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冷研作者團隊-galerny
字數:7189,閱讀時間:約18分鐘
編者按: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彼得一世的軍事改革是俄羅斯動蕩時代最著名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是一段艱難的時期,大北方戰爭的嚴酷考驗決定著俄羅斯帝國的命運。為了擊敗強大的瑞典敵軍,俄羅斯需要一支現代化的、裝備精良外加訓練充足的軍隊。新的軍隊召集的模式是新兵招募制度,這一制度決定了未來一個半世紀的軍隊徵兵情況,直到19世紀初,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軍隊普遍根據當前需求來徵募新兵。
改革前奏
新兵招募的想法實際並非源於彼得一世。早在大動亂時期,新的部隊就開始出現了,但一般是外籍部隊——由外國人步兵和騎兵部隊組成。騎兵中廣泛包括了黑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等不同種類。為了招募他們,俄國採用了普遍的歐洲式方法——將其作為僱傭兵招募服役。
但這之中有一系列問題——首先,離中西歐更近的國家近水樓台先得月,往往早已先把戰鬥力最強的軍團搶先招募走。其次,一些國家的君主擔心有能力的軍事專家的流失,也會禁止他們的臣民入伍至其他國家的軍隊中,比如眼光獨到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gustav Ⅱ adolf)。
第三,僱傭軍自身的道德水平,已經令某些僱傭他們的國家或者勢力倍嘗苦頭。即使過去了一百多年,也沒人會忘記發生在1527年的羅馬的那場災難。
▲羅馬之劫,每一位招募傭兵作戰的領袖最擔心的場景
僱傭軍活動的高峰出現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alexei mikhailovich)統治時期,在1632年至1634年的斯摩棱斯克戰爭期間尤為明顯,然而上述問題迫使當局尋找其他徵兵方式。
1632年,沙皇允許除農奴外的所有人加入軍隊,到二十年後發生的對波蘭立陶宛聯邦和瑞典的下一次戰爭時,俄羅斯已經擁有至少50-60萬人可供招募,組成了55個士兵團。這是新兵招募制度帶來的結果。
招募的原則是這樣的。從一定數量的土地(包括貴族封地、王室領地、莊園、修道院等)中徵召一定數量的男性工人加入軍隊,新兵的數量取決於當前的形勢和軍隊的人力需求,不可招太多人,否則經濟生活就會停滯。
最初,招募工作只在邊境地區進行,當時還沒有給士兵支付薪水——新兵服役時可以免繳地租和其他稅收,這被認為就已經足夠了。
在1654年至1667年的漫長戰爭中,招募的新兵已經佔了俄羅斯正規軍的大多數,僅在1658年至1660年期間,就以這種方式按規範招募了5.1萬名士兵,在應赫梅利尼茨基的求援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十三年戰爭中,俄羅斯軍隊總共補充了約10萬名士兵。
▲俄波戰爭,拉霍維切戰役
在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的兒子費奧多爾(fiodor)的領導下,徵兵工作繼續發展,正是在他的領導下,俄羅斯軍隊成為歐洲規模最大的軍隊之一。在他的領導下,軍隊從服役貴族中招募騎兵,而其他下層階級人員都被編入步兵。因此,騎兵成為軍隊的精銳部隊。而步兵則成為佔比最高的部分,數量是騎兵部隊的1.5倍。
所以,到了彼得一世即位的時候,徵兵工作就已經在全面展開,並且已經成為了俄軍徵兵的基礎。在他的時代,新的徵兵制度的形成進入了最後階段。
