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勤等:反腐敗工作與黨的基本路線的關係——基於改革開放以來的考察
黨建治學
★★★★★
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下簡稱「黨的基本路線」),黨的十四大黨章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黨的基本路線是對改革開放歷史性決策的繼承和制度化成果,是黨的一切工作的「綱」,也是當代中國經濟騰飛的關鍵所在。在黨的基本路線指引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綜合國力明顯提升,經濟總量躍升至世界前列。與此同時,腐敗現象也伴隨著經濟發展開始滋生並愈演愈烈。於是,如何在經濟增長中遏制腐敗蔓延成為當代中國公共治理的長期議題。中國共產黨長期以來在致力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始終高度重視並不斷調整反腐敗工作策略,使之適應形勢變化,從而更好地為實現戰略目標服務。
國內外學者對中國反腐敗的觀察研究由來已久。李雪勤、邵景均等中央紀委理論工作者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戰略方針進行了系統解讀。胡鞍鋼和過勇、何增科等研究了轉型期的腐敗特徵。王冠和李雪勤、周淑真系統梳理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戰略方針的演進。任建明、徐玉生、吳建雄總結了新時代反腐敗戰略的特徵。這些成果為本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重要參考。此外,關於黨的基本路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基本路線的內涵解讀以及對主要領導人相關論述闡發等方面,而鮮有學者注意到黨的基本路線與反腐敗工作之間是存在著密切聯繫的。這對反腐敗研究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因此,本研究聚焦黨的基本路線與反腐敗工作的關係這一重要命題,通過系統梳理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路線與反腐敗戰略方針的演進,深入探討反腐敗工作服從和服務於黨的基本路線的現實邏輯。
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路線與反腐敗方針的演進
黨的「路線」是政黨綱領的具體體現,是黨在特定時期對全局性工作的高度概括,決定了黨的戰略目標和行動方向,極為重要。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三大在認真總結過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經過科學分析後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並明確要求「新時期黨的一切工作,都必須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行」。黨的路線一經確立便具有統攝性地位,黨的全部工作,包括反腐敗工作都要緊緊圍繞並服從和服務於黨的基本路線。改革開放以來各時期反腐敗戰略方針的演進鮮明地體現了「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原則。
(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時期(1978.12—1989.6)
改革開放初期,紀檢工作在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中端正黨風、嚴肅黨紀,保障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起航,保證黨的基本路線貫徹執行。改革開放伊始,在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的雙重轉換過程中,黨內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悄然蔓延,經濟領域的犯罪活動也猖獗起來。中央對此高度重視並迅速作出重要部署。中央紀委落實中央指示,採取一系列措施打擊經濟領域中的嚴重經濟犯罪活動。黨的十二大時期,「全黨紀檢部門從紀檢工作上保證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改革的健康發展……使紀檢工作成為促進改革的重要力量」。中央紀委一方面著力糾正黨內不正之風,以儘快實現黨風的根本好轉,另一方面繼續打擊日益猖獗的嚴重經濟犯罪活動。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首次提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是對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路線的繼續、豐富和發展,被概括成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本次黨代會還首次明確「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黨內反對腐敗的鬥爭是不可避免的」。十二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三大報告指出,「紀檢工作要適應新形勢,支持和促進改革……使紀檢工作為改革、開放服務」。
(二)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至黨的十五大時期(1989.6—2002.11)
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程中,紀檢監察機關「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置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大局之中,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進行」。1992年10月,十四大黨章中寫入「基本路線」,並突出強調「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中,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其他各項工作都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十三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中央紀委和各級紀委,始終把支持保護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作為工作的立足點,積極探索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服務的途徑……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關鍵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紀檢工作必須服從、服務於黨的基本路線,緊緊圍繞集中力量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來嚴肅執紀,加強黨風和廉政建設。這是做好紀檢工作的一條最根本的經驗」。1997年9月,十四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進行,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堅持反腐敗任務的提出、政策的制定、工作的部署,都以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反腐敗同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重大措施的實施緊密結合起來」。黨的十五大時期,反腐敗工作與經濟建設以及社會全面發展緊密結合,在遏制腐敗蔓延勢頭的基礎上,加強從源頭上預防和治理,注重標本兼治、綜合治理。
