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2025年03月19日05:52:03 歷史 1685

1937年,得知年僅26歲的兒子壯烈犧牲,張伯苓激動得拍桌鼓掌:「死得好!死得好!」

「出身水師,今老矣,不能殺敵報國,而今吾兒替我殉國,無憾矣!」

說完,把通知兒子噩耗的信塞到柜子里,張伯苓就繼續低頭干其他的事了。

大兒子很困惑,弟弟犧牲了,父親怎麼無動於衷。

張伯苓把頭抬起來,早已淚流滿面:

「我早已把老四許給國家,今日之事早已是意料之中,可惜他沒有為國立大功,遺憾啊……」

報效祖國,甚至為國犧牲,是26歲張錫祜的心愿,更是張伯苓畢生的志向。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1898年,張伯苓作為北洋水師實習軍官,跟隨「通濟艦」前去劉公島執行任務時,親眼目睹的場景,他到死都忘不掉:

「我看見兩個人,一個是英國兵,一個是中國兵。

那英兵身材魁偉,穿戴得很莊嚴,面上露著輕看中國人的樣兒;

但是吾們中國兵則大不然,他穿的衣服還不是現在的灰色軍衣,乃是一件很破的衣服,胸前有一個「勇」字,面色憔悴,兩肩高聳。

這兩個兵若是一比較,實有天地的分別。

我當時覺得羞恥和痛心,所以我自受這次極大的激刺,直到現在,還在我腦海裡邊很清楚的。」

威海衛交接儀式,日本太陽旗、清朝黃龍旗、英國米字旗三天內三度更迭。

參與交接儀式的中國士兵,一臉麻木,猶如假人。只有一旁的張伯苓攥緊拳頭,一腔怒火快把他燒盡了。

胸前貼著「勇」,卻不敢抬頭挺胸與敵人對視,看著自家的旗幟被肆意對待,卻沒有任何觸動。

那一刻,張伯苓恍然大悟,堅船利炮不一定能救中國,要想救中國,必須先救中國人。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張伯苓:前排右一)

他認為改造國民最好的辦法,就是辦教育。

為了育才救國,張伯苓毅然辭職回到天津,經過幾年的摸索,他與嚴修一起創辦南開中學

南開中學的首批學生,如今個個家喻戶曉,成為各行各業的中流砥柱。

如人人敬愛的周總理、後成為清華校長的梅貽琦、中國社會學奠基人陶孟和等等。

這些人後來之所以能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毫不誇張地說,有張伯苓張校長的功勞。

周總理年輕時家境貧寒,由於叔父很早喪子,周總理就被過繼給叔父,叔父收入微薄。

周總理考入南開中學後,也不想為難叔父,就經常利用課餘時間為學校刻蠟板,抄寫教學講義,但勉強只能抵消伙食費。

為了多留點交學費,周總理只能少吃點,天天基本都是白水煮豆腐充饑。

張伯苓知道後,天天找借口讓周總理來家裡吃飯,吃完了還讓他帶兩三塊貼餅走。

周總理曾回憶說:「那個時候,張校長經常給我熬小魚吃,還總問我『你愛中國嗎?』這種教育讓我從小立志救國。」

周總理在校期間成績優異,數學常常全校第一。據南開中學校報記載,周總理還是筆算速賽的第一名,代數滿分。

張伯苓便主動免除他的學費,其他學生開玩笑說張校長偏心。

張伯苓也不否認:「周恩來這孩子,吃苦耐勞,志向遠大,我要對他多關照。」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周總理畢業後,張伯苓還資助他赴法國留學,助其繼續深造。

後來,張伯苓一鼓作氣,創辦南開大學

起初辦學經費短缺,張伯苓四處奔走募捐,周旋于軍商界,甚至來者不拒,連「賣國賊」的捐款他都接受。

按他的話說,「鮮花不妨用糞水澆灌」,張伯苓也被稱為「化緣校長」。

南開大學堅持「強我種族,體育為先」,張伯苓還親自帶學生踢球,推動體育教育。

他說南開不僅要培養人才,更要培養對國家方方面面都有用的人,如果瘦骨嶙峋的,何以代表國家。

然而,自從日軍加快侵略腳步,南開中學、南開大學的命運危在旦夕。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1935年,日軍進一步將魔爪伸向華北,在天津的指揮部就設在距離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僅一步之遙的海光寺,完全不把南開放在眼裡。

37年前中國士兵被蔑視的屈辱,再一次湧上了張伯苓的心頭。

不能重蹈覆轍,不能讓他精心栽培的年輕一代也成為那麼冷血麻木之人,決不能!他決不允許。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那年的開學典禮上,張伯苓只問了全校師生三個問題:

