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不敗,拓地千里,這個太監,才是北宋第一名臣?

2024年02月15日09:55:05 歷史 1899

李憲宋神宗極為寵信的宦官,拓邊西北行動的主要執行人。從熙寧五年(1072)李憲從征熙河,到元豐八年(1085)神宗駕崩,李憲罷職,前後十幾年李憲在拓邊西北行動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但王安石對李憲從征熙河卻極為不滿,司馬光蘇軾等士大夫更是將他視為奸詐之臣。

宋哲宗親政後重修的《宋神宗實錄》(元祐本)稱李憲:「置陣行師,有名將風烈。」但《宋史》《東都事略》等重要宋史對李憲的評價卻很負面,將李憲列為神宗朝的「內臣四凶」,斥責他罔上害民,貽患中國。


一生不敗,拓地千里,這個太監,才是北宋第一名臣? - 天天要聞


作者: 何冠環

出版社: 重慶出版社

出品方: 華章同人

出版年: 2023-11


著名宋史學者何冠環教授在《拓地降敵:北宋中葉內臣名將李憲研究》一書中,關於李憲的將才有很高的評價,他說,若從人事的角度而論,熙寧、元豐、元祐時期其實人才輩出,政治改革家首推王安石……然此時有誰可膺軍事家、戰略家之名?神宗及哲宗時期,有儒將之風的王韶章楶,而堪稱勇將而戰功彪炳的苗授苗履父子、王君萬王贍父子、種諤種誼兄弟、燕達、林廣、李浩劉昌祚劉舜卿姚麟王文郁等,他們誰可當名將之譽?《神宗舊錄》稱許李憲有名將風烈,撇除宋人的偏見,證諸李憲在熙豐時期的戰功,及其戰略戰術的運用與表述,以及其治軍的本領,筆者認為他當是神宗及哲宗朝最有代表性的軍事家。以傳統的說法,稱之為宋代第一內臣名將,應是較公允的評價

我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時勢是否也會埋沒英雄?《拓地降敵》根據文獻史料、碑刻銘文,以綿密的考證,屏除傳統士大夫對內臣的偏見,全面考述李憲事迹,揭開了李憲被埋沒的功績,以及北宋中葉錯綜複雜的政局。


01 熙河任上


李憲十歲左右成為從九品的入內黃門,成為一名宦官。此後,由於李憲表現出色,尤其是他對西北軍事上的看法引起了宋神宗的關注,因此屢屢被委以重任。熙寧四年(1071),宋神宗採納王安石的建議,任用王韶負責開拓熙河。熙寧五年六月,李憲突然被宋神宗從河北緣邊安撫司勾當公事任上召還,委以視察西北的重任,並且與王韶共事,參與開拓西北的行動。宋代有一個著名的「祖宗之法」——將從中御。宦官作為皇帝將從中御的重要工具,往往會被派遣隨軍出征,擔任監軍一職。李憲雖未擔任監軍,但實際上負有監軍之任。因為李憲除參加戰鬥外,在這次西征行動中還負有獨立稟報軍情的任務,以便讓宋神宗及時了解戰爭情況

從征熙河,李憲與王韶合作,逐漸深入地參與到拓邊西北的行動中。值得一提的是,李憲與王韶合作成功收復了熙河。但是期間兩人並非合作無間,一來王安石和王韶對李憲分其權就心存不滿,二來王韶與李憲各有主見。熙寧七年,在征討青唐大酋木征一戰中兩人因爭功而導致關係破裂。在支持王韶的王安石建議下,神宗將李憲召還回朝。

李憲因熙河開邊有功,愈加受到宋神宗的信任。熙寧八年十一月,南邊的交趾挑起戰端,神宗準備沿用他以親信內臣實行將從中御的政策,任命李憲為南征交趾的副帥。但神宗的這一決定卻遭到了王安石、王韶等人的強烈反對。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因兒子王雱之死力求解職,最後出判江寧。十一月,神宗便命李憲計議秦鳳熙河經略司措置邊事,討平藩族之亂,並令軍前一應將官聽他的指揮。李憲儼然成為全權欽差大臣。

熙寧十年二月,王韶被罷樞密副使,出知洪州。王韶既反對用兵交趾,又反對用兵洮西,但他本人卻是靠王安石的支持,不惜財力人力開邊熙河而獲得高位的,他的這種立場無疑讓宋神宗不悅,於是將他罷職。李憲也不負神宗所託,在是年三月,成功組織了六逋宗之役,大破蕃部冷雞朴十餘萬人。此戰是李憲措置熙河邊事的主要戰役。經此一役,宋朝鞏固了對熙河路南部洮岷一帶的統治,蕃部與宋廷的關係也從對抗轉為傾向和好,為此後雙方聯合對付西夏奠定了基礎。

