『詠花軒』」。「居室之南為五畝園,有二方池相接,可二畝許。臨小池構屋三楹,曰『六經堂』」。「其臨大池,則有亭翼然,清波漣漪,環以高柳。『秋水軒』三字,則駕幸金陵時,特御書以賜之。其池之南與此亭相對,則有樓三楹,曰『日涉軒』。有小亭曰『蘭叢』。予園最稱僻野,惟有高柳數十株,竹數千個。其桃、杏、蘭、桂、梧桐紫薇、石榴之屬,則周乎兩池而分植之。」從中不難看出,主人建房造園的旨趣,是在追求恬淡幽靜的閑適意境。

流經城區的桐溪塥、蛛絲溝,被世家造園巧妙借用。他們以資源共享的清溪活水,營造出文化古城的靈動氣韻。造園者們大多並不看重江南園林的侈麗淫巧,而是意在自然山水的情趣營造,道法自然,返璞歸真,於方寸之間抒發各自的理想與追求。

在城池布局的空間營造上,也處處透溢出儒家文化的清韻流風。明中葉後,格局分區成型,功能體系完備。城裡是仕宦縉紳、耆舊宿儒的退養之地,也是世族子弟讀書仕進的修業之所。城中非儒風不舉,無戲樓、酒肆等遊樂去處。(案,娛樂場所都在城外。)里巷清幽,居無駁雜。城外關廂則市廛連片,商鋪貨棧、百工鋪作及飯店茶館密布其間。

由城池道路、水系、綠化等構成的城居環境,無處不在地顯現出清麗雅潔的風格特色。

1.鑿渠引水 明初桐渠的開鑿,是解決西郭農田的灌溉問題,(洪武末,知縣胡儼以城南地高阜,無湖池灌溉,旱輒無收。相桐溪流可利之,因鑿渠從縣治中出入市中,凡三里余。」 )但在流經城區時,又兼負了惠農之外的城市功能。溪水自北門水關入城,在縣衙前一分為二:往西曰桐溪塥;往南稱蛛絲溝。當初建造者的這種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利民初衷。這道城鄉共享、世代延用的古城名渠,解決了城區防火、排澇等一系列問題。城中衙署、縣學等公共設施以及濱水穿流的私家宅第,多引溪為池,依水造園,美化了城居環境,提升了古城的文化品位。

2.借山造景。桐城建城時,有意識地將一部分山包在城中,除考慮有山可守的城防功能外,還可使城池的規劃、布局、建築生動而不呆板、富有層次感,縣城實際上就是個半山城。民國初年桐城中學所建的「半山閣」藏書樓,其名即出此意。城北有山,可俯瞰東南,盡攬一城秀色。山與城池的完美結合,是城池的締造者和建設者們世代研磨的智慧結晶,至今餘韻尚在,魅力猶存。

3.道路硬化。早在明代的縣城,城關內外的道路就達到了路面硬化全覆蓋,這在當時的全國來講,實不多見。城內外大街路面統一採用黃色花崗岩料石鋪設,(俗稱麻石條,規格長約4尺、寬尺余、厚6至7寸左右。)下覆排水溝渠。至今尚存的城區大街有近4千米長,東向延伸至新市街,南到崔家墳外泗水橋。后街里巷無論寬窄(即使一人巷也不例外),皆以河石(大鵝卵石)鋪砌。時至今日的里坊街面,早已打磨成歲月的金黃。

4.城區綠化。古時城中的環境綠化,與今大不相同,公共禮制性建築和私家庭院,是城內綠化的空間所在。衙署、縣學、祠堂、書院、寺廟等大型群體建築,是樹木最多的地方。桐中校園存留的古樹,大多是當年縣署中故物。密布城中的宅院、庭園,是城池綠化的主要載體。私家庭園中所植樹木,主要有榆、柳、桂、朴、皂角、銀杏、玉蘭、梧桐之屬,也有杏、梨、李、柿、枇杷、石榴等果木樹種,文人鍾愛的梅、蘭、竹、菊更受青睞,幾乎無處不在。

最具代表性的樹種當屬皂角樹。老城今存三本,一在相府,另兩棵分別在廣場南端與和平路口,老幹虯枝、枝葉繁茂,冠一城之木。此類皂角樹多為私家庭樹,大戶人家皆有種植。樹上結的皂角,乃天然洗滌材料,為古代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具有不可或缺的經濟實用價值。皂角學名「皂莢」,屬於豆科植物類落葉喬木,每當春夏時節,濃蔭聳翠,覆壓全城。

桐城明清古城的風格特徵與文化特色(二) - 天天要聞

五畝園皂角樹


東郭外龍眠河彼岸,植被廣袤,多楊、柳、楓、榆之屬。清溪曲岸,柳綠花紅,岡隴起伏,阡陌縱橫。城南大河外南門畈,平疇沃野,稻菽飄香。河曲內的城南關廂,清溪如練,碧水繞田,水芹如茵,四季蔥翠。西、北附郭,小山連亘、古木參天,世家園林自郊原上一路撒落,掩映在山麓雲林之間。城池位處其中,四季入畫,秀色可餐。

5.水污分理。城內居民的飲用水源主要為地下水,幾乎家家有井,甚或一家幾口。商業街區的居家少井,水井多在街面,鄰里共用。(城中水井多具明代特徵,花崗岩整石井圈,鵝卵石壘砌井壁,外形統一,材質與街面路石同。至今老街的一些古井,仍可使用。)星羅棋布的滿城水井,是城中居民的生命源泉,它滋潤著古老的土地,點染出小城的靚色。

早在明代築城前後,邑中先賢們就利用地形落差,因勢利導,組織規划了全城的雨污導流系統。城池西北高、東南低,桐溪塥與蛛絲溝自北分流,匯城中雨水,順地勢由西、南水關出城。(人口密集的商業大街於街心開渠,上覆條石,集雨水、生活用水於街下,由水關排出。)一般民房建造時也預留排水系統,屋下埋涵道,天井砌明溝。

家庭生活污水主要為洗滌廢水。世家宅第洗衣不出戶,(案:城外居民則多於河、塘浣洗。)井邊置石頭盆(花崗岩整石鑿成),廢水直接排入自家水櫃窨井。城區地下多河床,砂石堆積層深厚,滲水自然凈化。居民生活燃料靠木柴。少量生活垃圾也被當作有機肥,用於林園庭院的花木養護。日常飲食累積泔水為牲畜飼料,旱廁糞便為農家肥,由鄉間農戶訂購包銷。這種變廢為利、自然凈化的循環模式,是城裡人世代相沿的生活方式,上世紀中葉後才逐漸終止。這種原生態的環保模式,使得城池始終保持潔凈如一的靚麗容顏。(待續)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