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博物館的考古事業可追溯到新中國成立前成立的地方文物管理機構。
1948年8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暨山東省政府成立的山東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數易其名,至1955年更名為山東省文物管理處。1953-1954年籌備並成立山東省博物館時,文管會包括具有考古職能在內的部分組織併入山東省博物館。1981年,在山東省博物館管理部和考古工作部基礎上,成立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1954年至省考古所成立以前,山東省博物館主持或參與了省內大量古遺址、古墓葬的發掘,為山東省的考古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4年大汶口1013號墓發掘現場
史前遺址考古成果。20世紀80年代以前,山東省博物館史前考古工作成就主要為一系列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的發掘。代表性遺址有泰安大汶口遺址、莒縣陵陽河遺址、鄒縣野店遺址等。泰安大汶口遺址的發掘揭示了黃河下游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石器文化,為龍山文化找到了源頭,掀開了黃河下游東部沿海地區古代歷史研究的新篇章。莒縣陵陽河遺址以大汶口文化為主,出土了珍貴的實物文字圖像材料,為研究大汶口晚期物質文化、社會性質及我國古代文明、文字起源增添了新內容。鄒縣野店遺址的發掘,確定了遺址為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存,是探索山東地區諸原始文化關係的重要遺址之一。
1978年沂水劉家店子1號墓南器物庫發掘現場
商周考古成果。該時期的商周考古成就主要為兩個城址和四個墓葬的發掘。城址方面,曲阜魯國故城是當時我國經過系統鑽探的一座西周城(沿用至漢代),第一次提供了一個從周初到戰國、兩漢時期的古城遺址,為我國城市發展史填補了一段空白;臨淄齊國故城的發掘基本搞清了周代至漢代臨淄城的布局及文化堆積,是齊文化的重要成果。墓葬方面,益都蘇埠屯商代大墓、臨沂莒南大店鎮春秋墓、臨淄郎家莊一號東周殉人墓、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等高等級墓葬的發掘,為探索中原商王朝與地方方國關係、莒國葬制、齊國葬制等提供了重要研究材料,奠定了山東商周考古基礎,為國內同時期考古研究提供了橫向對比資料。
臨淄大武漢墓殉狗坑發掘現場
兩漢時期考古成果。兩漢考古以臨沂銀雀山漢墓和曲阜九龍山漢墓(魯王)、巨野紅土山漢墓(昌邑王)、臨淄大武漢墓(齊王)三個封王墓的發掘為代表,出土了大量重要文物資料,並與文獻記載的相關政治、經濟、軍事及喪葬制度形成比證。
魯王墓前室清理現場
北朝以後的考古成果。北朝以來的考古有三大成果。一是兩個淄博窯的發掘,即寨里北朝窯址的發掘基本弄清了該窯燒造時間、工藝、燃料、刻銘問題;磁村古窯址的發掘揭露了繼寨里窯之後發展起來的唐至金元時期又一淄博窯的文化面貌。二是嘉祥滿硐公社英山隋開皇四年壁畫墓的發現及發掘,填補了當時隋墓壁畫的空白。三是明代魯荒王朱檀墓的發掘,不僅揭露了明初親王墓的喪葬制度,還出土了九旒冕、天風海濤琴、葵花蛺蝶圖卷等一批絕無僅有的文物遺珍。
(摘選自即將出版的《山東博物館七十年(1954-2024)》,本篇作者:胡秋麗)
編輯:錢歡青 校對:楊荷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