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時期,衛青和霍去病將匈奴打得四分五裂。他們兩個在世的時候,漢軍屢戰屢勝,匈奴只能搬家逃跑。
只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衛青也不算長壽,他們兩個都走在了漢武帝前面。
他們去世之後,匈奴再度來襲,漢武帝積極應戰卻屢戰屢敗,難道真是離了他倆就不行?
戰無不勝兩戰神
霍去病還活著的時候,漢武帝對他極為寵愛,漢武帝對自己的兒子都沒有這麼好。
而霍去病也沒有讓漢武帝失望,在眾人都不看好他的情況下,第一次上戰場便露了一手,帶著八百輕騎猛追匈奴大軍,還活捉了單于的家屬。
在後來的戰鬥中,霍去病更是屢立奇功,匈奴從來沒有打過這麼憋屈的仗。
之前的匈奴可謂是西域霸主,哪個國家敢與他們抗衡?就算是漢朝,也只能是躲起來避而不戰。
衛青的出現打破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霍去病的出現更是將匈奴的自信心打得粉碎。
但是霍去病才二十四歲便死在了前線,衛青也在十一年後離開了人世,漢武帝根本沒有料到,霍去病會這麼早便離開人世。
霍去病病逝時,漢武帝正在籌備一場大戰,但是還沒等他籌備好,霍去病就沒了。
沒有了主將,這場仗也就不用打了,漢朝與匈奴之間停戰十六年。
在這十六年間,漢朝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好不容易拿回來的西域,得利用起來。
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得漢朝與西方國家搭上了線,各種珍奇貨物被送了過來,漢朝的特產也通過絲綢之路送了出去,這一進一出就能賺錢。
當初匈奴也曾佔領西域,但是他們根本沒法做生意,他們就只會奴役各國。現在漢朝通過西域各國賺得盆滿缽滿,匈奴卻只能眼饞。
不過匈奴也不是只會幹看著,他們也會派出小股部隊騷擾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他們試圖用這種方法截斷絲綢之路。
漢武帝命令公孫敖和趙破奴率軍出擊,將這些搗亂的匈奴人趕走。
但是這兩人帶著軍隊闖進大漠之後,卻根本找不到匈奴人,連個匈奴影子也沒看到,最後只能是原路返回,這一次出擊根本沒發生戰鬥,自然也就不算是戰爭。
除了這次出擊,漢朝與匈奴之間便再無瓜葛,平平安安度過了十六年。
就在人們以為匈奴已經徹底服氣的時候,他們卻給漢朝送來了一封信,讓匈奴再一次進入了漢朝的視野。
此時的霍去病已經去世了十幾年,就在四年前,衛青也去世了,漢朝又該怎樣面對匈奴?
戰敗已成家常事
匈奴這一次的突然出現並不是來打仗的,而是來投降的。
這封信中的內容,讓漢朝眾人明白了一件事,那就是匈奴在這十六年里為什麼這麼老實。
原來匈奴遭遇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天災,無數人被凍死、餓死,活下來的人也只是苟延殘喘,根本沒有搞破壞的心思。
匈奴是游牧民族,他們的生活非常依賴牲畜和草原,但是天災毀掉了一切,匈奴百姓難以生存,再這樣下去,匈奴人就要消亡了。
而送來這封信的匈奴左賢王,是單于手下的二把手,他不忍心看著百姓受苦受難,於是便打算投降於漢朝,希望漢朝能幫助他們。
但是當時的匈奴單于並不想這樣做,他根本不關心百姓的死活。因此左賢王如果想帶著百姓投降,得先把單于殺掉,再做打算。
不過在這之前,他必須得先和漢朝建立聯繫,省得他腹背受敵。
漢武帝得知消息後,對此事十分重視,他馬上下令修建了一座「受降城」。
這座城裡存了很多糧食,只要左賢王帶人來投降,這些糧食還有這座城就歸他們了。為了讓這位左賢王能成功出逃,漢武帝還派了趙破奴前去接應他。
