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我國學者辜鴻銘寫下了《中國人的精神》一書。在這本書中,他認為我國沒有被宗教統治的原因是我們的文化思想起到了統一的作用。
的確,我國是少有的政治完全脫離宗教的國家。因此,其它的由宗教統治的國家所經歷的道路也會與我們大相徑庭。
其中,尼泊爾——這個佛教的發源地,則是依靠一位女性總統完成了自己國運的翻身。
如何在21世紀推翻國王統治?
對於中國人來說,在1949年之後就完全與封建、獨裁等這些字眼說了「拜拜」。但實際上,時至今日仍有國家在被國王統治。尼泊爾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直到2008年還是一個王權至上的國家。
1945年,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世界上的眾多殖民地掀起了一波反抗帝國主義的浪潮,尼泊爾也藉此機會趕跑了英國的殖民者。
然而,尼泊爾卻未能順勢建立一個全新的政治環境。
早在1846年,尼泊爾的拉納家族就仰仗著英國侵略者的勢力成為了世襲首相,架空了國王的權力,實際上統治著尼泊爾。
二戰結束後,英國雖然是戰勝國,卻也在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印度與巴基斯坦相繼獨立,標誌著英國在亞洲各地的殖民統治逐漸走向了末路。
時間來到1950年,尼泊爾人民早就受不了拉納家族的獨裁統治。只是在過去,拉納家族有英國這個靠山,人們反抗的難度的很大。但隨著英國大勢已去,那麼人民的反抗鬥爭也就順理成章地發展了起來。
與大家想像中的人民鬥爭不同,尼泊爾的這次反拉納家族的運動是在印度政府的支持下進行的,而印度方面支持的對象則是尼泊爾的王室。
因此,這次反抗鬥爭的最終結果是尼泊爾國王特裡布萬恢復王權。雖然彼時實行的是君主立憲制,但這還是為後面王權獨大的局面創造了條件。
當我國人民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如火如荼地奮鬥的時候,我們的鄰國尼泊爾剛剛從獨裁政權過渡到了君主立憲,也許這還說得上是一次進步。
然而,當我們基本完成了新中國的基礎建設,在探索下一步的發展道路的時候,尼泊爾卻重新出現了王權獨大的局面。沒錯,它非但沒有進步,還一下倒退了許多。
1960年,也許是時任國王馬亨德拉受夠了在議會制衡下治理國家,他宣布解散了內閣和議會。到1962年,他頒布新憲法,宣布尼泊爾為印度教王國,一切權力屬於國王。
就這樣,在60年代,尼泊爾反而逆著歷史潮流重新回到了國王統治的時代,從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變成了「由君主立憲」的君主國。
自英國侵略者來到尼泊爾大地以來,尼泊爾人民就飽受剝削折磨。如果說過去他們還擁有一些獨立地位,封建主還會為了自己的地位帶給人民一些福利的話,那麼自拉納家族統治之後,他們就完全變成了為他國提供便捷的傀儡。
在拉納家族的統治被推翻後,尼泊爾人民仍沒有得到他們幻想中的生活。雖然換了一屆又一屆的政府,但頗有換湯不換藥的意味,人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大的改變。所以對他們而言,國家的領導人這個位置誰來還不都是一樣。
當尼泊爾政府開歷史的倒車的同時,這裡還成長著另一支強大的力量——共產黨。
尼泊爾共產黨於1940年在印度成立,受國內外的各種影響,自1960年開始分化演變,之後長期並存著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
越是人民受壓迫嚴重的地方,就越是適合共產黨生長的土壤。1990年,尼泊爾爆發了大規模的人民運動,其結果是時任國王比德拉被迫再次實行了君主立憲制。
這一年中,已經失勢的尼泊爾國會聯合了由共產黨和左派聯盟組成的左翼聯盟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人民運動。
運動起初以遊行為主,但隨著國王在廣播中呼籲大家通過憲法渠道進行民主改革,並一再強調國家和君主的統一,警察們也開始了對遊行者的鎮壓,期間遊行隊伍死亡12人,且有數百人被捕。
隨著國王和人民之間的矛盾加深,人民運動的規模再一次擴大,由原來的示威遊行開始向全國範圍內的罷工轉變。即便在這之後尼泊爾政府方面的鎮壓力度也在迅速變強,人民運動的熱情也絲毫不見消退。
最終,人民隊伍衝進了首都,包圍了政府建築。面對這樣強大的反抗隊伍,比德拉國王也清楚政府軍再無力鎮壓。於是,他被迫同意了尼泊爾人民的要求。