彼得的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許多歐洲國家都採用了這種招募方式,彼得的舉措在歐洲並不算什麼創新之法。但彼得最初的政策也與一般的歐洲國家略有不同。他禁止徵召作為主要勞動力的耕地農民,只徵召年收入低於30盧布的工人和工匠等。
在亞速戰役和大北方戰爭初期,彼得僅以有限的軍事力量進行戰爭。結果當然可以料想到,在與當時被認為可能是歐洲最強的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瑞典軍隊的戰鬥中,彼得的軍隊表現不佳。
▲納爾瓦戰役,俄瑞戰爭前期俄國最嚴重的失敗
這種情況的結果就是1705年2月20日的彼得法令,這幾乎可以被視為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次總動員。彼得下令必須從各縣市、城鎮、鄉、定居點、寺院和其他宗教機構中,從官員、貴族、地主,當然還有農民中招募新兵。
每20戶徵召一名15歲至20歲的士兵,如果地主沒有那麼多戶,那麼他就必須與其他地主一起匯總人數來提供徵召兵。與此同時,國家強迫新兵由徵召前所屬的主人提供食物和制服,沙皇將招募任務委託給地方事務部(prikaz)管轄。正是這些新兵後來在波爾塔瓦附近贏得了輝煌的勝利,成為了漫長而血腥的戰爭中的重要轉折點。
波爾塔瓦之後,俄軍的地位日益強大,這讓彼得多少放鬆了韁繩。1711年,地方一級的徵兵事宜被轉交到省總督,家庭的負擔減輕了——現在從33戶徵募1名,後來又進一步減少到從100戶徵募1名。同時,只要肯出錢,被徵募的新兵就可以由另一個人代替。
在大北方戰爭期間,募集的新兵成為俄羅斯陸軍和海軍的主要組成部分。正是他們戰鬥在第一線,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在俄羅斯最困難的時期——從 1705 年到 1713 年——有337196人被武裝起來。
這個放到今日對俄羅斯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可想而知對18世紀早期的俄羅斯來說有多麼驚人。而且從那時起,一個國家的軍隊的規模也開始發揮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實際上作為敵手的瑞典,因為其人口數量的限制,沒有達到其軍隊招募要求也是卡爾十二世失敗的原因之一。
▲雖然精銳卻極端缺少兵源的瑞典軍隊
戰爭結束後,彼得在徵兵領域進行了最後一次現代化改造,最終完成了它的面貌。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彼得金融改革的成果,其主要創新是人口登記的新辦法和引入人頭稅——即對每個成年男性徵稅。
實施這項改革大概在1722-1724年間,因此,現在全國男性人口統計已經基本確定,根據修正的結果,現在國家能對其進行集中招募的居民 人數達到了550萬人。
除了本文重點敘述的徵兵制度改變外,還應當提及彼得一世的其他軍事改革。彼得重視軍事科技與軍事教育,1689年在亞速開辦了海軍學校,從1701年到1712年,在莫斯科和彼得堡建立了多座海軍學校、炮兵學校和工程技術學校。
彼得以書面的《軍事條令》確認了軍隊的各種秩序,包括各級軍官職責、軍隊組織體制、軍事紀律和軍事刑法法典等。軍銜制度也是由此提出,這與彼得改革的一大原則——論功行賞,唯才是舉相對應。
另外彼得一世加強了軍隊編製的規範化建設。軍是最高編製單位,下轄師或旅。師旅下轄2~3團,團下轄2營,營下轄4連。所有步兵共計51個團,分為2近衛軍團、5擲彈兵團、35步兵團、9地方軍團;騎兵則是33個龍騎兵團外加4個地方軍團;警備部隊45個步兵團、3個獨立營、四個龍騎兵團以及1個騎兵連。
總的來說,彼得的軍隊規模如下:到其逝世的1725年為止,俄羅斯帝國擁有正規軍20萬人,非正規部隊(哥薩克、韃靼人、卡爾梅克人和巴什基爾人等)10萬人。