等漢武帝做好一切準備之後,左賢王這邊卻掉了鏈子,他在刺殺匈奴單于的時候出現了失誤,被單于反殺了。
單于不光反殺左賢王,他還從一些左賢王手下那裡,得到了漢軍的情報,知道了趙破奴的具體位置和兵力。
於是匈奴單于直接調撥了八萬人馬,試圖一舉消滅趙破奴的兩萬人。
不過趙破奴好歹也是霍去病的徒弟,雖然他手裡的兵力較少,但是他懂得率領軍隊且戰且退。
這一場仗打下來,匈奴軍隊不但沒有抓到漢軍,自己卻損失了不少人,令匈奴單于十分抓狂。
而漢軍撤退的目的地,便是那座「受降城」,城裡有足夠的糧食,而且匈奴人不會攻城,他們看到城池後只能選擇離去。
就在漢軍即將成功撤退時,趙破奴卻突然犯病,帶著一支小部隊跑進了大漠,說是要去找水。可是他不但沒找到水,還被匈奴大軍給圍了起來。
為了保全性命,趙破奴只好選擇了投降,他手裡的兩萬大軍,也都被迫選擇了投降。
這一次的戰爭可以說是慘敗,漢朝沒有佔到一點便宜,還白白賠進去了不少物資。
經此一役,漢武帝又開始重視匈奴,但是現在他手裡沒有了霍去病和衛青,根本沒有人能挑起大梁,唯一一個還說得過去的李廣利,也在遠征其他國家,暫時無法脫身。
因此漢武帝只能暫時忍氣吞聲。
等到李廣利得勝歸來之後,漢武帝又將征討匈奴的任務交給了他。但是這一次還沒等他出兵,匈奴就把投降信送來了。
漢武帝大喜,他以為匈奴被嚇怕了,但其實這是匈奴的詐降之計。
當漢武帝親派的使者蘇武來到匈奴後,發現匈奴根本沒有投降的意思。
當他想返回大漢時,匈奴又把他給扣住了。蘇武直接被扣了十九年,放了十幾年的羊。
匈奴的這種行為再次惹怒了漢武帝,他再次命令李廣利出兵,但是這一次,他們與匈奴打了個平手,但是在撤退的路上,他們又被匈奴伏兵突襲,李廣利大敗而歸。
李廣利這邊算是主力部隊,而李陵率領的五千人算是側面部隊,他們這支不到一萬人的小部隊,卻遇上了八萬匈奴人,李陵兵敗被俘,只能投降。
這兩次戰鬥,都算是大敗,雖然兩支部隊都殺了不少敵人,但是漢軍也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這次作戰之後,漢武帝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又花了兩年時間,組建了一支二十多萬的大軍,分成多路同時進攻匈奴。
這一次戰鬥中,李廣利的主力部隊跟匈奴打了個兩敗俱傷,而其他各路部隊,壓根就是去打醬油的,他們在大漠中迷了路,根本沒找到匈奴部隊。
西域戰場上的多次戰敗,已經使得整個漢朝進入了頹勢。百姓的生活質量一再降低,已經無力再支持漢武帝出兵打仗了。
漢武帝又忍了七年,七年之後,他又讓李廣利帶了七萬人出征,結果直接全軍覆沒,就連李廣利也投降了。
其實從這裡就能看出來,漢武帝屢次打敗仗的原因,其實就是沒有好的將領。
漢武帝選將的時候,最大的特點就是「任人唯親」,他總是喜歡讓自己的親戚當將領。
就比如說這個李廣利,雖然每次打仗都不出彩,漢武帝卻總是讓他擔任主將。
而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
還有一個叫韓說的,他是漢武帝寵臣韓嫣的弟弟,至於路博德和公孫敖這些人,他們都是當年跟著衛青和霍去病混了點戰功的老將,自己根本不會帶兵打仗。
衛子夫給漢武帝帶來的兩員猛將,讓漢武帝產生了一種錯誤的認知。他以為這些外戚都能那麼厲害,殊不知衛青和霍去病只是兩個意外。
漢武帝屢次打敗仗的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他沒有選對將領。衛青和霍去病並不是唯二能打仗的人,但漢武帝只盯著他那幾個親戚看,導致他無法找到真正的好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