(三)黨的十六大至黨的十七大時期(2002.11—2012.11)
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反腐倡廉方針,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和工作大局開展反腐敗工作,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註重治本,更加註重預防,更加註重製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2002年11月,十五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十三年來,全黨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正確處理反腐敗鬥爭與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將防治腐敗寓於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重要政策和措施之中」。2007年10月,十七大黨章在「基本路線」增加「和諧」特徵。十六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服務。反腐倡廉作為黨和國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進行,始終放在全局中謀劃和部署,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2012年11月,十七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紀檢監察工作「必須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保障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這個第一要義……必須堅持著眼於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履行職責,為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推進反腐敗工作的重要原則。必須把反腐敗工作放到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黨的建設總體布局中來思考、謀劃和推進」。
(四)黨的十八大至黨的二十大時期(2012.11—)
進入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係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強力懲治腐敗,推動黨的自我革命向縱深發展。黨的十八大時期,面對依然嚴峻複雜的反腐敗形勢,中央決定反腐敗工作「以治標為主,為治本贏得時間」,目標任務就是用最堅決的態度減少腐敗存量,用最果斷的措施遏制腐敗增量。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十九大黨章將「基本路線」中的「現代化國家」升級為「現代化強國」,並增加「美麗」特徵。十八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緊緊圍繞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緊緊圍繞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推動黨內政治生態實現根本好轉,履行黨章賦予的監督執紀問責職責」。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明確指出,「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鬥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2022年10月,在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之時,黨的二十大發出號令,「只要存在腐敗問題產生的土壤和條件,反腐敗鬥爭就一刻不能停,必須永遠吹衝鋒號」。十九屆中央紀委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擔負『兩個維護』重大政治責任,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經過新時代十二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當前,紀檢監察機關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持續發力,將反腐敗鬥爭不斷向縱深推進。
縱觀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基本路線和反腐敗工作的演進歷程,呈現出明顯的「主從」關係。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也是人民的幸福線。黨的基本路線決定不同時期的反腐敗方針,反腐敗工作有力保障了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落實。
二、反腐敗工作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原則
反腐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顯著特徵。腐敗是政治之癌,是危害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的最大毒瘤。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決定了其與腐敗水火不容。腐敗破壞公平競爭,敗壞社會風氣,導致良汰逆選,也是危害經濟社會發展的毒瘤。由於腐敗問題具有頑固性、反覆性、長期性,只要對其態度稍有放鬆,腐敗就會滋生蔓延。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與腐敗進行堅決鬥爭。
反腐敗工作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黨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因此,反腐敗工作同樣要服從和服務於黨的政治路線,在黨的領導下有序開展。實踐證明,我們的工作如果離開了正確政治路線,黨的事業就會受到嚴重挫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手抓」,是鄧小平同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客觀要求,也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開展黨的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經驗。「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推進反腐敗工作的原則。黨的十三大提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工作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進行,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二大至十七大的報告均明確指出,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新時代以來,隨著「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發展,紀檢工作遵循的總原則的內涵開始逐漸轉變。從「圍繞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到「緊緊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這個中心」,再到「緊緊圍繞對黨忠誠……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全面從嚴治黨……緊緊圍繞加強黨的領導這個根本……」,紀檢工作圍繞的「中心」在新時代改革發展中被賦予了新內涵。
