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由作者授權,「秦安戰略」頭條號獨家原創刊發,轉載自公眾號「樓蘭金甲」,有很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
10月8日,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全球矚目。
爆炸造成3人死亡,公路橋一側坍塌,鐵路橋上油罐車燃起熊熊烈火。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後,烏克蘭媒體第一時間稱是烏國家安全部門所為。而烏政府人員說,這「只是一個開始」。
由於爆炸發生在普京生日的第二天,被一些人解讀為送給普京的生日禮物。
烏克蘭政府還特意印發了紀念郵票。
烏克蘭的一系列騷操作徹底激怒了普京。
10日,俄軍對烏指揮、通信及能源等設施展開了多輪遠程精確導彈襲擊,已有數十人死傷。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在俄烏相對平緩的戰場面激起一圈巨大漣漪。
如何看待這一事件?對當前戰場及國際政治格局有何影響?對中國有何警示?
克里米亞大橋被炸顯然是俄烏戰爭進程中一個標誌性事件。
這是繼不久前北溪管道被炸之後的又一起針對民用設施的襲擊事件。
普京憤怒地稱之為「恐怖襲擊」,真的是恐怖襲擊嗎?
完全針對平民或民用設施的襲擊,屬恐怖襲擊沒有問題,但目前襲擊者尚未明確,雙方又處於交戰狀態,大橋顯然不僅僅單純用作民用,實際上建橋之意就是出於在軍事上支持克里米亞,因此炸橋不屬於傳統的恐怖襲擊行為,要算也只能算作國家恐怖主義。
實際上,莫斯科號巡洋艦被擊沉,克里米亞薩基機場被炸,以及莫斯科汽車炸彈襲擊杜金娜事件,這些都如強哥《澤連斯基和他的「游擊戰」能拯救烏克蘭嗎?》一文所言,是烏克蘭對俄發動游擊戰的一部分。
在烏軍與俄軍實力相差太大,在正面戰場難以撼動俄軍的情況下,烏軍只有採取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上不了檯面的非戰場手法,對佔領者開展暗殺、破壞、襲擊,以時間換空間,一步步消耗、拖垮俄軍。
標誌著俄烏雙方戰場作戰方式的重大轉折。
俄軍進入烏克蘭以來,本著打官不打民、爭取民心、彰顯正義的原則,俄軍在打擊烏民用目標上一直比較克制、留有餘地。
這次普京被激怒以後,俄軍方使出看家什物放手開干,一天打出上百枚遠程精確制導炸彈,且襲擊目標出現重大變化。
除了對總統府、軍方、國安局等軍政目標附近進行了攻擊,還攻擊了基輔、第聶伯羅火車站等西方軍援的重點轉運中心,蘇梅州等地可能轉為軍用的大型機械製造廠,以及基輔、利沃夫熱電站等民用基礎設施。
這種無差別攻擊,顯示俄烏戰爭完全從「文斗」轉向「武鬥」,今後民用目標會越來越頻繁成為雙方襲擊的對象,戰事將更加殘酷、無底線,甚至澤連斯基都有可能成為「斬首」攻擊目標。
若俄軍有力量持續維持此種類似美軍海灣戰爭規模的打擊模式,相信過不了多久,烏克蘭軍用、民用基礎設施將毀傷殆盡,其戰爭潛力將大打折扣。
但大概率是不可能,原因很簡單,太貴了。
打仗就是打錢。俄羅斯口徑巡航導彈大約650萬美元一枚,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大約200萬美元一枚,最便宜的圓點戰術導彈也要30萬美元。
X系列空基巡航導彈由於技術更為複雜,肯定要比口徑導彈更貴,與「匕首」高超音速導彈造價接近,至少都在1000萬美元左右。
反觀對手,美國在追加援助烏克蘭135億美元之外,拜登又簽署了400億美元的《烏克蘭租借法案》,意味著戰爭規模很快將擴大。
若烏克蘭在西方軍援之下能苦撐下來,而俄羅斯犯錯不斷、後續乏力、難以支撐,又得不到中國的支援,則俄使用戰術核武器不是沒有可能。
不要忘了普京真說過:沒有了俄羅斯,我們要這世界有何用?
不管怎樣,俄烏衝突都將永久改變國際地緣政治格局。
自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以來,俄羅斯國家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向外擴張。這個,中國人最清楚。
哪怕是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時期,在二戰以後也攫取了戰敗國德國的部分領土,強行改變了波蘭等國的邊界形態。
一直以彼得大帝、葉卡捷琳娜為偶像的普京,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之初,也許並沒有把烏東四地併入俄羅斯的打算,但在吞併克里米亞以後變得大膽起來,更於今年2月宣布正式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脫離烏克蘭為「獨立共和國」。
料到北約不會出兵干涉俄烏衝突以後,近期直接支持烏東4地州公投加入俄聯邦,許以核武器保護。
至此,烏克蘭作為北約棄子的歸宿已初顯,其最終逃脫不了被肢解的命運,烏東四地可能永遠無法光復,最好的結局或是將作為俄與北約綏靖產物之下的戰略緩衝區存在。
接受西方數百億軍援的烏克蘭,將在其耗凈錢物、人員傷亡殘重、國家被打成一片廢墟之後,不得不與俄羅斯議和。
能源短缺的歐洲大國,屆時將成為與俄羅斯媾和的積極力量。
在不發生核衝突的情況下,這可能是俄烏戰爭最好的結局了。
經此一戰,政治上被遏制、經濟上被圍獵、國力被耗空的俄羅斯,最終可能只剩戰略核武器作支撐,雖然能獲得西方的口頭安全保障,屆時在國際上可能發揮的作用將大大降低,地位也大不如前。
在馴服俄羅斯之後,美西方很可能騰出手來,在台海地區製造新的危機,屆時中國或可能遭受前所未有的壓力。
與其靜待其變,不如起而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