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歷克塞·斯達漢諾夫,前蘇聯被載入史冊的採煤工人。1935年8月31日,斯達漢諾夫在一班工作時間內採煤一百零二噸,超過普通採煤定額十三倍。他也因此被載入史冊,成為蘇聯早期工業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斯大林說「斯達漢諾夫運動的意義就在於:這一運動打破了不高的舊的技術定額,而且往往超過了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這樣就使我國在實際上有可能更加鞏固社會主義,有可能把我國變成最富裕的國家……斯達漢諾夫工作者沒有某些工程師、技師和經濟工作人員的那種保守主義和頑固思想;他們勇敢地前進,打破舊的技術定額,創造新的更高的技術定額;他們對我國工業領導者制定的設計能力和經濟計劃提出修改,他們往往補充和修改工程師和技師的意見,他們時常教導工程師和技師,並推動工程師和技師前進,因為他們是完全掌握了本行技術並善於最大限度地利用技術的人才。」
斯達漢諾夫運動要求蘇聯各行各業向斯達漢諾夫學習,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新紀錄,「打破不高的舊的技術定額」,於是各地掀起創紀錄的狂潮。各行各界都在創紀錄。到了11月中旬,每個企業都湧現出斯達漢諾夫工作者。牙科醫生向斯達漢諾夫學習,拔牙效率提高三倍。比如從前每個工作日拔十幾顆牙,現在就要拔幾十顆了。芭蕾舞演員單足腳尖旋轉從五個增加到十五個。教授必須增加自己的科學發明的數量,否則就有怠工的嫌疑。秋明伏特加酒酒廠生產「增加無產階級烈度」的伏特加酒,把度數從四十度調到四十五度。
鍊鋼、織布、開火車、收割莊稼都要按斯達漢諾夫方式提高效率,連釘馬掌也不例外。運動的大方向始終是正確的,不過出現了小偏差罷了。但內務部按斯達漢諾夫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就有點可怕了。吉爾吉斯加盟共和國內務人民委員批示的「1938年2月共和國內務部安全局第三處和第四處社會主義競賽的結果」的文件便是個例子。批示寫道「第三處向軍事委員會提交二十宗案件,向特別委員會提交十一宗案件,第四處未能提交,然而第四處提高了三人小組批示的案件的數量,將近一百人的案件。」
斯達漢諾夫運動提高生產率偏重數量,但內務部提高數量,便是提高逮捕、判刑和處決的數量。這裡需要介紹一下三人小組。二三十年代蘇聯各層機構都設有三人小組。三人小組權力無邊,不經審訊便有權批准逮捕、判刑和處決人。
然而奇怪的是斯達漢諾夫運動首先遭到礦工們的抵制。他們甚至毆打斯達漢諾夫工作者。那些特別積極創造紀錄的人,他們穿過昏暗的衚衕時,會被自己的同行們打斷手腳。提高採礦效率,定額也隨之增加。如果先前一噸煤算一個定額,現在三噸煤算一個定額,礦工按定額領取工資,提高採煤效率反而減少收入。而且定額只能提高,不能降低,降低便是怠工。
再說礦井作業條件惡劣,拚命幹活極易受傷。斯達漢諾夫創紀錄的那天,黨委書記彼得羅夫擔心他出事故,親自為他提燈照明。各級領導也抵制斯達漢諾夫運動,因為最高當局向他們提出無法完成的生產指標。完不成指標就是破壞分子。工程師們看到礦工們違背技術規則操作也不敢說話,怕自己被說成怠工分子。
重工業人民委員奧爾忠尼啟則看到運動中出現的問題,1936年曾發表講話:「哪兒來的怠工者!蘇維埃政權已經存在十九年了,我們培養出數十萬名工程師和技師,老一代工程師也受到過我們的再教育。如果1936年他們都成為怠工者,那是我們工作的失敗。他們不是怠工者,而是優秀的人才,祖國的好兒女,我們的同志和兄弟……現在不能再說科技人員否定運動了。」可惜一年後奧爾忠尼啟則不明不白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