十八屆中央紀委向黨的十九大的報告再次明確強調「緊緊圍繞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緊緊圍繞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十九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工作報告要求,(紀檢監察工作)「緊緊圍繞『兩個維護』強化政治監督,為『十四五』開好局提供堅強保障」。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工作報告要求,「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強化政治監督」「把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落實黨的二十大決策部署作為政治監督中心任務,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保障黨中央政令暢通」「緊緊圍繞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加強政治監督」。由此可見,反腐敗工作始終服從和服務於「基本路線」,但在不同時期有明顯調整變化。這種變化源於反腐敗工作綁定的對象發生了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前,反腐敗工作綁定的對象是宏觀目標——包括「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進行」「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來進行」等。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工作綁定的對象更具體更明確——包括「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黨中央大政方針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等。這使得紀檢監察工作任務的安排更加靈活了。這種明顯的變化解釋了新時代以來,中央紀委在戰略方針和工作任務上的一系列重大轉變,源於其工作圍繞「中心」的調整。新時代以來,中國經濟進入更加註重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新發展階段。要實現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型,就需要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實現。事實上,在黨的十八大前後,黨和國家經年累積的諸多問題已經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要全面深化改革,就必須在一個強有力的黨中央的集中統一指揮下進行。這就是紀檢工作圍繞的「中心」內涵發生轉變的時代邏輯。因此,中央紀委緊緊圍繞「兩個維護」強化政治監督,就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原則在新時代的新體現。
三、反腐敗工作服從和服務於黨的基本路線的現實邏輯
(一)經濟建設過程伴生大量腐敗,形成複雜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但過程中也伴生了大量腐敗。為保證黨的基本路線的貫徹執行,黨的一切工作圍繞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展開,並呈現兩重表現——「利」的一面是有利於集中一些力量實現經濟建設目標,「弊」的一面就是在發展過程中累積了大量腐敗。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一方面,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取得了堪稱「奇蹟」的經濟成就。另一方面,伴隨著經濟發展,腐敗態勢也愈演愈烈。黨的十三大要求一切工作必須保證黨的基本路線貫徹執行。因此,反腐敗工作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要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但該要求過於原則不夠精確,在指導實際工作中很容易產生偏差。這種偏差的具體表現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逐漸演化為「經濟挂帥」、唯經濟論,甚至異化成gdp主義。gdp在各級官員政績考核中佔據了絕對權重,形成了「晉陞錦標賽模式」。只要某官員能把gdp搞上去,很多時候組織上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甚至對廉潔問題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正是這種「潛規則」導致腐敗問題在某個時期大量累積。新時代以來清理的腐敗存量中,相當一部分就是因此產生的。
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經濟雙軌制導致腐敗開始滋生。儘管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並嚴厲打擊腐敗,然而腐敗現象卻不斷蔓延,反腐敗鬥爭形勢愈發嚴峻複雜。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與腐敗問題的惡化並存的狀況,給中國的公共治理帶來新的挑戰。從已查處的大量案件來看,這些腐敗兼有掠奪性和寄生性兩重特點。首先,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和腐敗蔓延幾乎同步發生,但內外部的有利條件和改革勢能更強,足以推動中國經濟騰飛。在「雙重轉換」過程中,腐敗開始商業化,更傾向於通過寄生方式實現,由此形成了腐敗與經濟共生的局面。其次,在gdp指揮棒下,各級地方政府間展開的「錦標賽」推動了經濟增長,然而這種政績驅動型經濟增長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端——重「量」不重「質」。在任期約束下的流官傾向於大幹快上各種短平快項目和政績工程,以為個人晉陞增加籌碼。政績驅動的經濟增長通常是汲取性增長,是以寅吃卯糧的方式在透支地方經濟潛能,對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危害甚大。再次,腐敗不僅寄生於經濟領域,並且嚴重侵蝕國家經濟命脈,甚至蔓延至政治領域,形成政治腐敗和經濟腐敗相互交織的局面,嚴重危害黨和國家政治安全。最後,掠奪性是腐敗的本質屬性,只是由於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不斷做大的「蛋糕」暫時性緩和了矛盾。經濟上升階段,經濟增速保持較高水平,公共預算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增速上升,很多問題都可以在發展過程中得到解決。經濟下行階段,由於經濟增速降低,一些以前在高速發展中累積的問題會逐漸暴露出來,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問題還很有可能惡化。
