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台北市是台灣最大城市,台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因位於台灣北部,故名。
台北,一名始見於清藍鼎元所撰「紀竹塹埔」,略曰:「竹塹埔寬長百里,行竟日無人煙。野番出沒,行人過此,視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經之地,其地平坦,極膏腴,闢田疇,可得良田數千頃。台北民生之大利,又無以加於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塹以北之台灣北部地區而言。光緒元年,清廷允許建台北府,光緒八年台北府城興工,乃有專稱台北城內為台北。1920年行政區域改革,首設「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州。
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台北市成為「省轄市」,隸屬台灣省。1967年7月,升格為「直轄市」。
高雄市
高雄市位於台灣南部,是台灣最大的港口(高雄港)城市,總人口277萬人。
高雄,原稱「打鼓山」或「打狗山」,高雄,舊稱「打狗」,又作「打鼓」或「西港」。原是馬卡道族平埔族原住民的居住地、「打狗社」的所在地。其語稱竹林為「takau」,後經漢人音譯為「打狗」(鶴佬語音)。到了日治時期,將地名「打狗」轉成與日語相似發音為「高砂」,然後又從「高砂」轉化成「高山國」,後又演變為「高雄」。
1920年9月,行政區域改革,日本殖民統治者將地名從「打狗」改為「高雄」,還將該市劃為「高雄郡高雄街」,隸屬於高雄州;四年後廢除高雄郡將高雄街改設為州屬「高雄市」。此後,州、市與市、縣政制多有變更。1945年設高雄市。2010年12月,高雄市縣合併成大「高雄市」。現為「直轄市」。
新北市
現為「直轄市」。
台中市
台中,因位於台灣島的中部而得名。為橫向狹長形,地勢由東面的高山向西跨越平原地帶直達海岸線。人口1,543,436人(2006年)。台中市是台灣第三大城市。
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駐軍嘉義的台灣北路營參將張國,發現南屯一帶地沃水豐,於是著手墾荒,是台中開發的開始。1887年(清光緒13年),台中市一度成為台灣的行政中心。1920年首設「台中市」。
台南市
台南,位於台灣西南海岸,嘉南平原南端。是台灣第四大城市。台南舊名赤崁,簡稱南市,別稱府城。因位於台灣南部而得名。
台南是台灣本島最早開發的地方。明鄭時期稱為「承天府」,清領時改為「台灣府」,後來又稱「」台南府」,從此開始有「台南」的地名。荷蘭人佔領台南,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後更名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並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
1661年,明朝將領鄭成功收復台灣,將台南赤崁地區改為「東都明京」,並設「承天府」(即今赤崁城)。清代,清政府在台南設台灣府,為全台首府。1895年日軍進駐開始其殖民統治,並設「台南縣」,後改為台南廳。1920年改廳為「州」,州廳設立於州轄市「台南市」。1945年國民政府復改州為「縣」,改「台南市」為省轄市。現為「直轄市」。
基隆市
基隆市位於台灣島東北角,百分之九十五為丘陵地。基隆,舊名雞籠。那是因為最早居住在此地的為凱達格蘭族(ketakalan),格蘭的諧音近似台語之「雞籠」,加上此地有山形似雞籠,因而得名。又傳說,是從「凱達格蘭」翻譯而來的。1875年,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名為「基隆」。1895年,日人佔領台灣。1924至1931年,基隆升格為「市」,成為當時台灣第四大都市。
新竹市
新竹,位於台灣西北部,三面環山,一面瀕臨台灣海峽。人口48.7萬人(2006年)。新竹,舊稱「竹塹」,原為道卡斯平埔族「竹塹社」的領地,因此取其譯音;因為終年多風,又有「風城」之稱,是北台灣最早開發的城市。當地大規模的開發,是從1661年鄭成功入台令部屬屯墾算起,主要屯田蓬山、後龍地區,勢力廣及竹塹。隸屬天興縣,並置通事管理竹塹番社。1683年清政府時期,竹塹改屬諸羅縣。雍正元年(1723年),淡水廳治設於竹塹。光緒元年(1875年),淡水廳廢除,竹塹城改稱「新竹」並設縣治。1920年9月合新竹、桃園支廳為新竹州,州治設於新竹郡。1930年新竹市自新竹郡分出,州治改「新竹市」)。1945年台灣光復,成立新竹縣,新竹巿調設為省轄巿,新竹巿政府。
嘉義市
嘉義市位於台灣省西南、嘉南平原東隅,2010年末人口為27萬人。嘉義,古名「諸羅」。其名由來有二: 一為「番語」社名之譯音,荷蘭人稱之為Tirosen社,音近諸羅山社;一為取其東方「諸山羅列」之意。亦名桃城,以其古城形如桃而名,桃之尾尖,在今中央七彩噴水一帶,市民慣稱桃仔尾。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反清,圍攻諸羅城十月,後被鎮壓。1787年,清政府以城內人民協助清軍有功,本著「嘉其死守城池之忠義」的宗旨,翌年11月初下詔,改稱「諸羅」為「嘉義」。光緒13年,設嘉義縣隸屬台灣府。1920年,實施地方自治,嘉義成為自治團體嘉義街。1930年,嘉義街改升為市。1945年,台灣光復,嘉義市升格為省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