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影視劇中,相信大家都看到過各種科考名場面。
在影視劇中所撰寫的名場面中,現代人對於秀才的印象都是非常的窮,在古代屬於讀書界的最低端人士。
甚至有些人覺得窮秀才就像我們現在的初中中專一樣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
真的是如此嗎,秀才遠不比我們現在的大學生嗎?秀才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樣的學歷?
其實秀才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千萬別被誤導了!
古代科舉制有多難?
秀才是根據古代的科舉制度來產生的,科舉制是皇上用來選拔人才的一重要渠道,到現在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但是在隋唐之前的朝代,人才的選拔都是按照階級劃分的。
也就是說在隋唐之前,是沒有任何的公平可言的,一些窮人只能當一輩子窮人,根本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理想的。
就如世襲制一般,皇帝在去世之後,會將這皇上的位子傳給自己相對於幾個兒子之間最優秀的一個,倘若一直沿用世襲制的話,就會一直有明顯的階級劃分,平民就永遠只能是平民。
在隋唐之前,還有一種察舉制,察舉制出現於漢朝時期,古代的書籍是非常寶貴的東西,尤其是儒家文化盛行之後,書籍更是被當做聖物一般,平常百姓的家中是根本沒有這些東西的。
在書店一本書可能是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費,察舉制完完全全就是為了貴族人家服務的。
察舉制並不是通過大規模的選拔和考試來獲得名次,察舉制是有一些達官貴人或者是老師來為你做推薦,這樣就能站立於朝堂之上了。
可是這還是不公平,不說有一些老師是真正的看中了你的才學和實力,但是還是有很多貴族子弟是可以通過錢財來收買的,畢竟沒有誰是跟錢過不去的。
所以這個辦法還是沒有讓真正的有才華,窮苦人家的孩子得到幫助,其中有很多是用錢財來賄賂一些達官顯貴,平常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辦法實現自己的夢想。
以此來看,察舉制並不是一個公平的制度,有錢人可以使用錢為自己謀得前程,窮人只能繼續嘆氣,於是這個察舉制並沒有實行多長時間就被取消了。
真正算的上公平的。便是隋唐之後的科舉制。
在隋唐之後,便開始沿用科舉制,科舉制不限制任何的身份地位,無論是誰都可以參加競選。
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只要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和自己的才學通過了考試,那麼就可以站在官場的位置上。
不過雖然科舉制度沒有身份限制,但是考試標準卻是非常的嚴格,要經過三層考試,先進行鄉試,在進行省試,最後還要參加殿試。
殿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一層一層的進行選拔,誰能參加殿試,那就是十分聰慧的人才,因為還有很多人在鄉試這一關就失敗了。
想要參加鄉試的人就必須要考中秀才,許多人就會感到疑問,這樣看秀才好像也並不是很難考,這就大錯特錯了。
秀才有多難考?
在明朝和清朝,秀才的含金量是最高的,在地位,金錢上面都是有提升的。
雖然說秀才對於整一個科舉制度來說不算特別重的人才,但是在當時,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書和上學,當時的教育環境和質量都遠遠不比現在。
可能一千個人裡面會出一個秀才。
大家可想而知秀才的含金量,並且參加考試的人有很多,但是上榜的秀才也就十幾個人選。
不僅如此,當時古代的考試不像我們現在一樣,當時由於教育環境的匱乏,都是讓學生熟讀《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等之類的書,能將這些書熟讀熟背的可不是一般人。
所以在當時,能考上秀才已經是很不錯的人才了,並且在明朝時期,考上秀才還有很多的「紅利」。
雖然秀才不好考,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有秀才功名所開設的學堂。
儘管不像做官有大把的俸祿,但是地位上卻有很大的差別。
普通人見到做官的百姓都要下跪,但是秀才卻可以不跪。
只要考上了秀才,名下可以掛很多土地,不僅如此,隨之而來的都是這個秀才名聲帶給的價值,接觸的圈子也和之前的圈子不一樣,在古代是對讀書人看的很重的,所以在考上了秀才之後整個家族的地位都會提升。
那麼,古代這麼吃紅利的秀才,如果放在現代,是什麼學歷呢?
古代的秀才在現代是何學歷?
根據資料,秀才所學的和現在985、211等學校的學生資歷差不多,秀才需要熟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
與現在的高考難度相比,秀才的含金量可是比現在大學生高出很多。
並且秀才的考試並不像我們的高考一樣,一生只考一次,考上了就沒有任何後顧之憂了,秀才需要每三年參加一次考試,用來鞏固自己的才學知識,如果考試成績不好,還會被取消秀才的功名。
在秀才之上,還有舉人,貢士和進士,這些當然也是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才學才能達到的地位,所以窮秀才的窮,其實不是指金錢,是對才學和功名上的調侃。
在通過層層選拔突出重圍的是貢士和進士,和我們現在相比,能夠與之相比的可能就是我們的碩士和博士了。
結語:
我們調侃了很久的窮秀才放在古代其實也是蠻有地位的。
我們現在的高考,可能也正是參考了古代的科舉制度,都是為了我們自身的前途,想要為國爭光,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參考信息來源:
知網——《小學閱讀指南(高年級版)》——《秀才》——2023/1/1
知網——《科舉學論叢》——《科舉制度的當代價值》——2023/02
知網——《人文雜誌》——《論隋代察舉制向科舉制的轉變》——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