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2022年04月24日10:19:21 熱門 1005
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 天天要聞

慈惠堂舊影

在成都梓潼橋正街北口與布后街附近,一條短短的小巷在周圍林立的高樓掩映下,並不起眼。然而,這條名為慈惠堂街的小巷在90年前,卻是成都乃至全國最大的民辦官助慈善機構「慈惠堂」總部所在地,街巷也因此得名。而且 ,民國時期,這裡還是成都培養揚琴人才的一個重要場所。

一手辦慈善 一手辦火柴廠

慈惠堂,是創辦於清雍正年間的慈善機構。傅崇矩《成都通覽》記載,清末民初,成都各種官辦、民辦慈善團體甚多,尤以雍正初年(約1726年)創辦的慈惠堂最大最著名,久而久之,街也因堂而得名。

筆者從光緒五年(1879年)官府所繪四川省城街道圖上看到,當時的成都慈惠堂有田300餘畝,加上官府撥給的救濟經費,可養活鰥寡孤獨殘疾無依無靠者三四百人。

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天下大亂,政亂財窘,成都慈善堂堂務漸漸荒廢。當時的市政督辦陳鴻文決定改變慈善堂人員「無所事事」的現狀,他三顧茅廬,誠邀大善人尹昌齡出任慈善堂的總理。

尹昌齡(1869年—1943年),郫縣人(一說華陽人),是當時成都的五老七賢之一,曾任翰林院編修、西安知府。尹答應了陳鴻文,從1924年接手慈惠堂,到1942年在成都病逝,其間尹昌齡設立了育嬰堂、養老院、瞽童習藝所、女童教養所以及孤貧兒童工讀所五個慈善團體,收養的老弱殘廢多時達兩三千人。

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 天天要聞

最早的慈惠堂修建於清朝雍正年間

成都錦江區文史資料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慈惠堂聲望日隆,成為全國聞名的慈善機構。在社會輿論的支持下,慈惠堂逐漸接管了普濟堂(孤老院,遺址即今書院西街34中)、育嬰堂(遺址在今育嬰堂街)、孤兒院等,並在外東大田坎用拆除鳳凰山新軍營房的木料建成商業一條街,將商店鋪面或出售,或出租,即今大田坎街。又在九眼橋接收惠昌火柴廠,辦起培根火柴廠(遺址在今培根路)。

培根火柴廠的商標,原是一個小孩端著碗吃飯,目的為育嬰,人呼為「娃娃牌」,其後尹昌齡感到娃娃牌商標的含義有所未足,於是更名為「扇牌火柴」。在火柴盒面畫摺扇一把,並親手撰書前語六行,表達了慈惠堂的辦廠宗旨:孤窮為本,良心至上,仁風為終。

1940年後,日寇飛機頻繁轟炸成都,慈惠堂街附近的東大街、鹽市口、少城公園一帶,每每淪為一片火海,人員傷亡慘重。尹昌齡日夜操勞,安排鰥寡老弱殘疾人員疏散到遍布郊外的慈惠堂佃戶農家小院隱蔽躲藏,自己也暫避於培根火柴廠。

黃穉荃在《國史館館刊》寫道,尹昌齡經營慈惠堂多年,躬親綜核,一絲不苟,常對手下辦事員說:「慈善機構的錢來之不易,是濟貧救命的,若有虧空,天理不容。」

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 天天要聞

當年慈惠堂收留的無家可歸的兒童

組織盲童學揚琴 親擬16字班序

很多人不知道,尹昌齡還是一位水平較高的音樂作家,他在很大程度上發揚光大了成都的「洋琴」(揚琴)。

1924年,尹昌齡接手慈惠堂後,他發現,慈善堂一帶經常活躍著許多盲人以及他們的孩子,這些人從事最多的職業就是算命,他們中也有些人有吹拉彈唱的手藝。尹考慮很久,決定讓他們中的盲童在慈惠堂學習吹拉彈唱技藝,並對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去向等均作了周詳的安排。