「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么?」「你願意中國好么?」

台下「是!」「愛!」「願意!」一陣比一陣大,響徹整個南開大禮堂。

曾任南開大學秘書長的黃鈺生心目中的張校長是這樣的:「他從南開中學時代起,經常地給學生們上大課。」

黃鈺生口中的「大課」,是指每周三的下午,師生們在禮堂集合,聆聽「修身班」的課程,張伯苓是主講人。

內容主要是回顧學校的發展歷史、講述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以及坦陳當前國人的弊病。

1937年,日軍的鐵蹄還是碾過了南開,日軍對南開大學、南開中學、南京女中和南開小學進行大規模的輪番轟炸。

短短兩天時間,張伯苓近40年的心血在頃刻間化為烏有。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被炸毀前的南開)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被炸毀後的南開,一片廢墟)

第二天,60歲的張伯苓面對著記者鏡頭,沒有絲毫畏懼,他振臂高呼:

「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

故本人對於此次南開物質上所遭受之損失,絕不掛懷,更當本創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

為什麼叫南開,南開南開,越難越要開,南開的學子們,在祖國危難之際,也要逢山開道,繼往開來。

張伯苓這種精神,在老舍曹禺寫給他的詩歌中可見一斑:

「看這股子勁兒,/哼!這真是股子勁兒!/他永不悲觀,永不絕望,/天大的困難,他不皺眉頭,/而慢條斯理的橫打鼻樑!

就是這股勁兒,/教小日本恨上了他。/哼!小鬼兒們說:『有這個老頭子,/我們吃天津蘿蔔也不消化……」

張伯苓不是說說而已,他以身作則,首先就把自己的親兒子推上了戰場。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1937年淞滬會戰前夕,張錫祜訂婚幾個月後,他所在的空軍第八大隊奉命馳援南京。

奔赴戰場之前,張錫祜似乎已有預感,此次前去凶多吉少,便給父親留下訣別書:

「兒雖不敏,不能奉雙親於終老,然亦不敢為我中華之罪人!遺臭萬年有辱我張氏之門庭!此次出發,非比往常內戰!生死早置度外!

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望大人讀此之後不以兒之生死為念!

若能凱旋而歸,當能奉雙親於故鄉以敘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於萬一也!」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沒有像電視劇電影迎來驚喜大反轉,戰場上的每個人都沒有主角光環。

留下這封訣別書七天後,張錫祜駕機升空,途中突遇惡劣天氣,飛機在江西臨川上空失控墜毀,26歲的張錫祜以身殉國。

當時,中央航校1700多名飛行員近乎全員殉國,張錫祜是其中之一,平均年齡不足30歲。

最小的不過17歲,他們從畢業到犧牲僅用了半年。

中央航校的校訓是:我們的身體、飛機和炸彈,當與敵人兵艦陣地同歸於盡!

收到小兒子噩耗的信,張伯苓把信藏了起來,還吩咐兒子們別告訴他們的母親。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後來,抗戰勝利,戰士們凱旋而歸,街坊鄰里的孩子們都從戰場上回來了,到處都洋溢著喜慶。

張伯苓的妻子站在門口,日夜等著兒子回來,卻始終沒等到人。

她跑去問丈夫,張伯苓眼見瞞不住了,只好全盤托出,「老四已經陣亡了」,夫妻倆抱頭痛哭。

張伯苓說小兒子的犧牲是求仁得仁,不用為之悲愴。

可就像為了印證這句話有多麼正確,張伯苓對於南開同樣也是「求仁得仁」。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南開在天津被摧毀之後,張伯苓又讓它在重慶復活了,「南渝中學」成立。

為了留住最後的這片沃土,張伯苓答應蔣介石的無恥要求,為其效命。

哪怕兩人的交集只是一陣,哪怕最後關頭張伯苓拒絕了與其一同離開的機會,哪怕他說了,「不願離開南開學校,更不想離開祖國」。

如此言辭懇切,卻依然無法驗明張伯苓的赤誠之心,這段關係成為了他人生的唯一污點。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1950年南開校慶,校方早已派人前來張家,告訴張伯苓的兒子張錫祚,切勿讓張伯苓出席,他的身份實在不合適。

兒子知道,南開對父親來說意味著什麼,南開被炸時,張錫祜在那封訣別書中,安慰父親不要過分傷懷。

他說:「這樣恰恰證明大人教育之成績!因大人平日既不親日又不附日,而所造成之校友又均為國家之良材,此遭恨敵人之最大原因。

而有如此之毀滅!然此又可為大人教育成功之慶也。」

可是,南開安好,而自己被排除在外,如果張錫祜還在,他又會用什麼話語去安慰張伯苓?

