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報訊 (融媒體記者 管顏青)
「醫生,我是前列腺。」
「醫生,幫我看片子 。」
「醫生,您看吧。」
……
這是在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張爭的門診室里,不少患者推門而入後的第一句話。儘管患者常常讓他一頭霧水,旁觀者也看不明白,但張爭總是耐心地一步步詢問:「您最早是什麼時候發現癥狀的?當時哪裡不舒服?之後還做過哪些檢查?」
也有的患者大老遠從外地趕來,不僅說不太明白,也沒有帶以往檢查過的任何資料,來了就一句話:「您重新給我查吧,您說查什麼就查什麼。」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爭就特別著急,畢竟這些患者都是至少等了一個月才掛上他的號,結果什麼資料也不帶,又耽誤功夫又花錢。
在臨床上,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常見。患者不會「看病」,往往導致醫生難以抓住重點,也讓患者白白浪費了時間、精力和金錢。張爭開始意識到,在對抗腫瘤的過程中,僅靠醫生高超的醫術遠遠不夠。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是腫瘤全程管理中重要的角色。只有他們掌握了疾病的發生髮展規律,了解如何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與醫生默契配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戰勝病魔。
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張爭向《醫師報》記者分享了腎癌防治的心得體會以及泌尿外科醫生最想對腫瘤患者及家屬說的心裡話。他說:「戰勝癌症,決策權在你自己手中。」
醫患同心 全程管理
在我國,腎癌是泌尿系統發病率排名第三的惡性腫瘤,佔全身惡性腫瘤的2%,近年來患者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隨著醫療技術的突飛猛進,越來越多的腎癌患者正帶瘤生存。因此,腫瘤治療的全程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治療本身相比,我其實更關心如何為患者提供人文關懷。有的時候,患者在門診聽了半天,對治療方案拿不定主意,我心裡也跟著著急。有的時候,患者和家屬難以接受現實,我也會在門診上花更多的時間溝通,盡量幫他們接受。」張爭認為,在從門診與患者第一次見面時,全程管理就開始了。
「全程管理的第一步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我們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要第一時間和盤托出。但醫生再努力,健康和生命的最終決策權還是在患者手中。」張爭說,像文章開頭描述的那樣,很多患者和家屬往往會完全依賴醫生。實際上,在醫患交流的過程中,患者可以做的準備工作有很多。
首先是資料的準備。在與醫生第一次溝通時,要帶上與疾病相關的所有檢查資料,無論你認為有用沒有的資料,都儘可能帶上。
其次是故事的準備。癌症患者的病情發展往往較為複雜,患者在門診前可以先理一遍病情發展的重要節點,哪年哪月發現了什麼情況。如果有時間,可以用紙簡單記錄下來。張爭舉例說:「很多患者每年都做體檢,以前是小囊腫,有一年突然發現囊腫增長很快。類似這樣的節點都盡量提前準備好。」
最後是精神上的準備。對於任何一個癌症患者來說,接受現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管很多家屬都不希望患者知曉真實情況,但是越早溝通,留給患者接受的時間就越多,如果臨手術前,患者才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經歷什麼,他很可能會失去自己選擇該如何治療的權利。另一方面,如果患者能夠及早認識到疾病發生髮展的過程,治療方法的原理,也會給患者帶去更多戰勝病魔的信心。
精準治療 提升獲益
「腎臟就像一顆大蠶豆,它是過濾器。輸尿管往下是下水道,膀胱是蓄水池,前列腺是控水閥。在過濾器里,每分鐘有一升的血液從中過濾形成尿液。」除了醫生的身份外,張爭也是活躍在自媒體上的健康科普達人。點開「泌尿外科張爭醫生」的抖音號,他總是邊繪圖邊打比喻,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幫助更多人理解泌尿系統疾病的科普知識。
「做科普視頻的目的,是我想把這些晦澀難懂的醫學概念『嚼碎』了,通過每段視頻,系統性的講給患者,他們聽多了自然也就理解了。」張爭說,門診和患者相處的時間較為有限,如果患者能夠從短視頻科普中了解腎癌防治的背景知識,能夠更好幫助他們了解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張爭在手術中
