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聯合國的觀測報告顯示,目前地球的臭氧層正在逐漸恢復。
此次為期四年的臭氧層狀況評估表明,全球範圍內減少使用化學噴劑以促進臭氧層恢復的舉措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效。自 2000 年以來,臭氧層在以每十年 1% ~ 3% 的速率恢復,如果維持目前的恢復速率,北半球和中緯度地區上空的臭氧層在 2030 年將完全恢復。
而南半球和極地地區的臭氧層破壞較為嚴重,恢復需要的時間會長一些,但也將分別在 2050 年和 2060 年左右完全恢復。
《衛報》將這一成果描述為「全球政府協同合作的一次勝利」。
臭氧層問題在 70 年代末期開始受到學者的關注,當時有研究發現地球臭氧層中臭氧的含量正在以 4% 的速率下降。到了 1985 年,相關研究證實人類活動——在工業制噴霧劑、製冷劑等化工製劑的生產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臭氧損耗物質(ODS,主要成分是氟氯碳化合物)——已經對南極上空的臭氧層造成破壞並出現了臭氧層空洞。
大氣層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 20~25 公里的高空中,在這個高度下,紫外線輻射能使氧氣分子和氧原子結合成臭氧,也能使臭氧分解為氧氣。在自然環境中氧氣和臭氧的循環反應會趨於一個平衡狀態,但人類活動產生的氟氯碳化合物會破壞這種平衡:化合物在紫外線作用下分解出氟和氯,這兩種物質會催化臭氧的分解,使得循環反應中的臭氧減少從而破壞平衡,進而破壞臭氧層。
在 1987 年,為緩解臭氧層惡化問題,聯合國起草了《蒙特利爾協定》(Montreal Protocol on Substances that Deplete the Ozone Layer),通過約束世界各國對氟氯碳化合物的使用來遏制化學製劑對臭氧層的損害。
《蒙特利爾協定》在 1989 年正式生效後,世界各國開始限制相關化學製劑的使用,並推動研究以尋求氟利昂等化學製劑的替代品。減少使用化學製劑以後,大氣中的氟和氯開始減少,氧氣和臭氧之間的循環反應逐漸回到平衡狀態。在 90 年代中期,臭氧層中的臭氧含量開始趨於穩定,從 2000 年開始,隨著人類對臭氧層破壞的減少,大氣層的自我修復功能開始發揮作用,臭氧層逐漸自愈。
對此,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表示,《蒙特利爾協定》是「歷史上最成功的多邊締約協定之一」,並認為在權威科學支持和全球合作的背景下,該協定的《基加利修訂案》未來將繼續為氣候變化採取行動。
《基加利修訂案》是《蒙特利爾協定》第 8 部也是最近一部的修訂案。2016 年,第 28 次《蒙特利爾協定》締約國會議於盧安達首都基加利召開,修訂案在會議上通過,並將於 2019 年生效。《基加利修訂案》旨在進一步限制氫氟烴類氣體的使用,目前這類氣體依舊廣泛應用於製冷劑生產,同時,它造成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數萬倍。
為應對當下氣候的嚴峻形勢,《基加利修訂案》不僅考慮到臭氧層恢復問題,也考慮了關於溫室氣體排放的限制。聯合國研究認為,如果該修訂案能全面推行,將為本世紀全球升溫的增幅減少約 0.5 攝氏度。這將對緩解溫室效應具有重要意義。
但也有聲音表示人們對臭氧層的未來過於樂觀了。科羅拉多大學的 Brian Toon 認為臭氧層還有許多地方存在空洞尚未恢復,臭氧層恢復的漫漫長路才剛開始。而根據調查報道,中國境內依舊有工廠在排放氟氯烴氣體,它們的排放量達到每年 13000 公噸。這些企業大多迫於經濟壓力而使用較為廉價的原材料,導致了氟氯烴的大量排放,也有部分企業未被告知排放氟氯烴氣體是違法行為。
但無論如何,從幾十年治理臭氧層的成果來看,人類還是可以為自己小小歡呼一次。
題圖來自:Global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