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88周年祭

2025年07月07日20:52:13 歷史 1079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回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硝煙讓東北大地陷入日寇的鐵蹄之下,侵略者的野心如貪婪的野火,迅速蔓延至華北。到1936年,丰台、通縣相繼淪陷,北平這座古老的城市,三面被敵人包圍,岌岌可危。而盧溝橋,這座橫跨永定河、扼守平漢鐵路的咽喉要道,因其關鍵的戰略地位,成為了日軍覬覦的目標。他們頻繁在附近進行挑釁性「演習」,戰雲密布,山雨欲來。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7月7日晚,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的嚴詞拒絕。這一無理要求被拒後,日軍悍然炮轟宛平城,向平漢鐵路橋發起猛攻,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就此爆發。29軍官兵毫不畏懼,在「以宛平與盧溝橋為吾軍墳墓,一尺一寸國土,不可輕易讓人」的誓言下,奮起抵抗。排長沈忠明在攔截日軍時壯烈犧牲,鮮血染紅了橋頭的土地。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次日,日軍對宛平城發動三次猛攻,平漢鐵路橋成為了激烈的戰場。110旅旅長何基灃親臨前線,下達「誓死與橋共存亡」的命令,守軍在彈藥耗盡後,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兩個排80餘名官兵全部殉國。他們用生命捍衛了國土,也拉開了全民族抗戰的序章。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日軍在強攻受挫後,施展「現地談判」的陰謀,一邊拖延時間,一邊增兵。至7月25日,平津地區日軍兵力已達6萬餘人。28日,日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對29軍發起全面進攻,副軍長佟麟閣、第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激戰中壯烈殉國,29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失守,日軍全面侵華,妄圖三個月滅亡中國。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率先發出抗日通電,號召全民族團結抗戰,築起堅固的統一戰線。紅軍將士也表示願為國效命,與敵周旋。蔣介石也在廬山談話中表示「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七七」事變成為國共合作、共赴國難的轉折點,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此後的14年里,中華大地烽火連天,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白山黑水間,楊靖宇孤身奮戰,血沃荒原;太行山上,左權將軍為掩護部隊轉移,血染戰旗;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跳崖明志;淞滬戰場上,「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以血肉之軀對抗侵略者的鋼鐵洪流。3500萬軍民傷亡,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最終贏得了抗戰的勝利,迎來了民族獨立的曙光。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如今,盧溝橋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宛平城牆上的彈孔依然清晰可見,它們是歷史的見證者,提醒著我們曾經的苦難與傷痛。從「九一八」到「七七」,從南京大屠殺滇緬公路的艱難抗戰,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但也正是這些磨難,讓我們更加團結,更加堅強。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們緬懷先烈,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警醒自己:落後就要挨打,和平來之不易。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有了強大的國防力量,有了飛速發展的經濟,在國際舞台上擁有了越來越重要的話語權。但我們不能忘記,這一切都是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麼出發。」讓我們以史為鑒,珍惜和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讓那段屈辱的歷史永遠成為過去,讓和平的陽光永遠照耀在這片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