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2025年07月07日20:00:22 歷史 3789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

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的語音轉化成文字。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黃石文用電腦書寫回憶錄。 新京報記者 李木易 攝

這部回憶錄已經寫完了前三章,粗略記述了他近一個世紀人生的前二十年:民國初年,家道中落,舉家南遷;輟學,輾轉河南開封、信陽,加入孩子劇團,做抗戰宣傳;行軍大半個月,跨過封鎖,來到豫皖蘇邊區,成為新四軍第四師拂曉劇團一員,在戰壕邊拉小提琴,演繹宋代名將岳飛和英勇的漁夫蕭恩……

人生南北多歧路,炮火連天的戰場後方,一段文藝兵的人生經歷徐徐展開。

信仰的種子在他11歲時就播下。獲得的各類獎章、徽章和紀念章能擺滿半張床,但接受採訪時,黃石文只在胸前別上了黨員徽章。

這是他最看重的身份。「為了國家和人民的需要。」在人生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黃石文靠著這份信念,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閱讀全文>>>


回望歷史,就是要以史為鑒,警鐘長鳴,以團結凝聚強國建設的強大力量,以奮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

猶記得,盧溝橋頭的戰火,映照著侵華日寇的獰笑;而大好河山的次第淪喪,也激發出中華兒女抗爭的力量。國難當頭,生死以赴,全體中華兒女,各黨派、各民族、各階級、各階層、各團體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用生命和鮮血書寫下不朽的篇章。

無數「民間記憶」記錄著那段慘烈的歷史,也從歲月深處傳遞出不屈的抗爭精神。任歲月流逝,血水浸泡,卻苦苦支撐,永不言敗。這其實屬於偉大的抗戰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視死如歸、寧死不屈;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百折不撓、堅忍不拔……

這些精神氣質的背後,是左權、吉鴻昌、佟麟閣、楊靖宇等慷慨赴死的將領,是千千萬萬前赴後繼的愛國軍民。據不完全統計,在抗日戰爭中,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遊擊隊共傷亡60餘萬人。僅東北抗聯師以上幹部就有100餘人戰死疆場,其中軍以上幹部達30餘人。而在14年抗戰中,全國軍民傷亡更是高達3500多萬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今天,當人們站在狼牙山頂棋盤陀,佇立騰衝國殤墓園,徘徊在夏日的平型關,輕撫盧溝橋頭的石獅……拼殺彷彿就在眼前,嘶吼似乎從未消散。正是因為有昔日的不屈抗爭和犧牲,才會有今日中華大地的繁榮昌盛。

而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而中國也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當此之時,銘記「七七事變」的歷史,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以不斷前行的新成就,告慰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輩們,實現他們為之奮鬥的理想和夢想,這也是對那段歷史最好的紀念。閱讀全文>>>


近日,充電寶的安全問題頻頻引發大眾關注。6月,北京多所高校下發通知,禁止使用羅馬仕充電寶,原因是發現20000毫安的羅馬仕牌充電器在充電時,相較其他品牌型號充電器,更容易發生爆炸現象。隨後,羅馬仕、安克宣布大批量召回充電寶。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浸泡在鹽水中10小時的安克充電寶。 新京報記者 左琳 攝

羅馬仕、安克宣布大量召回充電寶後,多家快遞公司因安全隱患拒絕運送充電寶。安克品牌提出,消費者可以選擇不寄回充電寶,而是自行將其在鹽水中浸泡24小時,徹底耗盡內部電池電量,進行無公害處理,然後將泡完鹽水的充電寶丟入有害垃圾箱。安克品牌的官方指導提到,這樣能避免直接丟棄存在的潛在安全風險。

據了解,鹽水是良好的導電液體,鹽水浸泡充電寶的方法本質上是利用其電阻對鋰電池進行慢放電,電池會對鹽水進行電解反應。

記者觀察到,充電寶剛泡入鹽水中,就開始緩慢吐泡。經過一夜浸泡,滲出了黃綠色的液體,但沒有散發味道。24小時浸泡後,充電寶插口附近出現銅綠色顆粒,透過塑料外殼可以看到,充電寶內部已經受損。新京報記者按照官方指導,將充電寶丟入了有害垃圾桶中。安克官方指導介紹,水裡的鹽分會和充電寶里的金屬銅產生反應,所以產生了「銅綠水」。這種水沒有毒,對人體無害。如果不放心,可以戴手套操作,萬一沾到,用清水沖凈即可。閱讀全文>>>


今夏的頂流,非它莫屬。2025年6月10日,一隻薄荷色labubu在北京拍出108萬元天價,消息一出,瞬間點燃潮玩收藏圈熱度。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圖片來源:藝術家龍家升微博

在今年4月底,泡泡瑪特推出旗下熱門ip——labubu新品,即第三代搪膠毛絨產品「前方高能」系列。新系列一經上架即引發全球哄搶,成為新的社交貨幣。中國杭州、泰國曼谷、日本東京、美國洛杉磯,年輕人排隊搶購齜著小尖牙的森林小精靈——labubu。

labubu的形象源於泡泡瑪特簽約設計師龍家升的藝術創作,最初是其奇幻繪本世界中「精靈天團」的成員,設定為北歐森林裡古靈精怪的小精靈。它「邪惡萌」的形象極具辨識度,標誌性獠牙、不對稱眼睛等元素賦予獨特視覺衝擊力。

2015年前後,龍家升將其二維插畫轉化為立體雕塑,並與泡泡瑪特合作,使其從繪本中的平面角色蛻變為席捲大眾市場的潮玩頂流ip。自從將labubu納入其ip版圖以來,泡泡瑪特圍繞labubu的形象,開發多元主題設計不同系列的玩偶,同時也開發出了多個尺寸矩陣,覆蓋日常使用到藝術收藏的多元場景。

多維度、多層次的創新組合拳,成功地將labubu的ip形象拓展為一個龐大而豐富的產品生態。閱讀全文>>>


7月7日4時04分,小暑節氣到來,這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五個節氣。小暑到來,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盛夏,此時既高溫炎熱,又降水增多。民諺稱「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這意味著此時進入了全年最悶熱的時段。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7月7日,王府井步行街,遊客穿上防晒裝備。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攝

據預報,7月8日至15日,北京白天最高氣溫31℃-35℃,夜間最低氣溫24℃-26℃。本周北京主要天氣特點仍是悶熱和分散性降雨頻繁,受副熱帶高壓動態對天氣變化影響大。進入小暑節氣之後不久,一年之中最熱的三伏天往往也會拉開大幕,全天候炎熱將成為常態。

據中國天氣網分析,今年7月20日至8月18日為三伏,總時長30天。但現在還沒入伏,已經有三伏天的熱度了,真實體感的三伏天可能不止30天。

據中國天氣網盤點,1991年至2020年,小暑時節我國平均氣溫達到22.2℃,接近全年的峰值。此時,我國大部地區氣溫較高,尤其長江中下游會經歷從出梅到入伏的過程,南北方一同進入高溫高濕階段。在常年小暑節氣高溫排行榜中,杭州首當其衝,高溫日數高達8.1天,福州、重慶、長沙、南昌、武漢等地緊隨其後,高溫日數也在5天以上。閱讀全文>>>

編輯 劉佳妮 設計 朱靜暉 校對 李立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