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台北市「落羽之丘」樹葬園區一角。台北市民政局供圖
越來越多島內民眾身後選擇海葬。新北市民政局供圖
清明時節,台灣民眾紛紛歸鄉掃墓祭祖。與過往不同的是,很多家庭清明祭掃不再到墓園,而是到環境清幽的樹葬、花葬園區,或者是到白浪逐岸的海邊,心香一瓣,追思逝者。
土葬、靡費、迷信曾經是台灣社會殯葬舊習,隨著時代的流轉,觀念的革新,島內的殯葬禮俗逐漸轉變,火葬固不必說,樹葬、花葬、海葬等「環保自然葬」也漸成風氣。
在台灣各縣市中,人口稠密、寸土寸金的台北市最早推行環保自然葬。2003年11月10日,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島內首個樹葬區「富德生命紀念公園」正式啟用。樹葬是指將骨灰研磨處理後,裝入可降解的棉紙袋內,埋葬在樹木的根部,不立墓碑,不記亡者姓名。家屬可選擇喜愛的植栽區作為下葬點,在管理人員的引導之下親自執鏟完成。撒葬則沒有固定穴位,而是遍撒在指定的花圃區。
2003年,台北市在全台率先辦理海葬,將亡者火化骨灰再研磨後,用可降解的棉紙袋盛裝,再置放於「安息盒」中,當船行駛至一定海域,由家屬進行告別祈福,再將「安息盒」伴著鮮花拋灑入海。為了不讓生者以後覺得無所憑弔,海葬結束後,他們可以得到一張小卡片,上面寫的是海葬時骨灰拋撒的經緯度,以後有需要時可以出海追思。為了順應民眾的實時需求,2013年起台北市又攜手新北市、桃園市,每年辦理多次聯合海葬。
台北市民政局殯葬管理處表示,自推行環保自然葬以來,民眾的接受度逐年提升。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助理教授廖碧勤說,她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是台灣民眾對於環保自然葬的認知模式。原以為接受樹葬等環保葬的以年輕人居多,但實際調查發現還是50歲以上、中高學歷、公教人員居多,他們普遍經濟條件不錯,選擇環保自然葬是不想給子女造成負擔。
2015年9月,台北市在島內率先依據《殯葬管理條例》推出預立環保葬意願書,鼓勵民眾提前規劃人生的最後一里路,得到不少民眾響應。2016年起,台北市又鼓勵民眾將先人骨灰從靈骨塔遷出,經處理後進行環保自然葬,還可以申請1萬至2萬元新台幣的鼓勵金。目前,台北市已建成3處樹葬園區和兩處花葬園區。台北市殯葬處長張世昌觀察,每到掃墓時節,環保自然葬區氣氛格外溫馨,有家屬準備咖啡、快餐來敘舊;也有孩子帶小提琴表演緬懷先人。
從2009年到2024年,新北市的環保自然葬件數增長了10倍之多。新北市民政局局長林耀長說,從2020年5月15日起,新北市又積極推動身後關懷計劃,採取聯合奠祭方式,免費提供環保自然葬等服務,讓亡者用最美麗的方式與世界告別。參與身後關懷計劃者,可預先選擇葬於新北市的金山環保生命園區、三芝櫻花生命園區等樹、花葬區,也可預先選擇每年多次舉辦的聯合海葬。今年三峽生命紀念館環保葬區、新店五城花園公墓環保葬區將建成啟用,屆時需要的民眾會有更多選擇。
從2014年到2024年,台中市的環保自然葬件數增長了8.3倍。台中市民政局介紹,台中市目前已有5個樹葬園區,考慮到未來使用需求持續增加,決定再建4個樹葬園區,今年3月底前已經全數開工,到2026年底前陸續投入使用。台灣環保自然葬協會理事長郭慧娟說,她的父親生前表示離世後不想被關在小盒子里,想要自由自在。家屬尊重他的遺願采樹葬,如今清明掃墓成了另一種家族戶外聚會。
台灣的民政管理部門近年來還大力推行公墓公園化。所謂公墓公園化,是指用造園手法,將舊有的公墓重新規劃整理後,栽植花草樹木來美化綠化,使之看起來就像是公園一般。園區僱用專人管理,維護墓園整潔,防止濫葬濫建。公園化之後的墓園花木扶疏,風景秀美,不少民眾假日扶老攜幼前去悠遊休憩,還有不少新人百無禁忌前往拍攝婚紗照。宜蘭縣的員山福園是「公墓公園化」的典範,更是島內機關學校經常指名參訪的生命教室。在景觀規划上,它順應原有地形,保留林地,遍植花草,營造花木扶疏、山水交融的美麗景緻。
(本報台北4月4日電 本報記者 吳亞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4月05日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