這一舉措,對成都揚琴的繼承與發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成都通覽》記載,成都百姓民間向來有放炮、過年、鬧年鼓、耍龍燈、耍獅子、聽揚琴等的習慣。傳說成都三皇會的揚琴藝人在聚會和演出時,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那就是供奉寫有前輩藝人藝名的「百壽圖」,就像傳統的木工行業供奉魯班一樣,是對前輩藝術大師的尊重和緬懷。

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 天天要聞

今天的慈惠堂街為尹昌齡立的紀念碑

尹昌齡倡導的瞽童所音樂科(即洋琴班)於1924年農曆三月正式建班開課。他還請來當時的名藝人、名票友義務傳習,甚至還拉來自己的親戚喬仲權教《白帝託孤》等段子。開課時,尹昌齡親擬16字「慈惠大成、發達永久、勉自未定、蒙天之佑」,作為班序。每期時間為4年,但畢業後仍留堂內,參加各種營業性演唱(或留所作教師)、書場演唱或出堂會等。第一班(慈字班)便只挑選了17人,後來大多學有所成,對成都揚琴的傳承與發展有不少貢獻。

慈善堂揚琴班第一任教習名沈子嘯,是個盲人,浙江人,當時他在潼川賣卜為生,由成都東門外胡耀東介紹推薦入堂作揚琴班首任教習。第一任監察員則延聘「省城士商高曠之人,平日以揚琴自娛者」,何茂軒、鄧楷亭、蕭紹徽、范雲卿、梁溫恭、曹少傑、楊卓然、陳春帆等8人組成「專家組」,負責揚琴技藝的傳授。

當時教授揚琴的技師們都是義務的,不一定每天到堂。慈惠堂的揚琴班成效很好,吸引了不少器樂人才,一直延續到上世紀50年代初。史料上說,成都慈善堂揚琴班先後培養了近200名學生,這也應該是今天成都揚琴堂「久唱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成都慈惠堂街:民國時期全國最大慈善機構 - 天天要聞

民國時期慈惠堂的院子

民眾讚譽慈善家 街頭立碑紀念

1943年1月,尹昌齡在慈善堂不幸病逝。卧病彌留之際,他囑咐老妻:「人死後慈惠堂財產賬目切勿輕為啟動,待舉公正者任事時,始辦移交。」

當時的成都《華西日報》這樣評述,「當此盜跖縱橫,貪鄙成習之今日,尹仲錫先生逝世之噩耗傳來,使吾人格外悲痛,格外憂懼,引筆悼之,略抒胸臆……慈惠堂有良田八千餘畝,而先生無之;慈惠堂有街房數百間,而先生無之;慈惠堂之財產,為先生手創,而先生僅寄居無地板之房,以終余年」。報道說,尹昌齡死後,家無餘財辦理喪事,只得由慈惠堂孤寡老人賻金主辦。成都十二橋烈士王干青,與尹昌齡共事多年,深有感觸,作《吊尹仲老》詩曰:「家無半畝居,人得廣廈庇,余身二十年,存活億億萬計。」可概其一生廉直。

尹昌齡去世後,成都民眾還在少城公園為這位慈善事業家鑄造了一尊銅像,讚美他「慈善事業,百世留芳;先生之德,山高水長」。在今天的梓潼橋正街北口與布后街交界處,還立有尹昌齡先生的紀念石碑。

後來,慈惠堂總理由張瀾繼任,建國後,張瀾上調北京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慈惠堂街的慈善機構也就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但它在老成都的人的心靈中留下難忘的溫馨回憶。

田悅 文/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熱門分類資訊推薦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 天天要聞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

曾小賢的上司Lisa榕,現實中不僅才貌雙全,還嫁給了CEO雖然說《愛情公寓》這部劇在劇情上充滿了爭議,但是一定程度上,這部劇也是很多人的回憶,是伴隨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而且劇中的很多角色都成為了經典,他們的口頭禪也一直被拿來玩兒梗。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 天天要聞

Lisa榕做主持多年沒紅,被陳赫拉進愛情公寓爆紅,如今怎樣了

談到《愛情公寓》這部火爆一時的歡樂喜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愛情公寓》中那個把曾小賢治得服服帖帖的女上司Lisa榕,現實中的她名叫榕榕,和劇中的形象也判若兩人。1981年出生在遼寧瀋陽的榕榕,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後來成為了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