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凌晨3時,在威海臨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一輛裝載價值近百萬元熱壓罐設備的拖車,進入碳纖維產業園民用復材生產區,這標誌著安德森汽車部件輕量化產業化項目設備進場,投產後將有利推動碳纖維中下游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
熱壓罐設備進場。紀哲 攝
這僅僅是臨港區力促工業經濟加速發展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圍繞新材料產業集群,在光威復材的龍頭引領下,臨港區先後吸引光軒樹脂、庚鑫復材等多個優質民用復材板塊項目「卡位入鏈」,著力推動碳纖維產業鏈不斷向中下游尤其是民用領域延伸,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加快產業集聚。
在8500餘平方米的廠房內,安德森汽車部件輕量化產業化項目成型工藝車間建設已蓄勢待發,用於生產車門、前後引擎蓋及內飾面板等整車外觀覆蓋件的3000餘萬元設備將陸續入場,預計4月即可試生產,將專業從事福特、通用等主流品牌車輛的輕量化部件研發、改進和生產,預計2026年產值達2000萬美元,年產各類汽車輕量化部件達3萬件。
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推進劑」「加速器」,完整的產業配套才能真正打通項目投產達效的「最後一公里」。「項目從深圳廠區全部搬遷至臨港碳纖維產業園,政府部門和新材料公司都提供了非常大的幫助。」安德森複合材料(威海)有限公司董事長葉鵬說,產品所需原材料——預浸料就在產業園內生產,物流成本大大降低;預浸料所需儲存的冷庫已完成裝配,配套設備及服務都走在了項目前,為後續延伸碳纖維中下游產業鏈奠定了良好基礎。
今年年初,葉鵬與美國新客戶簽訂了一筆500萬美元的訂單,看著設備進場、車間裝修,他對新訂單順利、按時交付充滿信心。
依託鏈主領航,臨港區高標準建設碳纖維產業園,吸引全國各地企業、項目尋覓空白點「卡位入鏈」,不斷擴充碳纖維的應用領域。
而這一鏈條,不僅延伸到威海之外,還在威海內部串聯。複合材料預浸料生產商——威海富碳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愷有著深切體會。「落戶臨港區,營商環境優越,上下游產業鏈上都能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宋愷介紹,該公司被碳纖維產業園的大面積廠房、眾多優惠政策吸引,帶著複合材料預浸及製品研發項目入駐,進行各種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我們第一條預浸料生產線已入場,成套加工設備『就位』,正等待最後的調試。」宋愷說,最快2月底該生產線將投產,月生產預浸料約7萬米,生產線全部到位後,年產值將達4000萬元。
在民用領域,高強度、輕量化是碳纖維複合材料的重要考慮因素,而製造工藝就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威海富碳科技有限公司與高校、汽車公司等成立產、銷、學、研聯合體,彙集複合材料力學研究、輕量化及製品應用領域的國內頂級人才,努力為汽車、高鐵動車組和新能源領域提供新型複合材料和製品,打造高水平、高質量、高效益的碳纖維民用復材上游產業鏈。
打造優勢產業鏈,提升產業輻射力,正是臨港區強力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充分考慮到企業產業鏈銜接問題,臨港區積極內引外聯,強鏈補鏈壯鏈,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威海臨港新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戰勝說。
如今,在碳纖維產業民用復材領域,臨港區已經集聚了一批優勢骨幹企業,招引了15個優質民用項目,各個項目根據自身規劃,緊鑼密鼓推進,其中5個項目正設備進場,預計今年5月全部進入試生產。「我們將在全產業鏈上做文章,在建鏈、強鏈、補鏈、延鏈上下功夫,做大做強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效益。」王戰勝表示。
文字:王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