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中魏無疾說他在替武則天重寫《姓氏錄》,宗親士族反對的聲浪非常大,那麼這個姓氏錄到底是個什麼東西,一個姓氏排序就會受到大臣們的反對,合理嗎?今天咱們就來深度科普《姓氏錄》的影響與作用,內容很乾,建議收藏!
為了削弱望族的影響力
要想搞懂《姓氏錄》,先要搞明白一個詞,那就是「名門望族」,它說的是某一個姓氏的大族名望很高,高到對社會甚至是皇室產生了影響。名門望族的概念是從三國兩晉那會兒開始的,當時某些姓氏的子弟們在朝中做官。
因為時局動蕩,皇帝沒做幾天就換人了,可大臣們依舊還是那些人,久而久之就變成了鐵打的大臣,流水的皇帝,這些大臣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讓自己的子弟們入朝為官,日積月累,就成了「世家大族」。
時至唐朝,世家大族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巨大,百姓們甚至只認姓氏,不認皇家,當時還有一句歌謠,四姓縱使布衣,仍可笑傲公卿!四姓就是當時影響力最大的「崔盧李鄭」。
這也導致李世民當上皇帝後,仍舊被這些世家大族看不起。天下可是李家的,怎麼能排在其他的姓氏後面,於是在《姓氏錄》之前,李世民就命人寫了一個新的姓氏排名,叫《氏族志》,用它來削弱世家們的影響力,提高皇室的威望。
貞觀氏族志
《氏族志》又名《貞觀氏族志》,是由當時的宰相高士廉編寫的,這裡主要打擊的姓氏是曾經的第一列位博陵崔氏,崔氏從第一列位降為第三位,第一位被李氏佔據,第二位則是李氏的外戚。
崔氏屬於山東最有名望的氏族,在當時的社會上也是第一大族,原本李世民想要與他家結為親家,結果他們要的「彩禮」實在是太多了,而且絲毫不給皇帝面子,這種傲慢的行為惹怒了李世民,這才一定要重排天下氏族譜。
《氏族志》排完,就相當於等級勢力的重新洗牌,李世民的計劃其實已經完成了,那麼為什麼又要重新排一個《姓氏錄》呢?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是大臣李義府,一個就是武媚武則天。
李義府的心思
李義府這個人很有意思,作為唐高宗李治的心腹,李治未登基之時,他就一直陪伴在左右。李義府的出身很低,根本不受李治的待見,後來李治想娶武則天為妻,只有他積極上奏推進,這才受到了李治的重用。
得到了皇帝的支持,李義府的家族地位應該提升才對,可是他依舊被世族子弟們看不起,因為他家在《氏族志》上的排名太靠後了,此時的《氏族志》已經重新排完,他就算想改也無力回天。
既然無法修改,重新在排一次自己是不是就有機會了,於是李義府上奏給李治請求在《姓氏錄》的基礎上,重新編寫《姓氏錄》,並且李義府很雞賊,請求的時候特意給武則天也寫了一份請求她的支持。
畢竟武家的地位在《氏族志》上也不高,而且寫《氏族志》的時候,她還沒有得寵,也沒機會插手家族排位的事情。現在有重新排列的機會,她肯定要把武氏一族放在第一位。
《姓氏錄》的作用
其實無論是《氏族志》還是《姓氏錄》都是皇權的體現,皇帝通過這種方式,來削弱朝臣氏族的勢力,劃分等級,培植自己的心腹。每一次洗牌都是寒門子弟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大臣反對《姓氏錄》的原因。
重排《姓氏錄》最有利的只有武則天與李義府,重排之後武氏一族被排在第一位,這為後來她登基稱帝埋下了伏筆(劇中的武則天也沒有完全稱帝),而李義府因為得到了李治的寵信,又得到了武則天的支持,所以他的家族也有提升。
《氏族志》也好,《姓氏錄》也罷,說到底皇帝是為了控制天下,控制群臣,臣子是為了鞏固地位,提升家族人氣,都是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