海軍的規模也不容小覷:48艘戰艦、787艘大型槳帆戰艦和其他小型船隻,水兵共計2.8萬人。這是波羅的海艦隊的規模,除此之外在裏海還有100艘小型艦艇。
彼得大帝的軍事改革和徵兵現代化成為國家行政體系全面現代化的最重要內容之一。這對於俄羅斯軍隊的發展和戰勝強敵,進而實現整個俄羅斯帝國的戰略目標至關重要。
徵兵規則
那麼,具體的招募是如何進行的呢?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那時候的招募制度是終身徵召制。這意味著除了受傷致殘等情況之外,絕大多數被徵召入伍的人再也不會返回家鄉,誰去當兵是由長輩在村民集會上決定的。
大多數情況下,優先考慮那些沒有妻子和孩子的人,以免家庭失去養家糊口的人。家庭中男性的數量也被考慮在內,使用徵兵作為擺脫農民社區中問題成員的方法並不少見——懶惰、暴力、容易犯罪的性格等。
甚至有些人被徵募是僅僅基於個人的敵意而擺脫不受歡迎的人,至於國營農民和資產階級,則是用抽籤的方式來徵兵。一般的選拔規則具體還不清楚——總之新兵中不能有病人、殘廢的人,以及當然還必須有「良好的體格」。
人們對於那些被社區認定為準士兵的人有一種特殊的態度。他們會從農業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機會在服役前休息。實際在某種程度上,新兵被當作潛在的死人對待,甚至他們的告別也更像是守靈。
親戚和鄉親們聚集在「英雄「的家中,這場盛宴伴隨著婦女們的哀悼,甚至還有專門雇來的哀悼者。如果一個新兵有妻子和孩子,那麼在他前往軍隊後,他的妻兒仍然住在他的家裡,依附於家中最年長的人。士兵的妻子在村子裡被稱為「既不是寡婦,也不是妻子」,而他們的孩子則是普通孩子。
▲送別去往前線的士兵
當然了,很少有人對服役的前景感到高興,當時試圖逃避兵役的情況非常普遍,儘管方法比現在要殘酷得多。比如,那個年代的父親們可以隨便地弄殘自己的兒子,來防止其被拉上戰場,即使彼得對這種行為實行嚴厲的懲罰也未能阻止此類事件。
實際上因傷逃兵役在各國、各時代都是普遍現象,《好兵帥克》一書中對此有著活靈活現的描寫。
服役日常
新兵徵募改變了俄羅斯軍隊的面貌,為其提供了新鮮血液。就像中世紀的西歐封建社會,以前主要是貴族在軍中服役,打仗是貴族們的專業,而農民是他們的僕人。
然而今時不同往日,貴族們必須與以前的農奴一起服役,這些農奴變成了與貴族同樣的列兵,彼得特別看重那些本身曾經是士兵和水手的軍官,因為他們「是通過服役而獲得軍銜的,而不是因為其他原因」。
所以即使是彼得手下參軍的最低賤的農民也能憑藉自己的勇氣、智慧和一定的運氣登上頂峰——這種社會階層間的直升電梯就出現在那個動蕩的時代。
彼得大帝放棄了讓軍隊自給自足,或將軍隊的供給作為有產階級的專屬稅收的嘗試,並確保國家權力承擔起組織軍隊供給的責任。
根據他的命令,俄國建立了軍用的食品倉庫,並通過合同進行補充,到彼得大帝統治末期,駐紮部隊的方法也發生了變化——開始為士兵建造專門的居住區——然而,即使在彼得大帝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有許多士兵,特別是在各省的地方軍,都與普通人住在一起。
彼得也終於完成了軍隊統一指揮的工作——他的1716年軍事條例明確規定了軍隊總司令和各指揮官的職責,確定了司令部和軍事委員會的職能。
入伍後,新兵被編成小隊,前往各自的崗位,實際上有多達10%的人員根本沒有報到,他們要麼死亡,要麼逃跑了事,士兵的逃脫和懲罰這個話題值得特別提及。軍隊對於曾經的農民來說是殘酷的現實,他們被迫離開田地和熟悉的家人,前往陌生的軍營和戰場迎接死亡、殘疾受傷、被俘的命運。
其中最絕望的人做出了逃兵的行為。彼得以他固有的殘忍和那個時代的普遍規則來阻止這些事實的發生——被俘的逃犯必須被處決,但是,如果逃兵自願返回,他的懲罰就會減少為鞭打。
