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戲
花鼓戲的音樂唱腔源於湖北江漢平原豐富的民歌、小調及歌舞,經過歷代花鼓戲藝人的琢磨、加工、錘鍊、創造以及吸收其他劇種的藝術滋養,現有的花鼓戲唱腔有四大主腔和二百餘種小調。
主腔屬於板腔體,分為:高腔(悲腔)、圻水(敗韻)、四平、打鑼(還魂腔);
小調分為:單篇牌子、專用小調、插曲等。
- 主腔在劇目中使用最多,善於表現戲劇矛盾衝突,刻劃人物性格和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為花鼓戲唱腔的主體;
- 小調多來自民歌和各種民間說唱音樂,其樂曲短小,旋律優美,節奏輕快,色彩豐富,多為曲牌體結構。在演唱中雖還有明顯的民間小調的痕迹,但在風格上已逐漸 「戲曲化」,也是花鼓戲唱腔的重要組成部分。
荊州花鼓戲
荊州花鼓戲的唱腔,按行當的不同和年齡、性別、性格特徵及音色、習慣使用音區、音域的不同,同一聲腔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風格。以主腔為例:
如為表現正旦的端莊、柔美和花旦的秀麗、嫵媚時,其唱腔音樂華麗委婉;
在表現小生的文雅、老生的敦厚、生角的剛健時,其旋律音域相對寬廣蒼勁;
而在表現丑角的詼諧、誇張、怪誕時,其音域窄小,旋律簡單。
主腔的演唱功能,除了大都具有抒情與敘事並重的共同特點外,每個聲腔在具體表現上又有所側重:
有的以抒情為主
有的以敘事見長
有的能表現多種感情
有的對某種單一感情又能得以淋漓盡致的抒發。
四大主腔的特點,可用一首《竹枝詞》概括:
「高腔(悲腔)最抒情,圻水(敗韻)敘事能,四平剛柔憂思喜,悲涼打鑼與還魂。」
「高腔」「悲腔」最抒情
高腔來源於田間勞動的薅草歌,農民薅草時,為持續繁重勞動的需要,往往以高亢的音調,悠揚的旋律來抒發感情以減輕疲勞。花鼓戲吸收其為主腔時,保留了這種聲高且嘹亮的特點。由於旋律優美,抒情性強,男女老少都能哼唱,故群眾對之冠以各種俗稱雅呼。如:
「骼髏腔」,即高亢、開闊的意思;
「枯六腔」,意為意調很高,一般好嗓多唱「六」字調;
「箍六腔」,由於唱腔抒緩,每唱六句唱詞落一次板;
「棧骼髏」,即優美動聽的意思。
此外,還有「骼髏花鼓」、「骼髏班子」等稱呼,是花鼓戲最有代表性的唱腔之一。
高腔善於抒發多種感情;如喜、怒、思、悲、恐、驚等,舒緩時如行雲流水、激情時又緊張激烈!故又有「喜高腔」、「悲高腔」、「快高腔」、「慢高腔」等多種區別。
《三官堂》劇照
悲腔是高腔的一種反調唱法(由本調轉入屬調),為女角色悲痛時專用。音域較寬,其唱腔酷似江漢平原農村婦女哭聲,且「喲哎喲」及起伏較大的拖腔(藝人稱為「無字腔」即非正詞的意思),更能抒發悲痛、壓抑、痛苦的感情。由於高腔善於抒發悲怨深沉的感情,在許多劇目中被用於重點唱段。
如《三官堂》中秦香蓮的長段唱詞就用高腔轉接悲腔處理,其唱腔婉轉凄切,如泣如訴,恰當地表現齣劇中人物的情感。
「圻水」「敗韻」敘事能
「圻水」,是抒情、敘事並重,而以敘事為主要功能的一種唱腔,其板式豐富且善於變化,能容納大段唱詞。如《訪友》、《勸姑》一段均為七十餘句。
特別是《白扇記》一劇,道白極少,全劇六百餘句唱詞,均用圻水腔演唱。
《訪友》劇照
花鼓戲藝人中有男怕《訪友》、女怕《醉酒》(花魁醉酒)的說法,說明這些劇目內容既複雜多變,又唱詞繁多,整個劇情都是唱來鋪敘開發的。由於圻水唱腔親切、流暢,助人勸說時如話家常,敘述悲痛往事如泣如訴,憂思寂寞時凄涼婉轉,義憤爭辯時又慷慨激昂。所以,用圻水腔來表現複雜的戲劇情節,刻劃不同人物形象,有它獨到的長處。
圻水的抒情特色,多由「起板」和「慢板」體現,它也能抒發多種感情,往往在慢板後面就緊接著大段的敘事。這種抒情性的慢板與敘事性的正板、快板相連接,有起伏,有對比,極符合廣大群眾的欣賞趣味和審美習慣。
敗韻是圻水腔的一種變體唱法,情緒壓抑感傷,多敘述不幸往事和異地相思感情,其調式、音階均與圻水相同。
「四平」剛柔憂思喜
