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古代考上狀元,就能在京城買房么?
有人說,古代的科考,沒有今天的高考難?恕我直言,在古代,打進長安,比考進長安簡單多了!打進長安,只需要招兵買馬,還有一線機會;而想考進長安,只能說兄弟,咱沒擺正自個的位置。
你知道科舉有多難嗎?《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一個鄉試落榜3次;大文豪蘇東坡,王安石,進士;魯迅水平高吧,秀才沒考上;左宗棠,舉人,只可惜是補招的。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的張載,連探花都不是。
你以為范進中舉是小說,但藝術來源於生活,古代比范進可憐的人,一抓一大把。
晚唐詩人曹松,因一句「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名留青史,他考中進士時,70多了,結果2年後,就與世長辭了。
歸有光,中學課本里的《項脊軒志》,「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他考中進士,快60歲了。
乾隆時期的謝啟祚,98歲才舉,中舉之後,因為年齡大,還上了大清朝的頭條。
還有人覺得,古代才多少人,隨隨便便都可以考上;今天多少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競爭比古代社會激烈多了。
但是兄弟,有一個問題你可能忽略了,那時候讀書的人少,國家需要的人才也少啊。
舉個例子吧,中國每年高考人數1000多萬,畢業生800萬,也就是說,每10個人里,就有8個是大學生。比例80%。
反觀古代, 就拿離我們最近的大清朝說吧,從1645年首次開科取士,到1905年廢除科舉,長達268年的歷史,總共112次殿試,錄取26849個進士。錄取率4%。
考個進士尚且如此,更別說狀元了。
什麼清華北大的才子,放在古代狀元面前,真的不算什麼。明朝276年里,總共90個狀元,大清朝276年, 114個狀元,放在今天,一個高考要產生多少狀元?
毫不誇張的說,隨便一個古代狀元,放在今天,那就是作家,書法家,國學大師級別的存在。不但有才,你還要長得帥,還要家裡有礦。
這樣的人才,能不能在京城買房?您這不是玩笑話嗎?別說落戶買房了,在京城除了紫禁城他不能住,想去哪裡都好說,並且,未來絕對是位極人臣,身居高位,進翰林院,入內閣,做駙馬。
細數科舉1000多年,總共除了592個狀元,這簡直是文曲星下凡啊!誰要是考上了狀元,直接族譜單開一頁,分支變成主脈。
所以你說古代的狀元都是啥水平?
翻開《中國歷代狀元文章精選》,你會發現真實的狀元,個個有才有格局。
80多歲發動神龍政變,拉武則天下台的張柬之是狀元。
能寫出千古好詩,亦能上馬殺敵的文天祥是狀元。
《三國演義》開局引用的《臨江仙》知道吧,那是狀元楊慎寫的。
他們之所以沒有李白杜甫出名,不是因為沒才華,而是把精力都放在了政務上。
這本書是原文加譯文的方式,彙集了唐朝至清朝,1300多年來狀元們的精華文章,讀這些文章,就像跟精英中的精英對話,可以學他們的寫作水平和思維能力,也能深深領略古代文人的風骨和智慧,感受到他們對於人生和社會的思考,真是文以載道,字字珠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