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萬里學院科研處副處長焦海峰。 受訪者供圖
浙江萬里學院科研處副處長焦海峰。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寧波5月31日電 題:海洋漁業「守望者」焦海峰:17年守護海洋生態環境平衡
作者 王題題 王藝璇 楊亞
每日起早貪黑出海的可以是漁民,也可以是一名科技工作者。
「為獲得準確的海洋生態數據,我在做象山港的海洋生態環境修復項目時,經常出海,辛苦不言而喻。但在獲得需要數據的那一刻,幸福滿、成就感還是滿滿的。」近日,剛獲得寧波市「最美科技追夢人」榮譽稱號的焦海峰談及其科研工作時如此表示。
焦海峰是浙江萬里學院科研處副處長,2005年碩士畢業後他義無反顧地投入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的研究工作,像一位守望者一直看護著自己熱愛的這塊「麥田」。
據悉,17年時間裡,他獲得浙江省科學技術獎、國家海洋科學技術獎等各類成果獎勵11項;主持或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科技部、農業農村部、寧波市科技局等各類縱向項目30餘項。
寧波市作為一個沿海城市,其海洋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於海洋生態保護尤為重要。但由於人為因素導致海洋環境受損,海洋生態系統失衡。

焦海峰在採集樣品。 受訪者供圖
因此,海洋修復研究工作,成了焦海峰團隊的研究方向。象山港作為受損的港灣型,焦海峰帶領團隊對其從海洋生態系統的損害程度與修復的技術路徑進行研究。
和其他需要「蹲」實驗室的項目不同,焦海峰的工作大多都要去實地調查和採樣。不固定的工作場所、自由的工作時間常常引來他人的羨慕,但焦海峰的這份工作並沒有看上去那麼輕鬆。
記者了解到,焦海峰與團隊在進行海洋修復的研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例如一次常規的出海收集樣品或進行海區採樣的調查工作,不僅工作者需要「術業有專攻」,攜帶的儀器也是如此。通常情況下,焦海峰和團隊外出都要帶上採集水樣、生物、底泥等樣品的各種專業設備。
不僅如此,焦海峰還經常會遇到因海況複雜導致採樣設備墜海遺失的情況。對此,焦海峰卻習以為常。
而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各級各部門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象山港海洋生態環境一直在向好發展,「說明工作沒有白費。」
值得一提的是,焦海峰和團隊的研究成果推動了象山港漁業資源養護和海洋生態環境修復等工作的順利實施,為政府部門制定的12項規劃(區劃)提供了支撐,成效顯著。
在焦海峰十幾年如一日的科研生涯里,「踏實」是他科研工作能出成果的「秘訣」。在他看來,作為一名科研工作者,應當要有堅守科研報國的初心情懷,更要有勇攀科研高峰的使命和擔當。「不管是做人還是做學問,不管是你選擇了專業,還是專業選擇了你,都要靜心做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