一旦形成這種複雜交織的局面,對於執政者來說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而又棘手的問題——如何能夠在儘可能小地影響經濟的情況下反腐敗。這對於任何身處頂端的決策者都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他必須承擔起全部政治責任。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積弊日久的腐敗問題,下定「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的決心,作出「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重大政治決斷,經過艱苦卓絕的不懈奮鬥,終於贏得了反腐敗鬥爭的壓倒性勝利並全面鞏固,為保障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營造了健康政治生態。
(二)反腐敗工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保駕護航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基本路線的延伸,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新時代以來,黨中央繼承並發展了黨的基本路線。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四個全面」,進一步拓展了黨的基本路線的內涵。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建黨95周年大會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我們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不能有絲毫動搖」。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宏偉藍圖,明確了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工作。2023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要求,「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始終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部署。可以說,全面深化改革是改革開放在新時代的新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黨的基本路線在新時代的新階段,因此,黨的一切工作都要圍繞著新時代新征程「最大的政治」開展。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必須轉變發展模式,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三新一高」,即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並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重要論述,都表明轉變發展模式刻不容緩。但目前,「制約高質量發展因素還大量存在,要高度重視,切實解決」。其中,粗放式發展模式和由此產生的腐敗就是重要的制約因素。改革開放以來,粗放式發展雖然在某個時期促進了經濟的高速增長,但其帶來的副作用太大。曾經,靠著粗放式發展和唯gdp主義大幹快上起來的官員,佔據了中國官場的相當大比例。如今,這種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發展需求,非改不可。但由於路徑依賴和利益綁定,轉型對既得利益者來講是極其困難的,況且其中還伴生著大量腐敗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不換思想不轉型就換人,成為必然選擇。這既是保障中國式現代化順利推進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嚴明政治紀律和反腐敗的劍鋒所向。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清理政治負資產。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把建設廉潔政治作為重要奮鬥目標。新時代以來的黨的十九大和黨的二十大,為中國的發展勾勒出了宏偉的藍圖——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中國,也是「海晏河清、乾坤朗朗」的清廉中國。我們決不能把腐敗問題帶進新的發展階段,寄生腐敗的發展模式也不可能是高質量發展。正因如此,前述提到的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寄生的腐敗現象與黨的宗旨性質和奮鬥目標是根本矛盾的。在過往唯gdp主義主導下的經濟發展中所形成的腐敗問題是政治負資產,既影響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也形成了重大政治隱患。從這個意義上講,新時代反腐敗鬥爭是對政治負資產的集中清理。當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度調整成為必需,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腐敗問題,進而清理腐敗存量就成為必然。
(三)經濟轉型升級階段的反腐敗鬥爭力度顯著加大
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面臨「兩個大局」深刻演進的新形勢,經濟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與此同時,黨中央作出「全面從嚴治黨」重大戰略部署,將反腐敗鬥爭持續向縱深推進。從數據來看,歷年經濟增長率和處分黨員數量的趨勢線呈現明顯背離。經濟增長率是觀察經濟發展趨勢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中國經濟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了高速增長。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衝擊巨大,受此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率放緩。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退出應對危機的宏觀經濟政策軌道的同時,中央開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時期,宏觀經濟總體上呈現出結構性失衡的特點,經濟增長遭遇「結構性減速」。2013年至2023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6.1%,高於同期世界平均增長水平,但呈下行趨勢。處分黨員數量是反映反腐敗力度的重要指標。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黨的十七大時期,每年處分黨員數量隨著反腐敗鬥爭節奏變化起起伏伏;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處分黨員數量都在增長,呈明顯上升趨勢。這種現象直接反映了在經濟下行趨勢中,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強,也深刻揭示了經濟轉型過程中,政治和經濟的複雜互動關係。一方面,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高速增長後,開始進入中速增長平台是符合經濟規律的。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意味著中國摒棄了唯gdp主義,在注重經濟增長的同時更加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工作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開展,為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服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從黨和國家大局出發,開展了史無前例的反腐敗鬥爭,並不斷向縱深推進。隨著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和強化中央權威的現實需要,反腐敗力度顯著加強。當前,黨中央已經明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新時代最大的政治,是一切工作的總綱領;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因此,新時代的反腐敗工作就是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清障開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四)發展是永恆主題,反腐敗是永續工作
