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名揚古今的千古奇文,是哪一篇?

2025年06月09日04:32:03 歷史 1554

中國古代,名揚古今的千古奇文,是哪一篇?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有一篇文章歷經千年而不朽,被歷代文人推崇備至,甚至被譽為「千古第一奇文」。它不是出自帝王之手,也不是某位大儒的鴻篇巨製,而是一篇看似簡單卻蘊含無窮智慧的短文——《諫逐客書》。

中國古代,名揚古今的千古奇文,是哪一篇? - 天天要聞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秦朝丞相李斯。它的誕生背景充滿戲劇性——秦國因一場間諜案,決定驅逐所有外來客卿,而李斯本人也在驅逐名單上。生死存亡之際,他寫下這篇奏章,不僅成功說服秦始皇收回成命,更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那麼,這篇短短千餘字的文章,為何能被稱為「千古奇文」?它的魅力究竟在哪裡?

首先,它的邏輯之嚴密,堪稱古代論說文的巔峰。李斯沒有直接哀求,而是以秦國歷史為切入點,列舉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君主重用客卿而強盛的事實,證明「逐客」無異於自斷臂膀。他層層遞進,從歷史到現實,從政治到經濟,最終直指核心——驅逐人才,就是幫助敵國。整篇文章環環相扣,無懈可擊,讓秦始皇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決策。

中國古代,名揚古今的千古奇文,是哪一篇? - 天天要聞

其次,它的文采斐然,卻又毫不浮誇。李斯善用排比、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法,使文章氣勢磅礴,讀來酣暢淋漓。比如「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短短兩句,既展現了胸懷,又暗含警告——秦國若拒絕人才,如何成就霸業?這樣的句子,既有文學之美,又有說理之深,難怪被後世奉為經典。

更關鍵的是,這篇文章的影響力遠超一篇奏章本身。它直接改變了秦國的政策,使李斯得以繼續輔佐秦始皇,最終完成統一六國的大業。試想,如果秦始皇堅持逐客,李斯被驅逐,秦國可能失去一位關鍵謀士,統一進程或許會被推遲,甚至改寫歷史。從這個角度看,《諫逐客書》不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把推動歷史進程的鑰匙。

中國古代,名揚古今的千古奇文,是哪一篇? - 天天要聞

後世對這篇文章的評價極高。蘇軾稱其「雄駿宏深,不可及也」,清代學者金聖嘆將其列為「才子必讀」之作。它被收入《古文觀止》,成為歷代文人學習的範本。即使在今天,它的說理方式、論證技巧仍被廣泛應用於政治、商業、辯論等領域,堪稱古代議論文的教科書

當然,中國歷史上優秀的文章數不勝數,諸葛亮的《出師表》、賈誼的《過秦論》、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都堪稱千古名篇。但《諫逐客書》之所以獨特,在於它不僅是文學傑作,更在關鍵時刻影響了國家命運。它用最精鍊的文字,展現了最強大的說服力,這正是它被譽為「千古奇文」的原因。

文章的價值,不僅在於辭藻的華麗,更在於思想的深度和現實的影響力。《諫逐客書》之所以能穿越千年,至今仍被傳頌,正是因為它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 天天要聞

琉球有權獨立!中國將領一句話讓全日本集體破防:這是宣戰

「琉球不該屬於日本!」中國將領一句隨口拋出的話,瞬間讓日本上下炸開了鍋。這話聽著平淡,可威力不亞於扔了顆輿論炸彈。日本急了,網友怒了,連官員都坐不住了。琉球這塊小島,背後藏著什麼秘密?將領的驚人發言一名中國退役將領在某次東亞安全會議上,淡淡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 天天要聞

剛宣布要加入我國,並升起五星紅旗,卻在3小時後消失的國家

「錫金國王下令升起五星紅旗,宣布加入中國!」——1975年4月10日,這條消息短暫傳出,震驚周邊國家。然而,僅三小時後,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首都甘托克,這場「中國夢」瞬間破滅。錫金,這個喜馬拉雅山腳下的小國,為何會在關鍵時刻做出如此決定?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 天天要聞

庫頁島的老百姓,日子有點難,對中國人嚴防死守,是行不通的

「中國人的錢,我們想要,可又怕他們把島『吞』了。」庫頁島一位漁民的話,透著點無奈。曾經的中國東北寶地,如今成了俄羅斯的「後院」,島上資源多得能閃瞎眼,可老百姓日子卻緊巴巴。面對中國伸來的橄欖枝,他們既眼饞又犯怵。嚴防死守,真能守住啥?富饒的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 天天要聞

山河壯歌丨發「中國抗戰第一聲」 擔抗日救亡之重任

央廣網北京7月1日消息(總台記者王東宇 齊莉莉)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國主義在瀋陽北大營附近製造了柳條湖事件,悍然發動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並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931年9月19日清晨,瀋陽小西邊門附近,一...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 天天要聞

周恩來在東北的求學歲月(姜義軍)

鐵嶺的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從1910年春到1913年春,少年周恩來曾在東北求學3年,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1946年9月,已經成為黨的重要領袖人物的周恩來在同美國記者李勃曼談個人的求學和成長經歷時說:「12歲的那年,我離家去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