順便說一句,有時仍然以受懲罰者的死亡告終——受罰者可能會被活活鞭打致死。當然,這種殘酷的懲罰出自一個同樣殘酷的邏輯——要讓士兵認為死在戰場上並不比他逃跑時所遭受的懲罰更可怕。集體責任也適用——對逃兵的懲罰可以施加到整個部隊,甚至是其指揮官。
▲舊時代懲罰逃兵
順便一提,這種以體罰和恐懼來規範人們行為的案例在彼得的時代屢見不鮮,也並不總是發生在軍隊中。莫不如說彼得大帝的時代本身就是一個殘酷、可怕、暴力泛濫的時代。
彼得就是以各種嚴厲手段迫使俄國人建立起基本的公民和責任意識。體罰無處不在——年輕人們被強制送去學校接受基礎教育,逃學的學生會被懲罰;懶惰怠工的人會被懲罰;甚至僅僅是沒有遵守彼得發布的,例如規範著裝等風俗領域的法令也會被懲罰。
彼得並非生性暴虐之人,儘管他脾氣暴躁易發怒,但國家層面的暴力懲罰行為,並非出自彼得的感性,而是恰恰相反,是他的理性為之。
因為他明白,如果不用這樣的手段,讓整個國家踏入現代化軌道的新政就不可能在懶散、愚昧、虛榮的舊俄國人中推行下去。彼得就像是一位嚴厲的家長,用鞭子讓自己的孩子,也就是全體俄國人成長。
彼得將其他一些軍事事件等同於叛國和逃兵役,例如警衛發出的虛假警報,或在打仗中喝個酩酊大醉。
同時,無論是普通士兵還是軍官,處罰都是一樣的,而且非常嚴厲。還應該指出的是,對戰場上怯戰的懲罰方式,很容易讓人想起凱撒時代羅馬軍隊的命令:如果一名士兵逃跑並被抓住,那麼他就被處決;但如果整個部隊逃跑,那麼無需進一步討論,就會首先處決指揮官,然後每隔十人處決一個(著名的羅馬十一抽殺法)。
但如果被抽籤處決的人能夠證明他沒有逃跑,而是英勇無畏地戰鬥,他就可以活命,也不用再選擇另一個受害者來代替他。死刑的方法是最簡單的——按照當時的說法,「未經審判就弔死在一棵樹上」。
有時會發生一些有趣的情況:如果一個年輕的稚氣未脫的士兵表現出怯懦,如果是第一次的話可以得到原諒。
在戰爭時期,國家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對新兵進行戰鬥訓練,這種情況迫使新兵直接被派往現役部隊。當局往往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即往哪裡分配增援部隊,因為總是每個地方都需要增援,甚至包括駐軍部隊。順便說一句,駐軍部隊並不直接參加戰鬥,而是執行許多其他職能,從建造建築到抗擊瘟疫。
▲軍官在監督建設聖彼得堡
當然,彼得的政令在現代可能顯得過於殘酷,但我們需要考慮到他的那個時代。在許多歐洲國家,包括俄國的敵人,軍事科技和技術都遙遙領先的瑞典,人們服起兵役即使比俄國人要輕鬆一些,也絕不會輕鬆太多。
有一點不能忘記,瑞典軍隊以在別國都偃旗息鼓的極寒條件下仍然能出擊而聞名,這一點還被做進了暗刻兵棋《pax baltica》。在這款兵棋中,瑞典方玩家總是能進行一個額外的冬季回合,前提是要先投骰子進行損耗判定。這一機制也許能讓玩家多少感覺到茫茫寒意。
▲兵棋pax baltica
在俄國的徵兵條件下,除非採取強硬手段,否則絕不可能迅速打造出一支具備戰鬥力的軍隊。彼得一世擁有古往今來大多數偉大領袖的特質:他們將人視為機器的齒輪,而這台機器由他自己操控;他眼中的國家戰略目標高於特定個人、家庭、社區的需求。
這就是古往今來無數批評家反對者的觀點,指責他幾乎是在屠殺俄羅斯帝國的人民。對於這一點,可想而知彼得一世既不能也不願意去理解。
然而,與他的更愚昧更保守的前任不同,彼得一世畢竟是吸取了歐洲國家的先進理念和經驗,了解經濟激勵對他的士兵的重要性。這對於落後的俄羅斯來說也是一個進步。
彼得總是試圖獎勵表現出英雄主義的士兵和水手——因此,在波爾塔瓦戰役勝利後,他為每位倖存的士兵發放了一定的獎金。這是一種令人驚奇的方式,在俄羅斯歷史上可能從未存在過。
此外,彼得一世還負擔了被俘士兵的安撫金。換句話說,也就是給被敵人俘虜的俄國士兵付款。值得注意的是,被奧斯曼帝國囚禁的士兵收到的金額最多,而被關押在歐洲國家的人收到的較少——顯然這是考慮到了被俘士兵的關押條件。
