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大趨勢高歌猛進時,廣東的「核心式」發展模式可能佔據上風,一線城市與附著其上的互聯網大廠一樣,往往更接近經濟大勢的晴雨表;而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江蘇的「散裝式」發展模式可能更耐得住風浪。
撰文丨張明揚
2025年開年,隨著2024年各省gdp數據的陸續公布,一個經典的pk套路風雲再起:粵蘇,誰是天下第一。
算上2024年,廣東已連續36年排名全國第一,但對江蘇的領先優勢已縮小到不到4個百分點。
如果說過去談論粵蘇更像是一個輿論噱頭的話,那麼,從2024年起,這將是一個無比真切的議題。
當然,真切不一定代表重要。
01
按照2023年的最初數據,廣東gdp為135673.16億元,江蘇為128222.2億元,廣東領先7450.96億元。
差距雖不算大,但並沒那麼容易追上。
然而,在2024年12月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對2023年的經濟數據出了一個修訂版,廣東與江蘇的差距縮小為6981.42億元。
一個月後,2024年的數據最新出台,廣東 gdp 為141633.81億元,江蘇為137008億元,差距大幅度縮小為4626億元,江蘇的gdp已經達到了廣東的96.7%。
最令廣東方面焦慮的數據可能是經濟增速,從2020年開始,江蘇已連續5年超過廣東:2020年,3.7% vs 2.2%;2021年,8.6% vs 8.0%;2022年,2.6% vs 2%;2023年,5.8% vs 4.8%。
2024年,兩省的gdp增速差距達到新高:5.8% vs 3.5%。
2019年,廣東比江蘇的gdp還高8040億元,到了2024年,就只剩下4626億元。
如果這個增速趨勢大致保持不變,3—6年左右,江蘇就將奪過gdp第一的寶座。如果以2024年的「極端增速」為口徑,甚至兩年就夠了。
02
gdp全國第一,這個數據有沒有意義?
廣東的網友對此一向是嗤之以鼻,他們的經典語錄是:誰愛第一誰第一,廣東為了這個第一已經做了很多年的「冤大頭」。
他們的潛台詞是,廣東財政的凈上繳數額常年大幅超過江蘇:2023年,廣東財政凈上繳數額約8596億元,江蘇財政凈上繳數額約5057億元。
當然,還有一項相對沒那麼重要但差距更加觸目驚心的數據:2023年,廣東向國庫上繳了1158億統籌調劑金,江蘇為117億,廣東幾乎是江蘇的10倍。
可以這麼說,廣東網友不是不關心gdp,他們更關心「廣東優先」。
江蘇作為追趕者,網友對gdp的熱情可能是要更高一些,但在相關社交媒體的討論中,說著說著也會出現「歪樓」,最流行的抱怨是:江蘇的養老金數額相對於經濟發展水平嚴重偏低了,gdp第一有啥用,養老金提一提才是王道。
這個抱怨也是真實的,養老金的相對被低估(其實也沒網友說的那麼誇張),的確是江蘇的某種「特殊省情」。
一邊關心財政上繳,一邊關心養老金,各有各的道理,相比唯gdp論的大省沙文主義,算得上「民智已開」。
03
經濟數據當然也是有意義的。但相比誰是gdp第一,結合更多元的經濟數據,深入分析兩省經濟發展風格上的差異,更有現實價值。
江蘇為何連續5年的gdp增速超過廣東,不是幾句話能說清楚的,但有幾個角度的確可以談談。
其一,外貿。
2024年,廣東進出口總值9.11萬億元,江蘇為5.62萬億元,相比gdp的毫釐之差,兩省的外貿數據差距巨大。
雖然這一數據未必反映全貌,但廣東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顯然高於江蘇。這在改革開放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廣東的核心競爭優勢,都考慮到目前波譎雲詭的國際貿易環境,經濟對外貿的依賴過高自然意味著更大的風險。
2024年,廣州與廣東第三城佛山的gdp增速分別僅為2.1%與1.3%,除了汽車與房地產的拖累外,出口的下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考慮到國際貿易環境在短期內很難根本改善,這也將是廣東經濟未來可能的風險敞口。
其二,散裝與核心之爭。
2024年,江蘇13個地級市的gdp全部進入全國百強之列,省內最拉胯的連雲港也能排到72位。
而廣東呢,21個地級市裡只有10個進入百強之列。
從散裝度而言,廣東遠遠不如江蘇。
對於江蘇更有意義的數據在於,江蘇的經濟窪地蘇北gdp增速已連續多年超過蘇南。
而粵西和粵北,廣東人連談都懶得談。
當然,如果換到「核心」這個維度,廣東有兩個一線城市,江蘇一個都沒有,江蘇經濟最強的蘇州,gdp比深圳要足足少上一萬億(3.68萬億vs2.67萬億)。
哪種模式更好,很難說。
但有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對比可以看看。
廣東gdp總量最低的雲浮,僅為最高之深圳的3.5%(2023年數據);2024年,江蘇gdp總量最低的連雲港,達到了最高之蘇州的17.45%(2024年數據)。
廣東人均gdp最低的梅州,僅為最高之深圳的18.6%(2023年數據);2024年,江蘇人均gdp最低的宿遷,達到了最高之無錫的42.84%(2023年數據)。
覺得哪種模式好,可能更取決於你生活在幾線城市。
但有一種未必嚴密的衍生推論可以探討一下:在經濟大趨勢高歌猛進時,廣東的「核心式」發展模式可能佔據上風,一線城市與附著其上的互聯網大廠一樣,往往更接近經濟大勢的晴雨表;而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江蘇的「散裝式」發展模式可能更耐得住風浪。
其三,消費。
2024年,廣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79萬億元,增長0.8%;江蘇為4.77萬億元,增長4.6%。
即使不談增速,江蘇在消費數據上也已無限接近廣東,差距顯著小於gdp。
有可能在2025年,江蘇就將完成對廣東的超越。
消費數據的成因很複雜,恕我無力給出更深層次的分析。
但有一個可能性可以說下,江蘇的散裝對此亦有貢獻。一個區域發展相對均衡的消費市場,在潛力上很可能要強於兩極分化的市場。
當外貿在全國範圍內趨勢不明,省內消費力之消長是不是更有可能決定兩省的未來發展,更有可能成為兩省民生感受的冷暖自知。
以上這三組數據,是不是也共同構成了一種解釋:自2020年始,為何在全國整體經濟增速不符合預期的大環境下,江蘇反而正在「逆勢」趕超廣東。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