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2022年10月08日18:32:58 熱門 1347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薩姆·門德斯在《1917》拍攝現場。

在國內影院復工之後,薩姆·門德斯執導戰爭大片《1917》重新定檔8月7日內地上映,影片講述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上,2名英國戰士,為拯救1600名戰友,逆行傳訊,跨越生死,使命必達的故事。觀眾可以在包括IMAX、中國巨幕、CINITY等影廳更加浸入式體驗「身臨其戰」。這也是繼《007:大破天幕殺機》之後門德斯第二部專門為IMAX製作的電影。

電影技術的革新引領著電影的未來,也為電影的表達手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1917》中,門德斯與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勇於嘗試突破,他們用巧妙的剪輯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特殊視效,這也是該拍攝手法首次完整運用到戰爭片中,360度的還原出戰爭的殘酷與無常。而面對某些對於該片「炫技」「激戰場面不過癮」的評論,門德斯曾表示本片的主題「角色的目標不是屠殺儘可能多的敵人,而是要回家。」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美國麗人》劇照。

作為英國戲劇舞台的頂尖導演,門德斯年輕時就曾獲得過英國皇家勳章的表彰,而勇於突破的他卻開始嘗試在大銀幕尋求突破,「當我決定執導描寫美國中年男人危機的《美國麗人》(1999年上映)時,我甚至都沒在美國的郊區待上哪怕兩天。我接各種片子,是因為我可以領悟到它們很原創的部分,我想接受新挑戰。」

而在門德斯的鏡頭下,他的作品無論是文藝片還是商業巨作,都會體現出他獨特的藝術審美符號。比如,影片的開頭和結尾總是出現同一場景和畫外音,喜歡用音樂和鏡頭的搭配來講各種故事,總是會出現餐桌和聚餐,注重家庭,下雨往往預示著不祥等。

評論界曾對門德斯下過類似「他是個一直求變的、冷靜的人文主義者」的定義,而他也一直在用自己獨特的領悟來不斷地進行創作上的突破,「學著把熟悉的東西變陌生,把陌生的變熟悉。像導演莎劇一樣導演新片,像導演新片一樣導演莎劇。」

英國女王勳章獲得者

最年輕的奧斯卡寵兒、導過最文藝的007

2005年,年僅40的門德斯就獲得了英國導演協會獎終身成就獎,他曾謙虛幽默地表示,「我覺得自己(拿獎)還是不夠格。我覺得這個獎是一筆銀行貸款,我要在20年之後連本帶利償還,那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更有資格了。」

剛於8月1日過完55歲生日的英國導演薩姆·門德斯的起點非常高。祖父是作家,父親是大學教授,母親是兒童讀物作家,畢業於劍橋大學的他在作為戲劇導演執導處女作《櫻桃園》時,合作的女主演朱迪·丹奇已經獲得過兩次代表著英國戲劇及音樂劇最高榮譽的勞倫斯·奧利弗獎

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薩姆·門德斯是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頂尖導演,曾執導過《理查三世》《暴風雨》等知名劇目,後又成為丹瑪爾倉庫劇院的藝術總監,並曾獲得過多次托尼獎、勞倫斯·奧利弗獎的導演獎和提名。在2000年英國女王生日榮譽名單上,35歲的門德斯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以表彰他對英國戲劇做出的傑出貢獻。2005年,年僅40的門德斯就獲得了英國導演協會獎終身成就獎,他曾謙虛幽默地表示,「我覺得自己(拿獎)還是不夠格。這個獎是一筆銀行貸款,我要在20年之後連本帶利償還,那時我就會覺得自己更有資格了。」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門德斯和朱迪·丹奇在影片《007:大破天幕殺機》拍攝現場。

斯皮爾伯格曾經評價門德斯:「他的舞台劇像電影,他的電影又有舞台劇的屬性」,《泰晤士報》稱他的導演編排做到了「戲劇最好的模樣」。同時朱迪·丹奇也成為了門德斯的御用,兩人之後還合作了《007:大破天幕殺機》《007:幽靈黨》等電影。

門德斯曾說:「繪畫,小說,詩歌,音樂,這些都是最高級的藝術殿堂。但是戲劇和電影可以偷師其中並將它們融為一體。」同樣,戲劇也對門德斯的電影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跨藝術形式的創作內核讓門德斯在藝術和商業之間遊刃有餘,且表現出了出色的導演能力和掌控力。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門德斯(右)與《美國麗人》主演凱文·史派西。

