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穿紙虎建豐功,血灑東鄰助友朋。忠骨長眠芳草地,顆顆丹心映天紅。」
1950年11月25日,毛主席的兒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犧牲,他的屍骨永遠留在了朝鮮檜倉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內。
毛岸英的英雄犧牲,無疑給毛主席帶去巨大的悲痛。毛主席曾經跟老同學周世釗吐露:「當我得知岸英犧牲的消息後,內心是非常難過的,因為我很喜歡岸英這個孩子……」
1922年10月24日,楊開慧在湖南長沙湘雅醫院生下了毛岸英。毛主席收到消息後,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看著楊開慧懷裡的大胖小子,毛主席高興極了,他伸手把孩子抱在懷裡,疼惜地親了又親。
孩子或許是感應到父親對他的愛,張開小手笑了起來。毛岸英出生這天,正好是泥木工人大罷工取得實質性勝利的日子,心情大好的毛主席看了看楊開慧,又看了看懷裡的孩子說:「我們就叫他『岸英』吧。」
「岸」,本意是河岸,但是也有魁偉、氣質高潔的意思;「英」,指事物的精華,或才能出眾的人。
「岸英」二字,傾注了毛主席對他的美好祝願。
後來由於形勢嚴峻,毛岸英沒有機會留在毛主席身邊長大,他的母親楊開慧犧牲後,毛岸英帶著弟弟來到蘇聯。
雖然他不是毛主席帶大的,但是,這並不影響他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質。
一次,毛岸英光著腳來找毛主席。毛主席見他沒穿鞋,便嚴厲質問道:「你怎麼沒有穿鞋子?為什麼不好好愛惜公家給你發的鞋子呢?你知道現在有多少人連鞋子都穿不上的嗎?」
見狀,毛岸英趕緊解釋道:「我看到有個農民沒有鞋子穿,我就把我的鞋子脫下來給他了。」
得知毛岸英將自己唯一的一雙鞋子送給農民,毛主席感到很欣慰。
在蘇聯的時候,鑒於衛國戰爭的形勢嚴峻,聯共中央建議16周歲以上的外國公民加入蘇聯國籍。當學校的老師動員毛岸英加入蘇聯國籍時,19歲的毛岸英說:「我是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只要祖國一聲令下,我就要回到祖國去!但我願意為蘇聯人民的獨立和自由獻身。」
在戰爭最艱苦的時候,毛岸英積極要求參加前線作戰,為此還用流利的俄文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
毛岸英的表現讓所有人讚歎:「有其父,必有其子!毛岸英不愧是毛主席的兒子!」
毛岸英在蘇聯的時候是這樣,回到祖國後也是這樣的。
1950年6月,朝鮮形勢越來越嚴重,無情的戰火也將燒到鴨綠江。毛主席毅然決定出兵朝鮮保衛祖國。
由彭德懷挂帥出征,彭德懷把手下的王牌軍隊——38軍派去朝鮮作戰。
10月8日,毛主席下達命令,將東北邊防軍區改名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時任北京機械總廠總支副書記的毛岸英也在其中,他也將跟著大部隊一起奔赴朝鮮戰場。
幾天後,毛岸英找到38軍軍長梁興初。他說:「梁軍長,我想到你們38軍去當個團長。」
毛岸英是這樣考慮的,這次去朝鮮,肯定是凶多吉少,他身為毛主席的孩子,就應該帶著部隊沖在最前線。
毛岸英的提議被梁興初拒絕了。
梁興初說:「38軍在職的團長百分之九十都是老紅軍,我知道你之前上過蘇聯戰場,但是你在戰爭方面還是缺少經驗,所以我不同意你當團長。」
梁興初身上肩負著重大責任,所以,他必須將所有事情考慮清楚。毛岸英是新人是事實,他不能把整個團的生命安危交付到一個新人手中,更何況,梁興初也想保護毛岸英,接下來的戰爭無疑是充滿危險的,他不能讓毛岸英去冒險。
就這樣,毛岸英留在了彭德懷身邊,擔任志願軍總參謀。
誰也沒想到的是,毛岸英卻犧牲在了朝鮮戰場上。
關於如何處理毛岸英的遺骨,當時有不同意見在。部分中央領導認為應該把毛岸英的遺骨從朝鮮帶回國安葬,部分領導則認為毛岸英的遺骨留在朝鮮更好,有利於中朝團結。
對於這個問題,毛主席是這樣回答的:「當初有人希望可以把岸英的遺骨帶回來,我沒有同意,我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我說岸英是為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是為抗美援朝、保衛國家犧牲的,就把他的遺體安葬在朝鮮國土上,讓他顯示中朝人民的友誼萬古長青吧!」
不久後,相關部門將毛岸英同志墓碑文送到毛主席這裡,請毛主席審閱。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潭縣韶山沖,是中國人民領袖毛澤東同志的長子。1950年他堅決請求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950年11月25日在抗美援朝戰爭中英勇犧牲……」
看著看著,毛主席落了淚,他眼含淚水哽咽道:「碑文寫得很好,只可惜少了一個人的名字,是他媽媽楊開慧的名字……」
說罷,淚水再次從毛主席臉上落下,一串串淚水凝聚著無盡的悲傷和哀愁。
199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全面清理毛主席留下來的遺物,他們發現倉庫里放著一個毫不起眼的小盒子,裡面裝著被整齊擺放好的幾件衣服。
隨著歲月的流失,這些衣服早已破爛不堪,發黃的袖口上還有好幾個洞,襯衣也不是平平展展的,上面布滿大大小小的補丁。
毛主席穿衣節儉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是盒子里裝著的的衣服似乎不是毛主席本人的,這些衣服的大小跟毛主席身材不匹配。
後來,毛岸英的妻子劉思齊揭開了謎團:「這是岸英的遺物,他犧牲後,志願軍清理了他留下的部分遺物,送回國後交到爸爸手裡,爸爸收到這批遺物後,自己收藏起來沒有給我,他是怕我傷心……」
看著這些遺物,人們既有嘆息也有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