▲波爾塔瓦會戰
彼得對在服役中濫用職權者毫不留情。如果下級待遇過差,對自己的軍官抱怨太多從而被彼得一世知道,那麼這些軍官們就有麻煩了。而彼得對那些認真、無畏地履行職責的人的關心是其他指揮人員最好的榜樣,這對部隊的作戰協調和戰鬥素質的提高產生了有益的作用。
戰術與裝備
1716年通過的《軍事規章》體現了俄羅斯軍隊在進行現代化作戰方面已經擁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在許多方面,這份文件展現出來的創新程度甚至領先於歐洲最發達國家的軍隊。
偵察已經成為必不可缺的原則,其距離可以達到150俄里(1俄里=1.0668公里)——在當時這是一個非常長的距離。行軍部隊分出了前衛和後衛,以寬闊戰線進行直線衝鋒被確立為主要的攻擊戰術。
另外針對在山區和密林的地形行軍作戰以及撤退和側翼攻擊提出了特別指導。總體來說主要強調的是儘可能快地集中部隊對敵方展開攻擊,儘管當時軍隊的實際機動性仍然很低。
▲彼得的《軍事規章》
戰役期間的其餘非作戰部隊,他們的駐紮也要按照特別原則。無論步兵還是騎兵都有明確的白天和夜間警衛任務,部隊有密碼系統,對可疑人員進行嚴加盤查。
儘管官方文件中對作戰有著固定的指導,但彼得和他的大多數同僚都不是死板僵化的指揮官,很容易適應當前的戰鬥形勢,並在大多數情況下取得了優異的戰果。
彼得非常重視預備隊,總能在關鍵時刻將其調入戰鬥——例如在波爾塔瓦戰役中,及時的預備隊成為了勝利的關鍵之一。彼得不知疲倦地要求他的指揮官們要與部隊待在一起,以便能夠直接領導部隊,並為他們樹立個人榜樣。
彼得一世還非常注重武器的現代化,由於他的部隊大部分是步兵,他們首先需要的是新型輕武器,這就是著名的燧發槍,它為俄羅斯士兵服務了一個多世紀,彼得下令要統一步槍制式,這樣就可以在圖拉的兵工廠建立生產線進行量產。
對於騎兵來說,他們使用騎兵專用的火槍,比普通火槍要短。每個步兵一場戰役中可發射50發子彈和20發霰彈,龍騎兵則可發射40發子彈。至於火炮,彼得完全拋棄了他父親在這方面的各種嘗試,轉而採用了歐洲的三磅系統。
▲至今仍然在進行生產工作的圖拉兵工廠
新的俄羅斯軍隊成為了歐洲最強大的軍隊之一,在接下來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俄國軍隊對陣宿敵奧斯曼帝國屢戰屢勝,在歐洲也戰績不俗,完全有能力完成各種軍事行動,達成國家的戰略目標。
彼得制定的改革措施將決定未來一百多年俄羅斯軍隊的形象、戰術和裝備。一直到1874年德米特里·米柳京軍事改革,這套徵兵制度才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義務兵役制度,「新兵」一詞本身也成為了過去,取而代之的是「義務兵」。
參考資料
1. В.О.Ключевский Курс русской истории 2002
2. Н.И.Павленко Петр Первый и его время 2003
3. С.М.Соловьев чтения о Петре Великом 1872
4. Д.Ф.Масловский Строевая и полевая служба русских войск времен Императора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и Императрицы Елизаветы 1883
5. Я.Иванюк Ю.Погода Комендант Полтавы полковник Келин: Портрет на фоне войны 2009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galerny,任何媒體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