1999年,經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推薦,薩姆·門德斯拍攝了自己的首部電影《美國麗人》,講述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內部的尖銳矛盾,該片全球票房超過3.5億美元,並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最佳影片獎、最佳原創劇本獎,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美國導演工會獎等榮譽,也讓他的電影事業全面開啟,而那時的門德斯剛滿34歲。他也是六位憑藉電影處女作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中最年輕的一位。

當不少觀眾欲把薩姆·門德斯定義為「中產階級生活」、文藝片導演代言人的時候,門德斯展現了自己更加豐富的類型駕馭能力。黑幫片《毀滅之路》,戰爭片《鍋蓋頭》,公路片《為子搬遷》,都獲得不俗口碑,正如他自己所說,「如果你從《為子搬遷》(2009年執導)以後來看,我所有的電影都有類似的問題。它們都是關於一個或多個迷路的人,他們試圖找到出路。這一次也沒有什麼不同,只是碰巧他們找到了出路。」曾一度有傳言說門德斯將要執導漫威旗下某部《復仇者聯盟》,就當觀眾一致認為他絕不會「屈尊」執導商業爆米花影片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執導了兩部《007》電影。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最文藝范兒」的007。

在《007:大破天幕殺機》和《007:幽靈黨》中,門德斯充分融合自己的風格,同時進一步深入闡述自己感興趣的「家庭」「死亡」等相對屬於文藝片的主題。兩部電影共獲全球票房19億美元,被不少007粉絲稱為是最文藝范兒的邦德片。然而門德斯卻表示執導兩部007是「足以改變人的一生」的精彩體驗,但拍攝商業片「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職業的選擇,並且你生活中的其他一切都要為此讓路」。因此在《007:幽靈黨》之後,休息了三年的門德斯選擇製作戰爭片《1917》。

拍攝《1917》

常反省「為何要陷入這種困境」

門德斯認為自己有責任講出這些故事,使在戰爭中的某些犧牲得到理解。門德斯想到了「在宏觀中展現微觀」的概念,以避免它成為無聊的歷史片,而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喜好。

《1917》來自於門德斯從祖父那裡聽說過的真實故事。他的祖父阿爾弗雷德在1916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負責穿越無人區傳遞消息,當時他只有17歲。身材單薄的他經常被超過身高的冬季濃霧所籠罩,而在泥濘的戰壕里待了兩年,也讓他養成了經常洗手的習慣。直到70多歲的時候,他才談起自己的這段戰時特殊經歷。「這是因為他永遠都記得戰壕里的污泥,」門德斯回憶道,「所以他永遠也無法變得乾淨了。」

門德斯認為自己有責任講出這些故事,使在戰爭中的某些犧牲得到理解。門德斯想到了「在宏觀中展現微觀」的概念,以避免它成為無聊的歷史片,而更符合當下觀眾的喜好。因此《1917》的故事著眼於個人體驗,將戰爭背景落實到了非常個人化的表達上。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攝影師羅傑·迪金斯與門德斯在影片《1917》拍攝現場。

老搭檔攝影師羅傑·迪金斯收到了門德斯的劇本,開篇第一句話就讓迪金斯猶豫了:「這些都要用一條鏡頭完成」。門德斯認為,一鏡到底與電影的故事密切相關,片中的兩名年輕英國士兵必須與時間賽跑,以拯救1600名士兵的生命,「從一開始我就想以實時方式拍這部電影,讓觀眾一同踏上旅程,與角色同步呼吸,了解戰爭的本質,一鏡到底是講述這個故事的最好方法。」可在迪金斯看來,一鏡到底雖然在技術層面很難實現,但他更擔心攝影上的過度炫技會削弱劇本的力量,讓觀眾脫離劇情專註於鏡頭上面。

其實長鏡頭和手持鏡頭在門德斯的作品中並不少見。早在《007:大破天幕殺機》的開場片段中,薩姆·門德斯就曾與羅傑·迪金斯合作完成了一鏡到底的鏡頭讓觀眾與007一起進入墨西哥亡靈節現場。手持鏡頭則在兩人合作的第一部電影《鍋蓋頭》中就大量出現。此前第87屆奧斯卡最佳影片《鳥人》(亞歷杭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執導)也以一鏡到底吸引了觀眾的注意,但薩姆·門德斯想要突破:「《鳥人》做得非常棒,但片中都是內景,並且不斷回到相同的地方。我們是線性的,不斷移動到不同場景,你甚至不知道下一個鏡頭掃到的角落會是什麼樣子。」