發達的經濟是實現「廉潔」的物質基礎。我們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也必須是清廉的。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工作綁定「基本路線」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有科學性根據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清廉」是建立在發達的物質基礎之上,與經濟發展水平同步的。改革開放後,中國走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國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亘古偉業。黨的二十大進一步提出了兩步走規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世界銀行前副行長林毅夫指出,中國在2026年左右,一定能跨過高收入國家門檻。如此,則中國將成為在二戰後近200個發展中經濟體中,繼韓國和中國台灣之後第三個成功實現從低收入到高收入躍遷的經濟體。從透明國際組織(ti)提供的清廉指數的情況看,排名前20名的幾乎都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大量的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排名比較靠後。這表明要把腐敗控制在低水平,經濟發展程度是至關重要的基礎和前提。發達國家不一定都是清廉國家,但清廉國家一定得是發達國家。我們不能指望一個貧窮落後的國家能夠保持長期的清廉。這既不科學也不符合基本規律。所以說,發展對一個國家能不能夠進入並保持「清廉」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發展是硬道理」。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從「發展是硬道理」到「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對發展的理解一脈相承、責任感一以貫之。當前,經濟的興旺繁榮為中國進入清廉國家行列奠定了更加堅實的物質基礎。未來,要「剷除腐敗問題滋生的土壤和條件」實現「海晏河清、朗朗乾坤」還是要靠「高質量發展」。
反腐敗將伴隨經濟發展全過程,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當前中國仍處在腐敗問題易發高發期。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目標,大規模的基礎性設施建設、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的轉移還有產業升級等等不可避免。在此過程中,一些「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領域依然容易產生腐敗。從世界、歷史的視野看,發達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歷過腐敗高發階段。這是一種歷史現象,也是一個客觀事實。在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泥沙俱下、魚龍混雜。雖然國家發展過程中會經歷腐敗易發多發階段,我們的努力只能解決腐敗上升的「幅度」問題,但這並不是說就可以任其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儘管客觀上要經歷這一階段,但主觀上我們要發揮能動性,一方面堅決抵制腐敗、持續清除腐敗、強力遏制腐敗,把腐敗控制在最小限度,保證平穩度過這個階段;另一方面通過實現高質量發展,加快度過這個階段。如果放任腐敗滋生蔓延或沒有採取有力措施,致使社會因腐敗問題而震蕩,那不僅影響黨的執政地位,也將是國家和民族的災難。待到中國發展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經濟社會和體制機制制度的運行將更加規範,我們也能夠將腐敗控制在可能的最低水平。但反腐敗工作是一項永續工作,不會停止。
四、結語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黨中央作出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此後進一步提出了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改革開放進程中經濟高速發展,腐敗問題也悄然滋生蔓延。黨中央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採取了審慎且現實的態度。畢竟,離開經濟建設談反腐敗,就離開了根本,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因此,反腐敗工作始終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從和服務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新時代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新的歷史起點,繼承和發展黨的基本路線,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新目標,作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新部署。反腐敗工作繼續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原則,主動調整適應新的形勢變化和發展戰略。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每一代人有各自的使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個不能否定」中的邏輯一樣,我們也要如此看待黨的十八大前後的反腐敗鬥爭形勢,全面地把握反腐敗工作與經濟建設的關係,並根據實際情況動態、平衡地開展。總的來說,改革開放以來的反腐敗工作始終是服從並服務於黨的基本路線的,前者對後者的調整配合貫穿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深入理解改革開放以來反腐敗工作演進邏輯的關鍵詞。
【作者:李雪勤、王冠。其中李雪勤系長安街讀書會成員、中央紀委研究室原主任】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學習強國」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王驊琛;初審:陳佳妮、許雪靖;複審:李雨凡、程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