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2024年05月21日15:55:06 歷史 1375

原創 周曉


中國歷史上,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立,是古代農業社會的三大災害之一。研究表明,蝗災通常在旱災之後發生,蝗蟲吞食禾苗莊稼,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巨大打擊。早在春秋時期,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年) 有「初稅畝,冬,蝝生」的記載,這裡的「蝝」即當時對蝗蟲幼蟲的稱呼。《禮記·月令》也有「蟲蝗為災」的記錄。宋代以後,蝝改稱為「蝻」,合稱「蝗蝻」一直沿用至今。據統計,在中國歷史至近代以前大規模蝗災達到八百餘次。

在長期與蝗蟲災害的鬥爭中,智慧的中國人總結出了諸多除蝗法。明人徐光啟認為相對於水旱災害,蝗蟲的治理是可以靠人力預防和消除的。在他的《除蝗疏》中記錄了歷代除蝗方法,歸納起來可分為:治「神」,如「祭拜蝗神」、「以德服蝗」等;治人和治蟲三類。

治人者如北宋淳熙年間,要求官民及時上報蝗蟲情報,並撲絕蟲卵,違者受杖責處分;實行就近就地以蝗易粟,鼓勵民眾捕捉蝗蟲等。治蟲,則通過研究蝗蟲生長的周期性規律,總結出眾多針對蝗蟲蟲卵、蝗蝻、成蟲等不同生長階段撲滅蝗蟲的辦法。在蝗災過後,還要檢查冬月有蝗蟲產卵處。

山西新絳縣壁畫捕蝗圖(明代壁畫描繪唐代人民捕蝗的情景)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到了清代,統治者對蝗災治理重視程度仍未減弱,防蝗治蝗成為地方官員的重要工作,一旦發現苗頭,便要積極籌劃,將蝗災扼殺於萌芽。

由於清廷的重視,中央及地方官員也積極提出防治蝗患的辦法。

乾隆四年(1739年),河南巡撫雅爾圖提議,將該省災賑倉庫內原備折耗的余谷作為「預搜蝻子之費」,用以鼓勵民眾抓捕蝗蝻換取穀物。這種不耗正項,以小利防大害的思路很自然得到了皇帝的讚賞。

河南巡撫雅爾圖為動支余谷預防蝗患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乾隆十八年(1753年)時,都察院都御史梅谷成所奏的《敬陳消弭飛蝗之法》針對人跡罕至之處蝗蟲飛起無法及時發現的情況,提出了解決建議。認為應由督撫在沿海州縣派出專人,於春夏之交在濱海蘆葦濕地等處不時巡查,一旦發現蝗蝻生髮,及時出動兵役進行撲滅,同時要呈報上司「撥夫協辦」。

清代關於治蝗的故事中,最為人所知的當屬嘉慶帝的《見蝗嘆》。嘉慶九年(1804年)六月的一天,皇帝齋戒進宮披覽奏摺,忽見御案上停著一隻飛蟲,便叫太監捕了來看,發現居然是一隻飛蝗。嘉慶帝立即發動太監搜捕,在宮裡捕到蝗蟲十幾隻。深宮禁廷,遠離郊野,這蝗蟲是如何衝破重重宮門直至御前的呢?嘉慶帝認為飛蝗是傳遞 「上蒼垂儆俾聯早為飭辦,用以保護田功至意」的信使。憂思重重的嘉慶帝御筆揮就《見蝗嘆》一篇, 並將《見蝗嘆》的墨刻發給各省督撫閱看,發出「……粉飾之習一開,則督撫等惟事敷陳吉語,而屬員意存迎合,日久相蒙,必致一切國計民生之事概不以實上陳,……封疆大吏若事事務求粉飾,其流弊必至於欺罔」的上諭,就當時部分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了警醒。

直隸總督顏檢為接奉喻旨並御制見蝗嘆詩篇一章事奏摺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皇帝言辭之懇切,對民生之重視令人動容,而此份上諭也成為反應嘉慶時期整頓風氣、治理官場的重要舉動。

