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歆
翻閱史書我們常常會發現,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最後敗得越慘,甚至一敗塗地,再難振作。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西漢之後,號稱幾十萬大軍的一方,反而失敗率非常高呢?
楊家灣兵馬俑是由步兵和騎兵組合而成,是漢代軍隊的縮影。來源/咸陽博物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明確「號稱兵力」與「實際兵力」之間的區別。畢竟這兩個數字應該不是一回事。為了彰顯自己「以少勝多」的戰績,常常選擇將自己的實際兵力與對方的號稱兵力進行對比。但如果對比下雙方的實際兵力就會發現,歷史上許多被傳為神話的「以少勝多」戰例,其實雙方實際投入的兵力差距並不大,有時甚至「少」的那一方投入的兵力還更多。
影視作品中「以少勝多」的戰例。來源/紀錄片《大漢帝國》
除了「號稱兵力」的問題,學者蘇小華在《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一書中整理了西晉到隋朝期間發生的戰役,發現交戰單方實際投入軍隊超過10萬人的戰役有近70次,但奇怪的是,動用兵力越多的一方,往往取勝的可能性反而越小。
北魏孝文帝禮佛圖。來源/洛陽龍門石窟賓陽中洞東壁浮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看似反常的現象呢?學術界普遍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其中首要的就是後勤壓力。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曾說:「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這意味著,為了維持10萬大軍的作戰能力,需要額外動用30多萬人來負責後勤補給。這代表古代很多數十萬大軍甚至百萬大軍中,實際上能打仗的只有幾萬人左右。更為糟糕的是,維持如此龐大軍隊所需的物資消耗是驚人的。
除了後勤因素,社會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同樣對戰爭形態產生深遠影響。比如在較早的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模式通常是:農閑時節,各國動員全國適齡人口參與,而且經常首戰即決戰,一戰定乾坤。這種戰爭模式的基礎,就是古典模式下的國戰動員體制。然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莊園經濟的興起,這種模式逐漸無法適應時代變遷,最終走向衰落。西漢之後,莊園經濟與世家大族的崛起導致動員成本大幅攀升,使得國家難以像之前那樣輕易地組織起「帶甲百萬」「兵車萬乘」的大規模軍隊。取而代之的是職業軍人的出現,他們雖數量不多,但戰鬥力強悍。
這一點在淝水之戰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東晉的數萬精銳北府兵,將前秦號稱的百萬大軍殺得落花流水。田餘慶先生在《東晉門閥政治》中的觀點是:「(前秦的百萬大軍 )也不過是一批被驅迫的新發之卒,散處道途,並沒有形成戰鬥能力。」
淮淝奏捷圖。圖繪謝安於山中運籌帷幄,遙授機宜,指揮東晉將士在擊敗前秦苻堅入侵的故事。來源/故宮博物院
如果仔細觀察史書,不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對於戰爭中出動兵力的記載,往往是越到近代越為精確,而越往古代越為模糊。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軍事分工的日益明確。過去,不論男女老少,一旦被徵發,統統算作「士卒」;而後來,戰鬥員、後勤人員、民夫等分工明確,使得軍隊數量統計更為精準。其二,軍事理論與戰術能力的進步,使得軍隊指揮更加科學合理。
所以後來到了明清時期,戰爭用兵時,便不再執著於將大軍集結在一起,而是以3-5萬人為一個集群,分散行軍。這樣一來,既方便指揮,也能降低補給壓力。
影視作品中的古代戰爭畫面。來源/紀錄片《帝國的背影》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出動大軍的一方就一定會失敗。比如晉滅吳、隋滅陳等戰役,就都是依靠優勢兵力才取得勝利。這些戰爭勝利的關鍵在於速度,即迅速發揮己方的兵力優勢,在副作用顯現之前迅速削弱對方的戰鬥力,從而一舉定勝局。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大軍被自身龐大的規模所拖累。事實上,《孫子兵法》早有闡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只有因勢利導,相機而動,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隋書·食貨志》 魏徵(中華書局)
2、《東晉門閥政治》田餘慶(北京大學出版社)
3、《北鎮勢力與北朝政治文化》蘇小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夢溪筆談》沈括(中華書局)
國家人文歷史原創稿件,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