然而在《1917》艱難的實際拍攝過程中,門德斯常常反省「為什麼陷入了這種境地」。

為了讓畫面自然流暢,「無縫鏈接」製造出一鏡到底的視覺呈現,門德斯發揮了自己戲劇導演的專長,美術指導丹尼斯·加斯納在製片廠空地上製作了大量場景模型,劇組在場景還沒搭建好的情況下就開始了排練拍攝走位,精確計算出每個場景的長度,共耗費六個月的準備時間。 劇組還在拍攝區域旁邊張貼了警告步行者的告示牌,以免行人不會被散落的「屍體」嚇到。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1917》劇照。

整部電影看似一個長鏡頭完成,其實隱藏著數十個「看不見的剪輯點」,最長的鏡頭達到了8分半鐘。在拍攝現場,大量鏡頭由於微小拍攝和演員失誤被廢棄,劇組還為全員準備了寫有全場人員走位、攝影及運動方式等標註的「地圖」劇本,以便順利完成鏡頭拍攝。由於劇組盡量使用自然光以及外景拍攝,並拍攝儘可能多的真正一鏡到底鏡頭用以完成最後的拼接,想要等到劇情設定中多雲的天氣下馬上完成拍攝,整個過程中氣象學家一直都在現場,幫助劇組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門德斯稱拍攝過程常常是名副其實的「聽天由命」。

若過於注意攝影機的存在

《1917》的反戰初衷就「戰敗」了

「不要總是考慮成果或是觀眾的反應。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斷探索的過程。我最喜歡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說的:反覆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2019年12月25日北美上映後,不少媒體將《1917》稱為是《拯救大兵瑞恩》之後最好的戰爭片。《IndieWire》還稱讚:「儘管『一鏡到底』的概念並不是新鮮的,但是《1917》做到了不同於過去這些年《鳥人》和《奪魂索》等電影——門德斯為此注入了新鮮,不僅從中製造出張力,還讓觀眾沉浸在戰時生活完全不可預測的狀態中。」

在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1917》獲得了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混音三項大獎,這也是自影片《虎!虎!虎!》(1971年第43屆奧斯卡獲得5項提名)近50年以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的戰爭片。

求變的門德斯:一鏡到底拍《1917》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 - 天天要聞

《1917》獲得了2020年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和最佳混音獎。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一鏡到底」,有些評論家就表示這樣做就更像是為形式而形式的影像試驗,像是一種技術能力的過度展示,它會分散人們對於情節的注意力。門德斯嘲諷了這種觀點:「攝影機從來不會穿越鑰匙孔,也不會穿過玻璃,更不會跟隨子彈移動的軌跡。」對他來說,這不過是某些「電影評論家」的「撒嬌」,而不是創作者應該值得擔心的事情。

在門德斯看來,無論是在戲劇舞台上改編莎士比亞、狄更斯和哈羅德·品特的作品,還是在大銀幕上演繹中年男人的白日夢或是戰壕中的鼠輩誤觸地雷,都需要自己勇於嘗試表達上的突破。「不要總是考慮成果或是觀眾的反應。需要思考的只有不斷探索的過程。我最喜歡的名言出自《哈姆雷特》中波洛涅斯所說的:反覆的探索即是正道所在。」

門德斯和《1917》的編劇也曾表示,他們拍攝這部影片的全部意義在於,你會在另一個人的生命里活上115分鐘。如果你太過於注意到攝影機的存在,那麼這部影片的反戰初衷就全都「戰敗」了。「理解歷史是避免未來災難的唯一途徑。兩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對彼此做過的最愚蠢的事情。我們拍這部電影,不是為了讓你坐在椅子上看手機的,不是讓你欣賞戰爭背景的,也不是讓你產生正在玩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感覺——當然,我相信我的祖父要是能看到這部影片,他會感到不太舒服,但我確信他會感激這部電影的存在。」

新京報記者 李妍

編輯 黃嘉齡 校對 盧茜

來源:新京報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