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吉卜力的魅力因 chatgpt 找到了新的數字歸宿。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站長之家(chinaz.com) 4月3日 消息:2025 年 3 月,openai 發布了 gpt-4o 模型的更新,推出強大的圖像生成功能 —— 用戶可將普通照片一鍵轉化為吉卜力風格的夢幻藝術品,柔和的色調與魔法般的氛圍,彷彿出自吉卜力畫師之手。一時之間,各大 sns 、網路社區等平台上掀起了「換頭像」的熱潮,好友列表中也充斥著吉卜力風格的圖片。
適逢吉卜力 40 周年紀念,4k imax版《幽靈公主》重映引發熱議,chatgpt 的新功能也算是沾了光,順勢成為焦點 —— 讓每個 sns 用戶都能體驗一把吉卜力的美學。這一風潮不只是「短暫流行」,更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甚至獲得 openai ceo 薩姆·奧爾特曼(sam altman)的認可 —— 他曾將個人頭像換成類似的風格。吉卜力圖像轉化功能最初僅限付費用戶使用,而後向全體用戶開放,熱度也愈發高漲了。
隨著這股熱潮的發酵,奧爾特曼本人還在 x 上呼籲用戶「你們冷靜點兒,不要在生成圖片了……我們團隊還得睡覺啊」。但是呢,呼籲歸呼籲,他們就是不下線這個「能給他們賺取大量財富」的功能…… 因而,這一切看起來更像是推波助瀾的「營銷手段」。
這場狂歡不僅關乎「技術」,更涉及到了「倫理」和「法律」。
吉卜力風格的獨特之處在於:每一幀畫面背後蘊含著畫師們多年來手工打磨的匠心。chatgpt 的「模仿技術」,讓網友無需傳統動畫技能即可體驗吉卜力美學,這也給 chatgpt 帶來了巨大的利好,但隨之而來的還有巨大的爭議。許多純粹主義者認為,用 ai 模仿吉卜力是「對藝術的輕視和褻瀆」,尤其是宮崎駿本人曾在 2016 年的紀錄片中,直言「ai 這是對生命本身的侮辱」。但似乎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甚至稱之為「藝術的民主化」、「一場融合懷舊與革命性技術的趣味致敬」。
不少海外媒體認為,chatgpt 與吉卜力的「聯動」展現了技術如何為經典傳統注入新生命,ai既印證了吉卜力不朽的魅力,也凸顯了其對創作領域的更深介入。他們認為,無論你是資深吉卜力迷,還是單純出於好奇,這都是一次以現代方式參與吉卜力魔法邀請的機會。
當然,也有部分媒體認為,這並非是「聯動」,而是「一場赤裸裸的掠奪」,chatgpt 只是單方面地「剽竊」了吉卜力的版權作品,並將其作為自己產品的「賣點」、以此賺取金錢、人氣、和名聲。
藝術或許應留給那些耗費心血賦予角色生命的藝術家。
當主流社交媒體濫用ai模仿時,這無疑像是對知識產權的侵犯。作為個人,我們也需要學會辨別「界限」,理解藝術家、以及他們所其珍視的藝術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