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太行山深處,45萬冤魂的哀嚎並非一個簡單的傳說,而是考古隊在現場挖掘出的一段可怕歷史。
遺址中的坑殺痕迹,揭開了古戰場的血腥真相——白起,那個以屠戮聞名的將軍,竟然因一場決戰,背負了無法洗凈的罪孽。
就在臨終前,白起悔恨的最後一戰,竟然成了他一生的枷鎖!為什麼一個古代名將,直至臨終都無法釋懷?
鋒芒初露,對壘三載
戰國時代,趙秦二國在太行山麓大眼瞪小眼,已然僵持三年。
當時的上黨郡正是兩國爭奪的焦點,這裡不僅地勢險要,更是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
趙國大將軍廉頗穩紮穩打,不急不躁,採取"以逸待勞、避其鋒芒"的防禦策略,在丹河兩岸構築了一道道堅固的防禦工事,彷彿穩操勝券。
他深知趙軍遠不如秦軍強盛,唯有以守代攻,方能保全實力。
"兵貴勝,不貴久",這是廉頗面對秦軍猛攻時的信條,他寧願被朝野上下猜疑,也要堅守這條底線。
秦國老謀深算,知道正面攻打難以奏效,於是派出詭計多端的范雎挑撥離間。
這位善於縱橫捭闔的大臣深諳人心,暗中散布流言:"廉頗老矣,易與耳。趙括空談,不足懼也。"
同時向各國散播謠言,稱趙國害怕與秦軍決戰,準備獻出上黨以求和。
這些謠言傳入趙王耳中,讓性情急躁的他起了疑心,最終調換了統帥。
這一計,可謂一箭三雕:既動搖了趙國君臣,又迫使其改變戰術,更為後來的全殲創造了條件。
新官上任三把火,猛將趙括耐不住性子,要速戰速決。
這位從小熟讀兵書、談起兵法頭頭是道的年輕將領,自幼受父親馬服君趙奢的熏陶,對戰爭充滿渴望。
然而正如其父臨終前所說:"括徒能讀父書傳,不知合變者也。"
果然,趙括一到前線就急於表現,改變了廉頗的穩健防禦為主動出擊,放棄了堅固的防禦陣地,主動向秦軍發起進攻。
這一盤棋,下到了秦國心坎里。范雎的離間計成功了,他立刻向秦王建議,將武安君白起秘密調往前線。
白起臨危受命,接過了兵符。其人殺伐果斷,足智多謀,從不畏懼任何對手。
他曾在伊闕之戰中斬首二十四萬,攻破楚國郢都,被譽為"人屠"。
面對趙括這位「紙上談兵」的對手,白起冷笑道:"用兵如神乎?今日讓你見識真正的兵法!"
坑殺陣亡,秦軍取勝
白起心思縝密,早已布下天羅地網。他先是令部將佯裝敗退,引誘趙括出兵追擊,使趙軍脫離防禦陣地。
隨後,精銳騎兵從側翼包抄,切斷了趙軍退路,將四十五萬大軍合圍在長平腹地。這一招"圍魏救趙"的變形版,堪稱經典戰例。
同時,白起派出奇兵斷絕了趙軍糧道,使其陷入絕境。這種"圍城必闕"的戰術,既保存了己方實力,又最大限度地削弱敵軍戰鬥力。
猛獸最兇險,廉頗最難纏。若是廉頗在位,憑其老道經驗,必不會中此圈套。
兩軍對峙四十六天,秦軍步步緊逼,趙軍日漸困頓。
山區的酷暑和寒夜交替,加速了趙軍的崩潰。趙軍鬥志衰減,士卒們開始自相殘殺,以人肉充饑。
詩云:"軍陣千里,死屍枕藉",正是此景寫照。趙括欲突圍,親率精銳沖陣,卻遭秦軍亂箭射殺,兵敗身死。
四十五萬將士含恨投降,白起下令坑殺,理由冠冕堂皇:"秦兵勞苦,無法守此眾俘。且此等敗卒,他日必為禍害。"
屍骨如山,血流成河。據史載,白起命人挖掘數十處深坑,將降卒分批活埋。
慘叫聲徹夜不絕,連秦軍都心生懼怕。唯有留下240名年輕士卒,讓他們回國報信,以震懾列國。
秦軍一戰而勝,揚眉吐氣。中原大戰,秦佔上風。此戰後,東方六國再無力與秦爭鋒,秦統一之勢已成定局。
病退不戰,白起不得善終
秦趙一戰,趙傷元氣,將士多亡,幾乎失去了與秦抗衡的能力。
整個趙國瀰漫著悲傷和恐懼的氣氛,婦女們哭倒在城門口,老人們望眼欲穿,等待兒子的歸來。
然而秦國不知珍惜人才,戰後秦昭王欲繼續伐趙,而白起認為趙國雖弱,但國窮必定反擊,不宜輕進。
他上書勸諫:"今勝一時,不可盡滅趙國。時機未到,強攻必傷元氣。"
這番話觸怒了急於建功的秦昭王,再加上范雎從中作梗,擔心白起功高蓋主,最終設計陷害。
秦昭王猜忌白起不肯再戰,以"抗命不尊"之罪將其免職。
不久又派使者賜劍,白起明知此意,苦笑道:"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隨即自刎,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臨終前,他感慨:"吾死後,諸侯必取我首級懸於國門!此生殺敵無數,今日亦死於政治之手。"
白起一世戎馬,卻落得英雄遲暮,不得善終。這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令人扼腕嘆息。
長平故地,遺骸滿目
1995年,考古學家在山西省高平市挖掘出戰國時期遺址,證實了史書所載的長平之戰並非虛構。
遺址中有大量人骨堆砌,發掘出的屍骨呈現不同年齡段,有老有少,說明確實是軍民皆有。
通過DNA檢測,這些遺骸來自不同地區,與史書記載的集結全國兵力吻合。
出土的武器冷兵器觸目驚心:銅劍、戈矛、弩機殘件,甚至還發現了當時的身份牌,上面刻有士卒姓名和籍貫,如同現代的軍牌。
這些文物靜靜地訴說著兩千多年前的慘烈廝殺。
長平故地,鐵骨錚錚,壯士斷腕。
當地村民世代相傳,說每逢陰雨天,山谷中還能聽到士卒的嘶喊和戰馬的嘶鳴。
歷史永不忘記這場浩劫,正如樂毅所言:"白起之伐趙,是天下之害也。"這場戰爭改變了戰國格局,也改寫了數百萬人的命運。
長平之戰,是一場用生命換來的勝利。
它告訴我們,統帥能力對戰爭至關重要,一念之差便是萬人喪生;戰略戰術的微小改變,都能引發戰局的天翻地覆。
戰爭沒有贏家,只有更多的遺憾和傷痛。即便是勝利者,也難逃悲劇收場。
《——【·結語·】——》
長平之戰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歷史。
四十五萬將士的屍骨早已化為塵土,但那場改變命運的廝殺,值得我們反覆回味,深思戰爭的真諦。
戰事無情,和平可貴。我們要以史為鑒,珍惜當下和平的生活,共創美好未來。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繫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來源: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資治通鑒·卷三》 3.高平市長平古戰場遺址考古報告 4.《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