張錫祚不忍打擊父親,1950年10月17日,南開校慶,74歲的張伯苓早早起來穿戴整齊,準備前往南開。

張錫祚攔住父親說,「天色陰沉,看來準備要下雨了,您還是別去了」。

張伯苓握著傘柄的手一頓,把撐開的傘又收回來,笑著同意兒子的明智之舉,「既然下雨了,那就不去了吧」。

張伯苓早聽出了兒子的弦外之音,再說了,之前在槍林彈雨中保護南開,張伯苓都不怕,如今小小的雨,又怎會怕?

他不怕,可他知道,那些人怕他啊,他可以為南開雪中送炭,而不能做添亂的那一個。

老舍和曹禺為張伯苓寫的詩歌里,誇他永遠有一股勁,永不悲觀、永不絕望,天大的困難,他眉頭都不皺一下。

是啊,如果背後站著南開,為了南開,他可以永遠樂觀、永遠保持希望,多大的困難都不怕。

是「可以」,更是「必須」,因為只有他屹立不倒,替南開擋住腥風血雨,南開才能真正「開」下去。

「開」的實現,是因為「難」都被張伯苓吃了。

他傾家蕩產辦南開,晚年卻被拒之門外,去世後全身僅剩不到7塊錢 - 天天要聞

可如今同樣為了南開,張伯苓平生第一次悲觀了、絕望了,被南開拒之門外的每一天里,他都緊皺著眉頭。

南開越變越好了,南開不需要他了,明白這一事實,對張伯苓的打擊太大了。

1951年2月23日,張伯苓溘然長逝,享年75歲,距離南開校慶也才剛過去4個多月。

張伯苓走後,家人只在他的夾克里找到了6.7元,以及兩張廢舊的機票。

他哪裡還能留下什麼遺產,他畢生幾乎所有的錢都傾注在南開上了。

直到1986年,在張伯苓逝世35年後,南開重新接納了這位「快被遺忘的創始人」,將他的骨灰安葬於南開校園。

學生黃喻生曾在他的追悼會上痛哭失聲說:「恩師一生心血所在的南開已經不認識他了。」

大學者,不在大樓,而在大師也。不會的,南開會記住他,中國人都會記得,有個人叫張伯苓,他為南開付出了畢生心血。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魯慕迅同志逝世 - 天天要聞

魯慕迅同志逝世

湖北省文聯魯慕迅同志治喪小組5月9日發布訃告,湖北省文聯離休幹部、省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一級美術師魯慕迅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5年5月8日凌晨2時在深圳不幸逝世,享年98 歲。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 天天要聞

上海話在香港地位高,跟他們密切相關!

文 | 極耳在香港娛樂圈摸爬滾打近六十年的汪明荃早已成為粵語流行音樂代表性人物之一,不過儂曉得伐,伊原來還是地地道道上海人。五一假期在上海舉辦「DIVA演唱會」的阿姐,一張嘴就是地道上海話。而這也是78歲的她首次回到家鄉上海舉辦個人演唱會。當天的演唱會,阿姐誠意十足,除了換造型,全程沒有下場。她唱了《勇敢的...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 天天要聞

成湯:曠古仁君的形象

建立一個延續五百多年的王朝,商的開國君主必定上膺天命,獲得了天神授予的合法性。推翻了延續數百年的夏王朝,商的君主必然下順民心,得到了民眾擁護的正當性。而真正贏得民心的,只能是仁慈,而不是武力。在很多後代的文獻中,成湯被描繪成一位體恤民眾、寬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 天天要聞

二戰勝利80周年 走進納粹德國投降的歷史現場

1945年5月8日24時,法西斯德國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開始生效時,由於時差原因,地處柏林以西的美、英、法等國還是5月8日的下午或晚上,而位於柏林以東的蘇聯等國,已經是5月9日。因此歐洲各國將5....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 天天要聞

中國歷史上三個最成功的商人,最後都散盡家財,無一得到善終

中國歷史上有一些著名商人,有部分符合散盡家財且未得善終的情況,以下列舉三位比較典型的: 呂不韋: 生平事迹:戰國末年衛國商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通過扶持秦異人(後改名子楚)登上秦王之位,自己也官至秦國丞相,權傾一時。在執政期間,他組織編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 天天要聞

【史志論壇】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 ‖程爽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本文載《巴蜀史志》2024年第6期聚地方人才 育方誌碩果以彭州市為例淺談地方志人才隊伍建設程 爽地方志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民族文脈的重要基礎,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地方志部門作為開發利用地方志資源的主要部門,在推動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隨...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 天天要聞

【史學爭鳴】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翔

歡迎關注「方誌四川」!多重視角下的綿陽「周原說」宋 翔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周原是西周王朝的發祥地之一。傳統觀點認為周原位於今陝西關中地區,然而,綜合水文地理、自然資源、歷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等多方面線索,可提出另一種可能:周原的地理位置或許並非局限於傳統認知中的陝西岐山周原,而是涵蓋了今四川綿陽一帶。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