嘉慶帝對官員虛浮粉飾的作風提出警醒的上諭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清代對於治蝗不力的官員,也是嚴加議處。雍正六年(1728年)諭令:「嗣後各省地方如有蝗蝻為害之處,必根究其起於何地,其不將蝻子及時撲滅之地方官,著革職拿問。若蝗蟲所到之地而地方官玩忽從事不能儘力撲滅者,亦著革職拿問,並將該督撫嚴加議處。」可見,對於那些防治蝗蟲不力的官員隨時面臨被革職拿問的懲罰。

國家博物館藏捕蝗圖冊

歷史的塵埃——清代治蝗二三事 - 天天要聞

被問責的不僅是發生蝗災地方的官員,飛蝗發源地的地方官也要被追責並處分。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諭稱「從來捕蝗之事原可以人力勝者,倘地方大員董率不力及州縣文武官弁奉行懈馳,經朕訪聞必嚴加議處不少寬貸」,隨後又多次下旨重申了追根溯源嚴行查參地方官員的態度。

各類方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看較為可行。然蝗災之人力可抑制者多在早期,一旦變成飛蝗,其發展往往迅猛異常不易收拾,因此漫長的中國歷史中,蝗災始終是高懸於農耕文明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秦王:我要吃公雞下的蛋,甘羅:難不倒我!後12歲官拜丞相 - 天天要聞

秦王:我要吃公雞下的蛋,甘羅:難不倒我!後12歲官拜丞相

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騙人鬼編輯|騙人鬼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太驚艷了!沉海500年,928件神秘文物重見天日→ - 天天要聞

太驚艷了!沉海500年,928件神秘文物重見天日→

6月13日,國家文物局在海南瓊海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水下考古最新成果,經過為期一年的水下考古調查,兩艘沉船的分布範圍已經探明,並提取出水陶器、瓷器、....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 天天要聞

黃埔物語③ | 學員創建紅軍無線電隊

黃埔軍校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結晶。當時,黃埔軍校在較短時間內創辦了起來,迅速發展成為體制健全、組織嚴密、規模龐大的綜合性軍事院校。據了解,黃埔軍校最多時有40多個附屬機構。軍校有著怎樣的組織架構?分別發揮什麼職能?
劉備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後,會有人質疑他嗎? - 天天要聞

劉備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後,會有人質疑他嗎?

其實造假的成分不高,雖然這樣可以提高劉備的身份地位,可能代表什麼呢,畢竟當時的漢王朝已經日落西山了。那劉備表明自已是中山靖王之後,會有人質疑他嗎?我覺得不會,下面我講幾點,大家探討一下。第一點,中山靖王是誰,在歷史上有什麼貢獻。
清中期的清軍——從乾隆朝對外戰爭看清軍精銳戰鬥力 - 天天要聞

清中期的清軍——從乾隆朝對外戰爭看清軍精銳戰鬥力

首先,要明確一點,本文分析的是外戰,而非內戰(鎮壓農民軍起義、鎮壓土司叛亂等)。因為只有對外戰爭,才能看出清軍與當時東亞範圍的一流外軍之間的戰鬥力對比。我們拿乾隆朝最難打、最硬核的兩場關鍵對外戰爭看清軍的真實戰鬥力。
歷史上有哪些張姓建立的王朝 - 天天要聞

歷史上有哪些張姓建立的王朝

#歷史上有哪些張姓建立的王朝?#​這是頭條君發給我的一個問題,可能是因為我今天發了一篇「張姓的由來」文章的緣故吧。那我就再就這個題目寫一篇文章。張姓,曾經是我國的第一大姓氏,2023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是我國人口的第三大姓,僅次於李姓與王姓。
張姓的由來 - 天天要聞

張姓的由來

姓張的朋友和家人有姓張的朋友,對張姓的由來可能會有興趣。據說,古代張姓有三個來源:相傳少吳有個兒子叫揮,他通過觀察弧矢星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弓,因此被封為弓王,專管製造弓箭,並被賜姓為張。另一支源於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解侯,字張,他的子孫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