李憲雖然立功西北,但是朝廷士大夫仍然對宦官統兵心存疑慮,紛紛上書彈劾。七月,宋廷開始追究南征不畢全功之過,南征將帥郭逵李舜舉等均被降責。神宗看到李憲在西北的成功,而南征卻失利,更加認為李憲可用。神宗於是決心將西北的拓邊任務交給李憲。由於當時熙河路用度不足,為了讓熙河路不必全仰賴外州供應財用,大概是李憲的建議,就成立了經制熙河路邊防財用司,並由李憲領之。從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李憲不僅懂軍事,還懂得理財,是能夠獨當一面的統帥

何冠環評價道:「事實上李屢立戰功,不負神宗的重託,除打敗及降服青唐大酋木征、董氈及鬼章,擊殺冷雞朴外,又以領經制熙河路邊防財用司的職位,全面開拓經營發展王韶奪取的熙河諸州,贏得神宗完全的信任。神宗當然並不滿足於此,他在元豐時期交給李憲的下一個任務,便是繼續經營熙河,以之作為基地,謀攻取西夏。」可能是南征之役失利的教訓,導致神宗決意西邊獨任李憲,他也好直接遙控邊事。


02 元豐邊事


1078年,神宗改元元豐。此後八年,神宗乾綱獨斷,更加從容自信地繼續推行沒有王安石的新政。期間,李憲主掌熙河之政,在邊貿、鑄錢、治田、財政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績,「李憲自兼熙河的經制財用司後,裁減熙河冗費十之六,當時宋廷用兵連年,度支調度已不繼,李憲卻能在熙河開源節流」。

在李憲全力經營作為攻夏基地的熙河之時,元豐四年(1081)三月開始,宋神宗一再收到邊臣有關西夏內亂的諜報。宋神宗在確認消息屬實之後,命李憲、種鄂等分兵五路聯合蕃部興兵伐夏。關於主帥人選,神宗心中早已屬意李憲。據《資治通鑒長編》《宋史》所載,知樞密院孫固問宋神宗誰可任主帥,神宗回答說「吾以屬李憲」。孫固聽說是宦官擔任主帥堅決反對,說道:「伐國大事,而使宦者為之,士大夫孰肯為用?」神宗見孫固拂他的意甚為不悅。

孫固認為,舉五路大軍而無大帥,就算成功也兵必為亂。但神宗不肯另委大帥,同知樞密院事呂公著進言,認為興兵伐夏既然沒有大帥就不如不舉兵。神宗雖然沒有聽從他的意見,但終因孫固等人的反對,最終沒有堅持委用李憲為伐夏的主帥。事實證明,在糧草未備、兵無主帥的情況下匆忙興兵伐夏必然失敗。十一月靈州之戰中宋軍大敗,整個伐夏戰爭因此以失敗而告終。

一生不敗,拓地千里,這個太監,才是北宋第一名臣? - 天天要聞

五路伐夏,李憲率領的熙河路軍是最早出動的。神宗當初命李憲從熙河以偏師出兵,並沒有明確指示他攻取蘭州。熙河路軍雖然未趕上靈州之戰,李憲卻迅速進兵成功攻取蘭州。他鑒於蘭州重要的軍事作用,向神宗建議以蘭州為熙河路帥府,並擴築蘭州城,建立了熙河蘭會路。香港中文大學曾瑞龍教授認為,李憲先前以熙州為帥府,「其控制洮水上下游及秦州往河州大路所構成的一個十字路口,進可攻,退可守。以蘭州為帥府之後,宋軍就進一步控制黃河上游,為全面往西北拓殖打下基礎。

當然,帥府放在前線,擺出全面進攻的姿態,也要考慮戰鬥風險」。但這也正說明了李憲很有戰略眼光。收復蘭州是北宋中期拓邊西北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宋神宗拓邊西北行動中最後唯一保有的戰果。宋夏戰爭的失敗給宋神宗極大的打擊,但李憲收復蘭州無疑是宋神宗沒有完全放棄討伐西夏的重要原因之一。

元豐五年正月,神宗為了提高李憲的權力,破例授予他武臣以前從未擔任過的「制置使」一職。李憲也始終以伐夏為己任,曾向神宗提出從涇原路進築,直抵鳴沙城,以攻取西夏腹地靈武的計劃。但在李憲緊鑼密鼓籌備進兵計劃的時候,因文彥博、種鄂、李舜舉等人的反對。五月,神宗突然叫停了這一計劃。

