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圖。請特別注意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的交界。
仔細翻看中東地圖,會發現某些國家的邊界都意外的筆直,就像被人用尺畫出來的。這些國界的形成並非天然,它們是被人拿著尺和筆,由西方列強在一戰到二戰間因利益分配,分化不同部落、種族及教派。
中東
在伊拉克、敘利亞、約旦等國之間的筆直國界,就是昔日殖民主義與操縱族群矛盾的產物。甚至這些國家本身也是在協定之下誕生,歷史並不長久。
中東地形圖
把時鐘撥回到19、20世紀交界之初,當時歐洲列強挾帝國主義的餘暉在世界各地設立殖民地,為殖民母國謀取最大利益。而今日中東的喧囂紛擾,也必須自一紙西方擅自劃定中東近代國界的從賽克斯-皮科協定開始。
中東
壹
►一場百年間數十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的難民潮,由兩位「紳士」促成
勞倫斯在阿拉伯半島的考察及作戰路線,1909-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法兩國在處理戰敗的奧斯曼土耳其。該帝國原本便是統一多民族、宗教的國家,後期逐漸衰弱而無法掌控各地鬧自治與分裂局勢,如庫德族問題。
1913年的奧斯曼帝國已經基本只剩下亞洲領土
英國的馬克·賽克斯與法國的弗朗索瓦·皮科為了彼此各國在中東殖民利益,在沒經過奧斯曼土耳其與當地人民同意下,徑自劃分對自己有利的勢力範圍並讓他們各自獨立出來。所以才有今天的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約旦等國家雛形。
賽克斯和皮科的照片
這就開始有了矛盾,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強盛時還能管控版圖內的遜尼派、什葉派、雅茲迪、巴勒斯坦等,今天換來了對當地風俗不是很了解的列強,在當時歐洲逐漸式微情況下,當地種族矛盾越來越深。
1914年阿拉伯半島形勢
直到二戰結束,民族自決浪潮開始,列強才逐漸脫離在世界各地殖民權讓他們獨立;各獨立國家依照賽克斯‧皮科協定而確立彼此國土,也造成了今天這幾個國家間疆域線如此筆直、而國家內部矛盾又無法有效隔離的情況。
示意圖
在一個本來就彼此不和諧的畢業班中,老師「畢業」了,沒畢業的學生在相同環境里,是不是會吵得更激烈呢?
紛亂的中東,仇恨環境讓少年承襲復仇意志延續,以色列率先發起一系列獨立戰爭,讓環繞在穆斯林世界的中東,異軍突起信奉猶太教的以色列人。
示意圖
黎巴嫩於1975年爆發基督徒與穆斯林衝突。緊接著,1979年崇尚西方的伊朗發生革命,開始走向保守路線。1980-1988年伊拉克與伊朗兩伊戰爭,爭的是誰在波灣地區石油霸權與遜尼、什葉政爭。
示意圖
1990年波灣戰爭,美國對陣曾資助過的薩達姆。2003年第二次波灣戰爭,美國把薩達姆拉下台,是薩達姆「罔顧人權」的理由。遜尼派薩達姆下台,什葉派政府心有餘力不足,造成伊拉克權力真空。
而敘利亞也因茉莉花革命延燒引發內戰到現在,至今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
示意圖
貳
►西方分贓埋禍根:故事要從賽克斯-皮科協定說起,跟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有關
地形圖
賽克斯-皮科協定是個殖民主義在中東地區具有相當代表性的產物。英國在一戰時曾答應阿拉伯人在幫助歐洲人推翻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後,將給予土地讓阿拉伯人自行獨立。
賽克斯-皮科協
一戰期間,協約國曾就戰後瓜分奧斯曼帝國進行過秘密協議。從1915年11月時開始,由賽克斯和皮科製作草案,後來俄羅斯也參加了,協定於1916年5月16日簽訂。
賽克斯-皮科協定劃定的疆界如下:
敘利亞、安那托利亞南部、伊拉克的摩蘇爾地區劃為法國的勢力範圍。
敘利亞南部和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現伊拉克大部分地區)為英國勢力範圍。