「發現了腎癌,也不用太驚慌。」無論線下還是線上,他總是安慰患者,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新的治療藥物和多種聯合療法的不斷湧現,我國腎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逐步提高,腎癌已逐漸成為可以管理的慢性病。
對於腫瘤直徑小於4 cm小腎癌,位置處於腎臟表面的患者,首選腎腫瘤保留腎單位手術。由於腎臟血流非常豐富,這種手術較為複雜和精細,對外科醫生的技術要求較高。張爭表示:「在精準醫療理念下,腎臟手術近年來向微創方向發展,20年前,保留腎臟的手術很少做。但隨著腹腔鏡的出現,逐漸開創了保留腎單位手術的微創治療,再加上現在的達芬奇機器人的輔助,保留腎單位手術已成為現在常見的標準診療模式。」
如果患者腫瘤直徑較大,尚未發生淋巴結轉移及遠處轉移,可以考慮進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即通過手術將腎完整切除。但每逢這樣的患者,又會讓張爭十分糾結,他告訴記者,「患者腎不保,一個腎可能不夠用,即使不太好保,我們也要盡量保。」
而對於失去手術機會的晚期患者,可以將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行整合,通過聯合用藥等手段為患者尋找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提供更大的生存獲益。
儘管腎癌的治療方案已逐步成熟,但張爭更希望人人都沒事。「我建議年輕人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外,更要重視每年的體檢。對於泌尿系統腫瘤篩查來說,血常規、尿常規和B超必不可少。」張爭強調,體檢是發現泌尿系統異常的最重要的手段。「隨著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們定期體檢,晚期患者比例減少,更多的早期患者被發現,80%~90%都是腫瘤直徑小於4 cm的小腎癌,能夠及早通過手術等治療方式治癒。」
從「快」到「慢」 心系患者
2015年,張爭在接受某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要做一名「能讓中國老百姓享受到美國高品質醫療服務的非著名泌尿外科醫生。」
如今,再談起未來的目標時,張爭卻把「非著名」三個字去掉了。他說:「著名或不著名都無所謂了。重要的是,還是要讓老百姓實實在在享受到國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為了儘可能幫助更多患者重獲新生,幫助更多醫生掌握規範化的泌尿外科手術,這些年來,他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經從多年前追求高節奏高效的工作效率,變為儘可能放慢自己的工作。
比如,門診看得慢了。以前他看專家門診,一上午看50個患者。現在特需門診一上午就看30個患者,也要看到下午兩三點。張爭告訴記者,他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與患者溝通交流,給他們更多的關懷,送去醫療的溫度。
手術做得慢了。這樣能讓動作更輕柔,手術更精細。
科研的腳步放慢了。他不在乎追求文章產出快,更在意研究是否扎紮實實的去做。
同時,他與學生和全國各地基層醫生的交流時間更長了。「以前忙得要命,和他們都說不了幾句話。現在,我更願意把貨真價實的乾貨分享給他們,把前沿的知識、技術、理念,規範的操作方法教會他們,帶到各地基層醫院,真正幫助到更多患者。」
慢下來之後,也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做更多想做的事。張爭坦言,未來重點將能打造一些專病中心,如腎上腺專病中心、腎腫瘤專病中心等,期待能在惠及百姓的同時,將專病中心形成的規範體系推廣到全國各地。
「人一生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要懂得取捨。幸運的是,自己和醫生這個職業,相互之間都沒有選錯。」
專家介紹
張爭 主任醫師
- 北京京大學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北京大學泌尿外科研究所主任醫師,腎上腺疾病及腹膜後腫瘤專業組組長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密雲醫院泌尿外科主任
專業特長
- 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腎癌的腹腔鏡、機器人手術及系統治療
- 腎上腺疑難疾病:綜合診治及微創手術
研究方向
- 膀胱癌機制研究及診斷標記物研發
- 遺傳性腎癌研究
- 腎上腺腫瘤發病機制及治療靶點研究
門診信息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周二上午專家門診;周三上午特需專家門診
抖音號:泌尿外科張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