為了安撫李憲,神宗晉陞李憲為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武信軍留後是李憲所授的最高官職,故宋人稱他為李留後。宋神宗最終決定採用種鄂的 「衡山計劃」,但是在執行這一計劃的過程中卻遭遇了「永樂城」大敗。西夏乘勝試圖收復失地。元豐六年正月、五月西夏軍先後發兵攻打蘭州。元豐七年正月,宋神宗收到李憲急奏,西夏軍渡過黃河攻打蘭州。期間神宗因無法收到前線信息而憂慮不已,直到將近十天後才收到李憲的捷報,蘭州守軍擊退來犯的號稱十萬大軍的西夏軍隊。蘭州保衛戰和永樂之戰,兩場戰役一勝一敗的結果,充分說明了李憲的軍事才能。何冠環認為,對於這場規模意義不下於永樂之戰的蘭州保衛戰,《東都事略》《黃松十朝綱要》《宋史》等史書的記載卻很簡略,輕描淡寫,充分說明了士大夫對李憲的偏見。

西夏之事,終宋神宗一生欲平定而不可得。神宗曾手詔李憲,對他的這位心腹吐露其欲消滅西夏的心事。他一方面稱許李憲所上有關西夏國中虛實、形勢強弱及國中用事首領舉動妄謬之分析,認為西夏國情大概如此。另一方面,神宗卻認識到西夏自祖宗以來,一直為西邊巨患,已歷八十年。朝廷傾全國之力,竭四方之財,以供饋餉,仍然日夜惴惴然,惟恐其寇邊。今天不趁此機會,朝廷內外并力一心,多方為謀經略,除此禍害,則祖宗大恥,無日可雪;四方生靈賦役,無日可寬;而一時主邊的將帥得罪天下後世,無時可除。

元豐八年正月,李憲根據宋神宗的手詔指示組織了一次奇襲,李憲親自指揮,派總領熙州蕃兵的將領皇城使呂吉等,率精騎萬人渡過黃河,並派其子李彀隨行,深入西夏進行突襲,行軍五百里遭遇西夏敵軍,自水渡、克掄井、羅抃龍井、羅噶爾轉戰,大敗西夏軍,斬首四千七百餘級,並臨陣斬其將色辰岱楚,又獲牛馬駝馬器甲凡八八萬餘。是年正月,宋神宗病重,不能視事,這一仗也是李憲為神宗打敗夏軍最後一役。三月,宋神宗駕崩,宋哲宗繼位,因為年幼由高太后垂簾聽政,開始了元祐更化的時期。舊黨不久回朝秉政,李憲很快便被投閑置散,進而備受朝中文臣的清算與攻擊。


03 將軍一去


元祐之初,李憲並沒有馬上受到整肅。元豐八年三月,宋廷還因李憲突襲西夏有功,將他復官為武信軍留後。五月,宋廷追究五路伐夏的失敗之責,連卻因功受賞,這也是李憲受到宋廷的最後一次獎賞。同月,首相王珪病故,蔡確繼任首相。剛回朝的司馬光被高太后任命為門下侍郎,開啟了舊黨回朝秉政的序幕。司馬光對像李憲這樣的新黨奸詐之臣自然不會放過。

李憲也心知自己是舊朝臣子,主動稱疾罷職。最令李憲心痛的是,文彥博、司馬光、韓維、蘇軾、蘇轍等士大夫主張放棄他與將士血戰收復的熙河和蘭州。宋廷之所以討論放棄蘭州等地主要出於這幾種考慮,比如資政殿大學士兼侍讀韓維認為,拓地無利,地愈廣,所廢越多;比如司馬光認為,這些城寨都孤懸邊外,難以應援,又不足守御,有久戍遠輸之累。司馬光等人一直反對神宗用兵西夏,此時更是極力主張放棄蘭州等地與西夏議和。圍繞這個問題新黨和舊黨之間,甚至新黨內部都發生了爭論,比如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就不主張放棄蘭州。幸好這些人的棄地主張沒有被宋廷採納。儘管如此,新黨已經拋棄神宗拓邊西北的政策。元佑七年(1092),李憲在宋哲宗親政前便病卒於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淮陽區),時年五十一。

一生不敗,拓地千里,這個太監,才是北宋第一名臣? - 天天要聞

北宋時期,對李憲的評價整體上是正面的,其中原因,除了李憲的功績連舊黨也無法否認外,另外就是李憲的兒子李彀哲宗、徽宗朝得寵外,還有就是他的門人童貫在徽宗朝權位顯赫一時。宋哲宗親政後,盡罷舊黨復用新黨,下令重修《神宗實錄》(紹聖本),其中評價李憲「置陣行師,有名將風烈」。徽宗時期,二度重修的《神宗實錄》觀點上仍沿用紹聖本。

