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斯.希伯
希伯(1897—1941),中譯全名漢斯·希伯,筆名亞細亞人,德國人。1897年6月13日出生在原奧匈帝國的克拉科夫(現屬波蘭),後定居德國,讀大學,加入德國共產黨。他鐘愛新聞事業,很早就嚮往具有悠久文明史的中國。
當1925年中國發生「五卅」慘案,隨之掀起大革命浪潮時,他即以一個新聞記者的敏銳眼光,想探求這神秘的國度到底發生了什麼,於是便告別親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首先到達上海,隨即深入調查「五卅」慘案的真相以及工人運動的情況。之後南下廣州,滿懷激情地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的北伐部隊,是第一個參加北伐軍的第一個外國人,並被派往總政治部工作,擔任英文刊物《中國通訊》的編輯。對於編輯工作,他傾注心血,認真負責,博得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
1927年,目睹中國大革命因蔣介石集團背叛而失敗的現實,希伯懷著複雜和悲憤的心情返回歐洲。之後仍時刻關心中國的革命問題,並把自己在華期間所撰寫的文章等,彙編成《從廣州到上海(1926-1927)》一書,譯成德文,於1928年2月在柏林出版。
1932年秋,心繫中國的希伯再度來華並定居上海,不久,他的新婚妻子秋迪也來到中國。在上海,他和史沫特菜、馬海德、路易·艾黎等一些國際友人,還組織了一個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共同研究中國的形勢。此前,日本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已經發生,中國東北地區淪喪敵手,而在1932年,因日本挑釁而爆發的「一二八」抗戰就發生在上海。對於日本的侵略,他堅決反對並予以痛斥,對於中國軍隊的抗戰行動則予以同情和支持。此後的五年間(1934年曾回歐洲半年),他在上海廣泛活動,在美國《太平洋事務》《亞細亞雜誌》和德國《世界舞台》等多種報刊上,發表了大量關於中國和遠東問題的文章,成為世界著名的反法西斯政論家。
毛澤東接見希伯
1937年7月,希伯所期盼的中國人民的全面抗戰終於爆發,這使他激動不已。1938年春,為了如實報道中國共產黨的抗戰主張和根據地情況,他經武漢輾轉來到延安,受到中共領袖毛澤東的親切接見,並就中國抗戰問題誠懇交談。同時,他還採訪了周恩來等重要領導人,對中國共產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和團結抗戰方略,有了比較深入和全面的了解。
1939年2月,希伯以美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太平洋事務》月刊記者的身份,從上海來到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採訪了正在這裡視察工作的周恩來以及新四軍軍長葉挺等將領。3月7日,還聆聽了周恩來在軍部禮堂所作的報告。不久,發表了《周恩來論抗日戰爭的新階段》的文章,報道了周恩來所作報告的要點。這次採訪結束以後,他便回到上海,就新四軍的英勇抗戰寫了多篇報道,熱情宣傳新四軍的抗戰事迹。
1941年1月,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皖南發動事變,突然襲擊遵令北移的新四軍。希伯對此無比氣憤,公開撰文,稱葉挺「是一位爭取中國的民族自由和民主進步事業的忠誠戰士」,要求國民黨當局立即予以釋放,並停止對新四軍與八路軍的一切進攻;同時,還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向世界人民報道「皖南事變」的真相。5月,希伯夫婦喬裝成醫生和護士,到達新四軍所開創的蘇北抗日根據地,採訪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代軍長陳毅等。在蘇北期間,他親歷親見根據地廣大軍民的抗戰熱情和行動,僅用幾個月時間,就撰成約8萬字的《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書稿。另外,還撰寫了多篇報道,在《亞美評論》上發表。這些報道對各國人民正確認識共產黨的團結抗戰主張,正確認識在敵後英勇作戰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揭穿蔣介石集團誣衊新四軍的種種斕言,起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通過這次採訪,希伯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敵後抗戰的了解,但他仍不滿足,決定繼續北上,到八路軍所創建的山東抗日根據地去採訪。於是,他謝絕根據地領導的好意勸阻,在警衛人員護送下,歷盡艱險,順利到達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濱海區。
1941年9月12日、在濱海區八路軍第115師師部,希伯受到師首長和官兵們的熱烈歡迎。10月4日,根據地還舉行了隆重的歡迎會。他曾這樣描述當時的場景和感受:「我真像明星!人們追著我,圍著我,一雙雙友善的眼睛望著我,彷彿我是一個天外來客,而我卻有一種到家了的親切感。能和山東的抗日軍民見面我很榮幸實現了我的願望!
