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極速財訊
李嘉誠又有大動作!
2025年3月4日,李嘉誠旗下長江和記實業於2025年3月4日宣布,以228億美元(約1657億元人民幣)向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出售全球港口業務核心資產,涉及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含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及配套物流網路。
長和採取"西退東守"策略,明確保留香港國際貨櫃碼頭、鹽田國際等中國核心資產。該動作延續了其近年資產重組脈絡,本輪交易預計將使集團凈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
不過,此次交易面臨也面臨著雙重考驗:需突破歐美等12國反壟斷審查,以及巴拿馬政府發起的特許協議違憲調查。這恰恰印證李嘉誠"90%時間考慮失敗"的危機哲學——如同1999年千億套現英國orange的經典操作,此次港口出售再度演繹其"逆向投資"精髓。
與此同時,此次交易市場反應積極,3月5日長和股價開盤即漲24.71%至48.2港元/股,最終收漲21.86%。
貝萊德擬1600億接盤李嘉誠43個港口
2025年3月4日,長和與blackrock-til財團(包括貝萊德、global infrastructure partners及terminal investment limited)達成原則性協議,擬出售其持有的和記港口集團(hphs及hpghl)全部80%權益。
標的資產覆蓋亞歐美洲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涵蓋199個泊位之附屬公司及聯營公司的權益,連同所有和記港口之管理資源、營運業務、集裝箱碼頭系統、信息技術及其他系統,以及其他涉及用於控制和營運有關港口之資產(「出售資產」)。
據公布,和記港口集團出售資產的總企業價值已協議為2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657億元)。長和預計,經調整少數股東權益以及和記港口集團償還長和股東貸款後,預計此交易將帶來逾190億美元現金收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交易將涉及和記港口集團持有的巴拿馬港口公司90%股權,後者持有和營運巴拿馬巴爾博亞和克里斯托瓦爾兩個港口。公告強調,涉及巴拿馬港口公司的交易有待巴拿馬政府確認擬議的收購和出售條款後進行。
不過,摩根大通近期研報指出,巴拿馬港口業務對長和的貢獻度極小,2024年上半年該區域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不足集團總值的1%,在港口業務板塊中也僅佔3.9%的吞吐量。而根據財華社的估算,於截至2024年6月末止的12個月,港口及相關服務為長和貢獻了9.05%的收入、13.81%的ebitda(扣除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盈利)以及18.95%的ebit(息稅前利潤)。也就是說,對於長和來講,港口及相關業務對長和的貢獻並不是很高。
與之相比,190億美元對於長和來說很重要——按照當前匯率計算,190億美元相當於1476.49億港元,按照18.95%的ebit計算,190億美元相當於長和港口業務25年的收入。而且,本輪交易預計將使集凈負債率從23.6%降至18%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交易正值美國特朗普政府重提"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的敏感期,不過,據媒體報道,長江和記聯席總經理陸法蘭在一份公告中強調,這一交易純屬商業性質,和最近媒體關於巴拿馬港口的報道沒有任何關係。
1月21日,長和巴拿馬港口公司曾發布聲明,正全力配合審計,並保持應有的透明度,以便繼續在該國開展業務。其聲明稱,自來到巴拿馬以來,已為巴拿馬經濟貢獻了超過59億巴波亞(約合59億美元),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此後,中國駐巴拿馬大使館曾發布新聞表示,中方從未參與運河管理運營,從不插手運河事務,所謂中國控制運河純屬謊言。恰恰是美國在不斷威脅「收回」運河,試圖重新控制運河。美方破壞中巴關係的行徑不得人心,不會得逞。
另外,針對美國駐巴拿馬使館關於將同巴方官員探討所謂「避免運河區受到中方的影響和控制」一事,當地時間2月20日,巴拿馬總統穆利諾在記者會上表示,美方所謂「中國控制運河」的言論屬於虛假信息,巴方對此類信息予以否認。穆利諾說,「我們不討論(這些)謊言」。
交易存在不確定性,需要12個通過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
儘管李嘉誠推動此項交易的戰略意圖明確,但交易的最終落地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
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在公告中明確指出,「交易之完成取決於一系列條件的達成,包括法律和監管部門之同意及批准、不存在違法或法律禁止的情況、獲得公司股東的必要批准以及最終文件中約定的其他適當及常規條件。
這種審慎態度並非空穴來風。此次交易涉及23個國家、43個港口、199個泊位及其配套系統的轉讓,其規模之巨、複雜度之高均屬罕見。從法律轉讓到財務交割,再到運營權的平穩過渡,每一個環節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協調難度。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交易涉及的巴拿馬運河港口資產——克里斯托瓦爾港和巴爾博亞港,分別位於運河兩端,地緣戰略價值極高,這無疑使這筆交易變得更加敏感和複雜。
巴拿馬運河
從市場格局來看,若貝萊德財團成功完成收購,其將掌控全球10.4%的集裝箱吞吐量,躋身全球港口運營商前三甲名。如此大規模的市場集中度,勢必引發各國監管機構對市場競爭格局、航運定價權等問題的密切關注。
正因如此,要完成這項交易,還需要通過多達12個司法管轄區的反壟斷審查。其中包括歐盟、美國、巴西等關鍵市場。任何一個國家的否決,都可能致使整個交易前功盡棄。美國總統特朗普曾公開宣稱「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更是讓交易充滿不確定性。
更緊迫的是,交易雙方僅設定了145天的交割期限,這意味著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所有司法管轄區的審批及交割安排。
在地緣政治與監管審查的雙重壓力下,這項全球化的交易正成為檢驗國際商業規則韌性的試金石。未來 145 天內,貝萊德財團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及長和的危機處置智慧,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
出售港口,只是冰山一角
出售港口,只是李嘉誠資本布局新動向的冰山一角。
2025年的鐘聲剛剛敲響,李嘉誠旗下的和黃醫藥便以一記重磅交易震撼了市場——以6.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的價格,出售其在上海和黃葯業的45%股權。
而在2024年,其公司曾以15%的折扣出售上海中環高端領域項目中的75處房產,總價值達8億元人民幣。而李嘉誠家族甚至還減持了一些公司的股票。
這些看似分散的資本運作背後,始終貫穿著商業世界最樸素的潮汐定律——當傳統領域的浪花觸及峰值,便悄然退場尋覓下一片漲潮的海域。
出售上海和黃葯業也是如此。1999 年,李嘉誠先後與上海醫藥、同仁堂、白雲山等國內知名葯企合資成立公司,構建起龐大的中藥版圖。但時代的浪潮洶湧向前,創新葯領域成為新的風口。和黃醫藥早在 2021 年就已出售白雲山和黃的股權,逐步將資源向創新葯研發傾斜。出售上海和黃葯業股份時公告明確寫著,所得款項將用於研發核心產品,如抗體靶向偶聯藥物(attc)。
除了醫藥領域的布局調整,李嘉誠還將目光投向歐洲基建與能源領域。例如,2024 年 8 月,李嘉誠以 3.5 億英鎊成功收購英國 32 個陸上風電場,此舉正是押注歐洲能源轉型所帶來的紅利。李嘉誠認為,當前歐洲資產價值被低估,隨著歐洲經濟逐步復甦,這些資產將迎來 「價值爆發期」。
當前全球經濟波動背景下,對李嘉誠來說,出售資產既可兌現收益,又能規避地緣風險,同時為集團新興領域注入資金,這無疑是一步兼具多重利好的妙棋。
正如季風會改變洋流方向,但海洋從未停止流動,商業版圖的擴張與收縮,終究是資本對時代脈搏最本能地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