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
盛世華章,共慶華誕
——1949-2024——
導語
金風送爽,丹桂飄香,今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的偉大日子。回顧歷史,7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誕生。放眼今朝,中國從一窮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在這這種發展變革中,青年人應保持一種正能量,勇擔責任、與祖國共同進步。
國慶節的由來與慶祝
國慶節的由來: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 。 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在封建時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 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節。
1949年10月1日 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即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時間原是 1949年9月21日 ,後由毛主席提議並由中央人民政府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 規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
國慶節對國家象徵有著重大意義。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誌,反映著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同時,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承載了反映國家、民族凝聚力的功能。
國慶節的慶祝形式: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 ,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自1960年至1970年 ,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遊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 ,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遊園聯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
1984年 ,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遊行。 在此後的十幾年間,均採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遊行。
1999年、2009年、2019年國慶節分別舉行新中國成立50、60、70周年大閱兵。
2019年國慶節舉行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首次國慶閱兵,是人民軍隊改革重塑後的首次集中亮相,彰顯時代特色。
此外,每年的國慶期間,全國各族人民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與祖國共同分享榮耀與光榮。
國慶節與當代青年
在歷史的長河中,國慶節不僅僅是一個慶祝國家誕生的日子,更是一面映照青年與國家緊密關係的鏡子。對於青年人來說,國慶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
我一直在跟學生說要做一個主流的人,不要一開始就把自己邊緣化,放在社會的對立面。要有一種山河大地,捨我其誰的氣概,有一種「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擔當。作家齊邦媛在她的《巨流河》里講到:當年南開是被日本的飛機最早轟炸的,後來南開又在重慶建了南開。無論在天津還是在重慶,張伯倫校長一直在跟學生們說同一句話,叫做「中國不亡有我」。不要小看這句話,這就是天下興亡跟匹夫之間的關聯,能不能在一片焦土的空間,在校舍尚不能建的時候,有一種精神氣概在。
很多人為什麼在今天提不起勁來?是因為我們在太小的時候把自己邊緣化,然後我們又怨世界沒有成全我的平台。真正的成全人就是要覺得中國的大事跟我們相關。中國發展幾十年,我們擁有了世界上最先進的高鐵技術,「千里江陵一日還」成為現實;我們的5G網路引領全球,推動著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們的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讓五星紅旗在浩瀚宇宙中飄揚。
社會在進步,時代也在發展。當然社會的發展、技術的變革其實也為我們拋出了大量的問題。我自己從開始求學的80年代到如今,近40年間,我時刻問自己:社會在發展,我的判斷和眼光進步了嗎?打開格局,將自己放到大時代的縱橫之中,我們才能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與責任。
我希望年輕人要去發現社會的種種問題,並嘗試去共同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應當回到觀念的解放上,因為人的觀念決定其行為和態度,觀念是真正的標準,這個社會最需要的正是一種正能量的價值觀念。
我相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我們未來的時光會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
國慶,是對過去的總結,更是對未來的展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希望各位青年朋友們與時代同行,接續奮鬥!祝大家國慶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