李憲的評價和形象開始逆轉,是在南宋初年。宋室南渡,高宗君臣將北宋亡國的責任歸罪於新黨,並重修《神宗實錄》(紹興本),卻責備李憲「罔上害民,貽患中國」。南宋士大夫大部分都受到這一觀點的影響,諸多評史論史的著作,都因襲了紹興本《神宗實錄》的觀點,把李憲視為和童貫一樣的禍國殃民的宦官。比如明末清初三大著名思想家這一的王夫之在《宋論》中就十分貶低李憲的能力,說宋廷「所恃以挑敵者,王韶已耳,徐禧已耳,高遵裕已耳,又其下者,宦者李憲已耳。

以兵為戲,而以財為彈鵲之珠」。意思是說神宗重用李憲這樣沒有能力的宦官,是以戰爭為兒戲。連王夫之這樣的人都對歷史人物存在偏頗的認識,何冠環不無感慨地說道:「知人論世,李憲的評價,就像後人對王安石評價一樣,既隨時代時勢的改變而變易,也在乎後人有否認真細緻檢視其生平事迹,撇除對內臣的偏見,而作出公允客觀的評價。」

一生不敗,拓地千里,這個太監,才是北宋第一名臣? - 天天要聞

何冠環教授致力於宋代內臣研究,且研究成果豐碩。他認為,按照職份和能力,宋代內臣可以分為「文宦」和「武宦」兩大類。李憲就是宋代最為典型的武宦。李憲是幸運的,宋神宗銳意改革,拓邊西北,他在宋神宗堅定的支持下得以施展其軍事才能,立功西北。李憲又是不幸的,宋神宗突然病逝,拓邊西北之功未竟,李憲在元豐八年以後毫無作為,最後抑鬱而終。《拓地降敵》不僅全面考述了李憲的事迹,更如作者所言,本書透過李憲的個案研究,探討了北宋中後期君主與內臣、內臣與文臣武將的關係。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 天天要聞

男子建新房挖出一個瓷盤賣了六十萬,三年後,發現在鄰居家裡

鄰居的瓷盤"六十萬啊,這瓷盤怎麼又回到了李老頭家裡?"我望著鄰居家牆上那熟悉的花紋,心裡五味雜陳。我叫周建國,今年四十有五,在咱河北這小縣城生活了大半輩子。九十年代末的中國,多少人的命運都在那場改革浪潮中被重新書寫。我們這些"國企大軍",轉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 天天要聞

這個時代最後的「擔擔軍」

上周,我和來自上海的好兄弟盧博士相約,一起探訪了位於廣東湛江北部的廉江市河唇鎮,近距離接觸與了解每天上午挑著水果坐火車去廣西、下午乘火車返回村裡的「擔擔軍」。前一天下午四點,我們抵達河唇鎮北部的HW村,滿眼都是番石榴,一條鐵軌就在村子旁邊,不時有呼嘯而過的綠皮火車。這一帶盛產水果,依靠便利的交通條件,...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 天天要聞

明朝藩王列傳之英宗篇(二)

蔣志格 英宗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廢景泰帝仍為郕王,尋崩,葬祭如親王禮。免襄王親來朝賀。 按《明大政紀》:天順元年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戊戌,命郕王所立皇太后吳氏復為宣廟賢妃,廢皇后汪氏復為郕王妃。癸丑,郕王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 天天要聞

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前有市民宣傳電影《731》,女童自發留言「愛我中國」

極目新聞記者 王柳欽5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在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罪證陳列館現場看到,雖然天空飄起了小雨,但門口還是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隊,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銘記歷史,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遊客在雨中排起長隊在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入口處,有市民攜帶電影《731》海報進行自發宣傳。極目新聞記者了解到,龔...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 天天要聞

探秘秦皇陵百戲俑與青銅水禽

考古實證,秦始皇帝陵根據「若都邑」的理念來營建,都邑里有政治、軍事,也有宮廷生活、文化娛樂。秦朝的休閑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5月4日,總台央視綜合頻道(CCTV-1)22:30檔,《尋古中國·探秘秦始皇陵》第四集《百戲水禽》帶你通過考古研究新成果,對秦朝文化娛樂生活一探究竟。半裸陶俑究竟是什麼人?秦始皇帝陵東南部...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 天天要聞

一查嚇一跳,李嘉誠資產大揭秘:英國才是他的「金庫」

如果說全世界最會賺錢的人是誰?李嘉誠絕對排得上號。最近,他又一次把自己送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前陣子那樁港口交易鬧得人盡皆知,一邊是國家利益,一邊是家族資產,李嘉誠站哪邊,大家其實心裡都有點數。港口本來要賣給美國財團,還好有關部門及時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