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1日至14日,由清華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共同主辦的第7屆「麥道學院年度高峰論壇」(McDonnell Academy Symposium)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35所知名研究型大學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研究型大學應對全球性挑戰:健康、能源與環境、農業」的主題展開研討,聯手解決全球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論壇首次簽署共同發展宣言,號召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大學校園,減少各大學校園的碳排放量,並促進各校積極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措施。

在10月11日的開幕式上,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宣讀了校長邱勇的致辭。邱勇在致辭中歡迎遠道而來的朋友們,他表示,秉承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和「行勝於言」的校風,清華大學致力於服務中國和國際社會,迎接重大的社會挑戰。本次論壇聚焦食品和水資源、能源與環境、公共健康與老齡化等關鍵議題,聚集相關學術領域傑出代表,期望通力合作,促進人類共同發展。
邱勇表示,35所高校共聚一堂帶來了難得的機遇,與我們為師生提供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平台的共同努力相一致。包括清華師生在內的近300餘名聽眾聆聽主旨演講,參與分會場討論、海報論文及競賽、「3分鐘」演講等活動,尋求研究、創新、教學方面的進一步的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

邱勇與各大學校長會見交流
邱勇還在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與各高校校長會見交流。他表示,正如培養青年領導力的蘇世民書院的建立,清華大學的全球戰略離不開國際合作和國際夥伴的支持,期待論壇的豐碩成果,期待合作的進一步開展。

隨著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馬克·萊頓 「畫龍點睛」的儀式,論壇在富有傳統中國特色的儀式中拉開帷幕
10月12日上午,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校黨委書記陳旭在致辭中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校領導、專家學者和朋友們相聚清華園。此次清華大學與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共同舉辦第七屆「麥道學院年度高峰論壇」,針對全球性的最關鍵、最迫切的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陳旭致辭
陳旭表示,清華大學一直高度重視人類的生存問題,致力於發揮學校在人才、科技、文化和國際交流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積極探索與國內外各高校、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等合作的新模式,彙集各方資源,增強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陳旭還介紹了清華大學近年來應對公共健康問題、「能源安全」和「全球氣候變化」等重要議題的舉措。
陳旭指出,面對全人類共同挑戰,世界一流大學擔負著極其重要的特殊使命,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關鍵時期,需要在提高認知、創新科技、培養人才、咨政啟民等各方面發揮引領性作用,為全人類進步事業做出歷史性貢獻。相信通過論壇,各位專家和學者能夠充分交流思想,增進認識,對應對全球挑戰提出更具全球視野、更具前瞻性的思想和舉措設想。期待論壇圍繞主題深入研討,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馬克·萊頓致辭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馬克·萊頓(Mark S. Wrighton)特別感謝了清華大學的鼎力支持。他表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與全球合作夥伴學校的密切合作,為因地制宜制定解決方案、應對全球最大挑戰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蘇世民致辭
美國黑石集團主席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也到場祝賀論壇的召開,並介紹了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的平台建設和特色項目,希望為更多青年人提供成長平台。
論壇期間,清華大學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聯手中東技術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以色列理工大學、以色列荷茲利亞交叉學科中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台灣交通大學、土耳其博阿齊奇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分校、印度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印度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首爾國立大學、韓國延世大學、台灣大學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等21所合作夥伴大學,簽署了大學校園可持續發展宣言。

宣言簽署
圍繞重點關注的健康及老齡化、能源與環境、農業等問題,論壇設立主旨演講、全體會議、分會場討論及一系列研討會,邀請包括中東技術大學校長馬斯塔法維森、泰國朱拉隆功大學校長班迪·厄阿鵬、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校長彼得·霍伊、巴西坎皮納斯州立大學校長馬塞洛·諾貝爾、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史維、土耳其博阿齊奇大學校長穆罕默德·奧茨坎、印度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莎琳妮·巴拉特、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院長拉姆戈帕爾、韓國高麗大學校長廉載鎬、首爾國立大學校長朴贊郁、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和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校長長谷山彰等高校校長,以及大學研究人員、政府官員和企業領導人等300餘人蔘會。

約翰·霍爾德倫、薛其坤作主題演講
在主題演講環節,論壇邀請了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環境政策講席教授、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科學顧問、清華大學傑出訪問教授約翰·霍爾德倫(John P. Holdren),清華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等學者圍繞環境、能源等重要議題作主題演講;在研討會環節,論壇邀請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麥道學院全球能源與環境合作組織(MAGEEP)董事比斯瓦斯(Pratim Biswas)等圍繞可持續校園建設等具體議題作主旨發言;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研究生參與「3分鐘」演講成為此次活動的一個亮點。
圍繞氣候變化問題,從未來環境變化及其影響、行動選擇等方面分析現狀,霍爾德倫的落腳點在於研究型大學的角色需求:在研究方面提供人才和硬體等持續支持;在社會服務中通過智庫、研討會、公眾活動等發揮積極作用;更需為了長遠考慮,在教學中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開展系統教育。
薛其坤在主題演講中就人類未來和高等教育發展挑戰巨大的能源問題展開討論。薛其坤指出,能源是未來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研究型大學需要通過研究改進現有技術促進可持續發展;新的經濟社會結構也促使研究型大學發生重大變化,要調整和重建課程體系和學科結構,積极參与國際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
楊斌在主旨發言中闡釋了清華「綠色大學」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措施和進展。他分享道,從1998年提出建設「綠色大學」起,在「行勝於言」的實踐中,清華大學在營造可持續的校園、推動綠色校園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推動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研究和創新、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納入課程並構建可持續發展網路方面均有明顯成效。「我們用20年一以貫之的堅持,讓『綠色大學』的理念在清華園落地生根,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這裡蔚然成風。」楊斌強調,「我們將長期致力於將清華園建設成為展示和傳播可持續發展知識理念的典範,讓每一個從這裡走出去的學生成為『綠色的種子』,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論壇現場
清華大學的師生在本次論壇與國內外高校充分交流,十分活躍。環境學院賀克斌院士、水利水電工程系王忠靜教授、地球系統科學系蔡聞佳副教授在各自專業領域作報告交流;地球系統科學系的研究生夏楊、金夢等參加了「3分鐘」演講,分別就氣候變化和能源環境介紹了自己的研究課題,展示了清華學生的風采。

環境學院賀克斌院長在13日下午「全球空氣質量」分論壇上做嘉賓發言
10月14日,論壇還在清華大學各院系召開了11場並行的專題分論壇,中外師生圍繞論壇主題下各自學科所關注的問題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討,主題包括農業與環境政策、農業植物生物學、環境納米科技、全球健康合作、社會創新與公共健康、研究生教育發展趨勢等。其中,由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和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共同主辦的「研究生教育的未來」分論壇吸引近30位海外教授和學者參加,圍繞招生、課程和校園體驗、就業三個議題進行了充分的討論和交流。參加環境學院分論壇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和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們也深入了解雙方的研究方向,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技術進展。

環境學院分論壇
此次會議由國際處統籌協調,分論壇由環境學院、生命學院、醫學院、公共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新聞學院、化工系、蘇世民書院、研究生院等院系部門參與組織。
關於「麥道」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位於美國密蘇里州,該校下屬的麥道學院每兩年舉辦一次「麥道學院年度高峰論壇」,為合作大學提供機會,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展示最佳實踐方案,並在涉及全球範圍的議題上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2016年9月,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曾應邀出席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舉行的第六屆麥道國際學者論壇,並作為特邀嘉賓發表題為「中國大學的創新:挑戰、機遇與行動」的演講。
文 | 李婧
圖 | 常志東
排版 | 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