在濱海,希伯採訪了第115師政委羅榮桓以及許多的幹部和群眾,參加了一些集會。他白天忙著採訪,晚上趕著撰稿,夜半時分,仍不知疲倦地敲打著打字機。不到兩個月,他以其親身經歷寫出《在日本佔領區的旅行》《八路軍在山東》《為收復山東而鬥爭》等長篇通訊報道。此外,他還以所見所聞的新的材料,補充、修改了《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一書。在這些作品中,他旗幟鮮明地表示:「如沒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堅持抗戰,中國的抗戰能堅持到今天是不可想像的。」
1941年11月初,日軍5萬餘人分路向山東根據地之沂蒙山區合圍襲擊。八路軍第115師決定挺進沂蒙山區,並為安全計,懇請希伯暫時轉移到一個安全地點,但他謝絕說:「這正是需要我的時刻,我要和戰士們在一起,並把這一鬥爭的壯烈事迹報道給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於是,他隨軍當夜涉險穿過敵人封鎖線,次日清晨便安抵沂蒙山下。
一到沂蒙山區,希伯就主動去找根據地有關組織和群眾,採訪他們的抗日活動和生產情況。他很樂意和群眾交談,有時還為群眾碾米,為孩子們治病,聽孩子們唱抗日歌曲。望著這位和藹可親的大個洋人,孩子們都親切地喊他「老希大爺」。在生活上,他也是不怕艱苦,同大家一樣,經常吃干煎餅。有時部隊打仗,他也照樣急行軍,至於喝不上水,吃不上飯,他也沒有絲毫怨言和畏難情緒。行軍中,師首長給他配了一匹棗紅馬,但他謝絕「享受」。他不但穿著八路軍的灰棉軍裝,佩帶短槍,和大家一起行軍、戰鬥,而且還很快學會了利用地形地物掩護進行射擊等基本知識,熟悉了行軍規則和夜間聯絡信號。此時的他,已完全融入八路軍的行列中,並贏得了「外國八路」的昵稱。
11月5日,出現了緊急情況。日軍以數萬人的優勢兵力突然包圍了第115師師部山東分局領導機關和師特務營共5000餘人,妄圖一舉殲滅之。自傍晚開始的突圍行動中,由於指揮得當,部隊一槍未放,無一傷亡,一夜之間就迅速隱蔽地突破敵人封鎖線,跳出了敵人視為鐵桶一般的嚴密包圍圈,至6日挑曉到達預定地點。希俗激動地向羅榮桓政委致賀,之後又寫下了《無聲的戰鬥》通訊稿,生動地播逃了送次突圍的精彩場景。正是在這血與火的鬥爭中,他變得越來越堅強。當然。他也不忘自己的記者身份,遇有戰鬥間隙,他就坐在石頭上,以腿當桌,快速寫作。他要記錄下歷史的瞬間,要向全世界報告八路軍的英勇抗敵事迹。
11月下旬,沂蒙山飄起了小雪,日軍更進一步加緊對根據地的「掃蕩」。29日晚。希伯所在的部隊在沂南、費縣交界處與敵人遭遇。根據敵情變化,部隊決定分散開來。各自為戰。希伯隨第2梯隊行動。30日,第2梯隊在東蒙群山中的大青山再與敵人遭遇,並被敵重重包圍。第2梯隊僅有一個連的兵力,而日軍竟出動一個混成旅團。敵我力量極為懸殊。梯隊領導決定部隊分成三個分隊突圍,並安排希伯隨一分隊先走。但他不肯。待一分隊衝出敵圍後,領導又動員他隨二分隊突圍,他仍然不肯,堅決表示要「戰鬥到底」。
於是,希伯毅然拿起手槍,加入到最後突圍的三分隊中去。戰鬥在激烈進行,他的翻譯和警衛人員先後倒下,許多幹部和戰士負傷、犧牲。但他毫不退卻,不斷地舉槍向敵射擊。身上多處負傷,仍努力地堅持戰鬥,最後終於悲壯地倒在了大青山下,為中國人民的抗戰事業流盡了最後一滴血,時年44歲。之後,根據地軍民立碑紀念希伯烈士,碑上刻著羅榮桓等題寫的「為國際主義奔走歐亞,為抗擊日寇血染沂蒙」的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