「 四平」,是主腔中唯一用曲牌形式表現的唱腔,由起、承、轉、合四句組成,故稱四平。其曲調有剛有柔,適宜抒發喜悅、憂鬱、思念等不同情感。四平雖然沒有多樣的板式變化,由於曲調和節奏甚為靈活,根據角色性別、年齡的差異,形成了不同行當的多種唱法,能較好的表現各種人物性格。
如「女四平」,委婉、纏綿,華麗多姿,以表現青、少年女性的喜悅、憂思等感情為主,並且也適於小生演唱,曲調較硬,多塑造風流、瀟洒的形象,俗稱「小生四平」。
「男四平」爽朗、豪邁、剛直、果斷,適於表現中年男子的性格,如《雷神洞》中趙匡胤的唱段:
「老四平」蒼勁、敦厚,以刻划下層的老年勞動人民形象見長,如《小教子》中老薛保的唱段:
「丑四平」詼諧滑稽,曲調簡單平直,為醜行角色所專用。如在古裝戲《雙同像》中劉崇景的唱段:
「 悲涼」「打鑼」與「還魂」
打鑼腔,是一種專用的悲腔,男女均可。曲調深沉、悲愴,多用於中、老年角色訴述慘痛往事和抒發悲痛的情感;還魂腔由打鑼腔演變而來,在傳統戲中,為鬼魂飄遊和敘述冤屈時所專用,曲調較之打鑼鼓更為低沉、凄涼,常給人以陰森恐怖和毛骨悚然之感!兩種唱腔,一般分別使用在情節與情緒需要的劇目中,也可前後連接歌唱。
《白蛇傳》
如《白蛇傳》中白素貞的一段唱腔,生動地表現了打鑼腔的悲涼。
花鼓戲除了四大主腔外還有小調,小調分單篇牌子、專用曲調、插曲三類,也是花鼓戲唱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
單篇牌子
是由一人載歌載舞、用一個曲調來抒發情感或敘述故事的腔調。它有如曲藝加彩裝表演,邊歌邊舞,並可自由進入或退出角色,藝人稱這種表演形式為「單篇戲」或「散花鼓」。
如西腔、十枝梅、思兒腔等,已從專曲專用逐步發展成為具有一定板式變化的一曲多用的腔調。
其表現功能比一般小調有所加強,結構也逐漸向板式變化方向發展,唱腔除具有上、下句的反覆以供敘事外,還有較為抒情的曲頭(起板)引導,曲尾(落板)終結,形式日趨完鑒,特別是其音樂曲調與語言聲調的密切結合,使唱、念渾然一體,十分協調,這也是花鼓戲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風格的重要因素。
專用小調
即民間小調的戲曲化。專用曲調主要用於小戲,一般一劇一詞,調名亦即劇名,多專曲專唱,互不混同,如《綉荷包》、《思凡》、《招郎》、《四季忙》、《討學錢》等。
《站花牆》視頻
在演唱中,曲調基本保持民間小調的抒情風格,但也根據劇情的發展,產生多種變體唱法,如壓縮、伸展,靈活加入襯字、襯腔,片斷重複,加垛句等,使之更符合思想內容和人物感情的需要。一個劇目中,如情緒多樣,可採用多支小調連綴表現,一曲為主(常為劇目名稱),其它為輔,如《站花牆》、《雙撇筍》、《補背褡》等。
插曲
為花鼓戲中的附屬曲調。即原封不動地照搬各地流行的民間小調及其它曲藝、戲曲劇種的唱腔,是劇中作「戲中戲」時插入演唱的時調小曲、地方曲藝及其他劇種的曲調,藉以表現某種特定環景、特定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狀態,主要起豐富唱腔色彩的作用。
通過這種「戲中戲」形式,演員可依自己的聰明智慧和條件,即興演唱各種調或其它曲藝、劇種唱段,以引起觀眾興趣。所以,「插曲」在花鼓的演唱中,多種豐富色彩的作用。
花鼓戲的傳統演唱形式為「一唱眾和、鑼鼓伴奏」,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唱腔節奏明快,旋律優美,抒情敘事,鄉土氣息濃郁,演唱內容貼近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生動活潑,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願望和要求,這也是花鼓戲深受廣大老百姓喜愛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民間,男女老幼行走、勞作時都喜歡哼唱幾段花鼓戲曲調,所以又有「幹活不哼花鼓戲,渾身上下無力氣」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