黑海東南沿岸、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兩岸地區為俄羅斯勢力範圍。
賽克斯-皮科協劃定的邊界
被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身為當時英國與阿拉伯人聯絡官的英國軍官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上校,他是策反阿拉伯人對抗奧斯曼土耳其的關鍵角色。
海珊
勞倫斯不僅協助當時的阿拉伯族長海珊·本·阿里家族制定戰略,也為之後中東的近代史寫下決定性的一頁。
加入沙俄勢力的《賽克斯-皮科協定》,綠色為沙俄控制區;深藍色、深紅色為法國、英國直接控制區;淺藍色、
關於勞倫斯的評價兩極化,有些阿拉伯人視其為協助推翻奧斯曼的建國英雄;但也有人認為他無異於當時英國在殖民地的官員,只是為英國謀取國家的最大化利益。
勞倫斯
另外一位沒有勞倫斯那麼出名,但她在1916-1918的「阿拉伯起義」中也佔有一席之地。格楚.貝爾身為牛津大學最早一批女大學生,和勞倫斯一樣,因通曉中東文化、語言,被英國政府招募為當時制定中東政策的關鍵人物之一。
藍色為法國專屬管轄區(A地區受法國影響);紅色英國勢力範圍(B受英影響)。棕色為國際共管區域。
貝爾身為英國代表在伊拉克的顧問,除了划出伊拉克現今的國界外,工作之一便是協助英國扶持的費瑟,也就是先前提到的族長海珊·本·阿里的一個兒子建設伊拉克。
勞倫斯和貝爾
雖然英國允諾了一個阿拉伯人的建國夢,但事實上英法列強早已於檯面下協商好如何瓜分奧斯曼帝國垮台後各自的勢力範圍。
奧斯曼鼎盛時期
因此當奧斯曼土耳其戰敗後,敘利亞、黎巴嫩及一部分的伊拉克便依當約定所言成為法國的託管地,而英國則拿到約旦與另一部分的伊拉克。
公元1440年前後,奧斯曼帝國與拜占廷帝國對峙圖
這個沒有顧及族群、宗教分布而肆意劃分國界的行為,讓賽克斯-皮科協定常被指為激發中東戰火、暴力衝突及極端主義的始因。
民族分布圖
殖民主義帶來的不只是新的國界線,其中兩個主要的手法:有意分化當地族群、透過扶持特定少數以鞏固殖民母國優勢的手法,更是種下中東地區百年亂象的苦果。
英法俄
叄
►被激化的族群及教派衝突
一戰形勢圖(紅色為同盟國,綠色為協約國)
不同教派的相處在中東並不代表必然的衝突;中東自古位於東西文化的交界處,此地的文化、種族、宗教多元性不在話下,但為什麼在最近100年內烽火不斷?
示意圖
其中一個很大的主因便是中東地區複雜脆弱的政治及宗教平衡,因列強勢力介入而陷入混亂。
以賽克斯-皮科協定為例,原來的族群生態被硬生生撕裂,此區的遜尼派被一分為二,一部分在敘利亞,而另一部分被擠進原本以什葉派為多數的伊拉克。
勢力範圍
但族群混居並不是最大的問題,衝突的主要導火線源自於英法列強以慣用的殖民手法介入中東:扶持少數族群來管理整個國家。
示意圖
在伊拉克南方,多數的組成為什葉派的阿拉伯人,北部的遜尼派則為相對少數;而敘利亞西方則是有什葉派、基督徒及德魯茲族群混居,但遜尼派為境內的相對多數;伊敘兩國的邊境則居住了少數族群的庫德族,它們希望獨立的聲音總被當地政府認為是分離主義的隱憂。
第一次國際聯盟大會(1920年11月15日)
西方列強看準了這點,便抓緊藉由操縱族群矛盾的機會,離間不同部落、教派及種族,防止他們聯合起來對抗外來殖民者。
一戰後
一直以來沙烏地阿拉伯以遜尼派穆斯林宗主國自居,面積2100萬平方公里,90%是沙漠,人口約3000萬,石油儲量世界第一。
示意圖
而伊朗一直以來以什葉派穆斯林宗主國自居,面積1600萬平方公里,80%為北部高山與中部沼澤,人口約7800萬。油儲量世界第四、天然氣儲量世界第一。
綠色範圍便是於1916-1923年間的漢志地區範圍。
其實,中東原本沒有那麼多國家。以前,只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並無國家概念。因為人為的國家界線出現後,讓遜尼與什葉兩派鬥爭得更厲害。
示意圖
不同文明、宗教碰撞下,帶來的必定是社會的撕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