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上部分
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下部分
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
1914年謝閣蘭拍攝的高頤闕照片部分截圖
高君頌碑 1914年
網路圖 碑拓印
目前國內歷史上對雅安漢闕拍攝(研究)較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來華考察的謝閣蘭,一位是國內鼎鼎大名的梁思成。如果拉長時間線(清末至1949年),會發現造訪雅安漢闕的國內外人士還是不少的。【註:本篇只介紹外國人士,並附上相應照片【非全部】,圖片收集時間截止5月,未來是否再收集到新照片再論】
1907年,沙畹首次抵達雅安,並拍攝、拓印;1914年,受沙畹影響和鼓勵之下的謝閣蘭在雅安拍攝相當的照片,並在雅安結束了當年中國考古考察任務。1918年沙畹去世,1919年謝閣蘭去世;在同一年,與謝閣蘭同行的法國軍人Jean Lartigue也拍攝了幾張照片。其後,約三十年代,日本人常盤大定來到此地考察。
1914年
三十年代左右 常盤大定
1932年,三張圖基本一個角度,跨越了十餘年
然而,本篇著重介紹一位「嘉賓」,因為其拍攝的雅安漢闕照片數量比謝閣蘭還要多些,他叫艾術華(Johannes Prip-Møller),國內(引用照片)不多見。其1911年畢業於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建築學系,1921年受丹麥教會派遣至中國,後在瀋陽政府任職建築師,建設多座代表性建築,也深受中國建築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建築設計風格。1927年離開中國,1930年受邀修建香港道風山中式建築群,1939年再次回國,在此期間在我國各地遊歷(主要在1929-1933年),重點考察佛教建築,1937年因此出版《中原佛寺圖考》,香港中文大學評價其是「對佛教建築系統和全面的探索,即使在今天也無人能及」。1932年8至年底在川南川西考察,9月在雅安一帶考察。
高頤闕部分—人像圖 1914年
人像圖 1932年
高頤闕另一面,可清晰看到結構與圖樣 1914年
與上圖一樣 1932年
作者一行近距離觀察漢闕 1932年
這個還是第一次拍攝,至於什麼建築還不知道 1932年
古今中外對雅安高頤闕「描繪」最為詳細,同為國寶的樊敏闕則十分「暗淡」,查閱資料才知曉其命運多舛。至少在北宋時已殘損倒塌,千年來沒有錄入金石錄中,直到1957年被老農耕作時挖出,後才得以清理恢復。
高頤闕石獸 1914年
埋在土中的石獸 1914年 Jean Lartigue
田野間的石獸 1914年 Jean Larti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