國王同意了新憲法的通過,在憲法中明確表示「將人民視為政治合法性的來源」,同時取消對政黨的禁令,開始了多黨議會制。
1990年之後,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就在多黨議會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當然,在這樣一個封建殘餘眾多的國家中,革命的進程往往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2005年,賊心不死的國王試圖奪回自己的權力,他在這一年借口內閣腐敗無能,順勢解散了內閣,並中止了議會。
他的舉動可以說是在尖刀上跳舞,畢竟當時的尼泊爾各民主黨派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國內人民也無法接受國家再次成為君主的私有物,於是,國王很快就嘗到了他的惡果。
2006年,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為主形成的七黨聯盟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聯合的努力下,廢除了「君權神授」這一理念,讓尼泊爾從此成為了一個世俗國家,「尼泊爾王國」也正式更名為「尼泊爾」。如此一來,國王至高無上的權力自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到了2008年的制憲會議選舉中,拉姆·亞達夫成為了尼泊爾的第一任國家總統,他徹底廢除了君主專制,成立了尼泊爾共和國。同時反對地方民族主義,致力於國家的統一和諧。
縱觀1990年之後的尼泊爾國家進程,我們可以看到國王在這中間基本充當了一個合格的氣氛組的角色。雖然他們時不時地出現在大眾視野中刷一下存在感,但始終無法抵抗日益增長的民主氛圍,君主制的覆滅可以說是一定的。
但不可忽視的是,在整個尼泊爾革命的過程中,各民主黨派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們帶領人民一步步確立多黨聯合的地位,抵禦著封建殘餘的侵蝕。
但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的是,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中的一位參加了2006年民主運動的女性,會成為日後尼泊爾發展的關鍵。
家庭的不幸和時代的枷鎖也困不住這樣的她
1961年6月19日,一個名叫比迪婭·德維·班達里的女嬰降臨在了一個不太平凡的家庭。
之所以說她的家庭不太平凡,是因為她的外祖父、父親和叔叔都是從政人員,她的哥哥甚至是尼泊爾大會黨的領導人。不用說也知道,這樣的家庭政治氛圍一定是非常濃厚的。
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比迪婭早早的就開始對政治感興趣。按理來說人生有這樣的開局就已經勝過絕大多數人了,但命運這個東西除了包含「命」之外,還有「運」。如果說比迪婭的「命」還算不錯的話,那她的「運」可能就有些差強人意了。
在比迪婭9歲那年,她的父親突然去世了。雖然她年不大,但也是家中的長姐,在她之下還有3個弟弟和1個妹妹,家中的母親在尼泊爾這樣一個對女性很不友好的國家中,撫養這些孩子自然是十分困難的,那麼,家庭的重擔就不得不分到了比迪婭頭上一些。
這些負擔對9歲的比迪婭來說可以說是相當沉重的,天胡的開局,在這樣的打擊下也變得支離破碎,比迪婭開始了比大部分普通人還要艱難的生活。
不得不承認的是,一些時候強大的內心也是天賦的一種。在困苦的磨礪下,比迪婭一方面不逃避不畏懼,默默地做著眼前的事;另一方面,比迪婭也沒有只是把希望完全寄託於弟弟妹妹身上,相反,她保持讀書學習,期望自己有一天可以進入政壇,延續自己對政治的興趣。
從1962年尼泊爾君主專制以來,全國各地的反對運動就未曾斷絕,熱心政治的比迪婭自然也不會錯過機會。在一次學生運動中,比迪婭加入了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這可以看作是她深度參與國家政治的開端。
我國自1949年之後,婦女的地位就一直在穩步提升,尤其是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代表著男尊女卑在中國已經變成了一種令人不恥的思想。然而,同時期的尼泊爾女性卻仍處於社會的下層地位。
比迪婭廣學多識,早就在家中頂起了半邊天,當然不會受制於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她一直致力於改變國內女性的困境,為女性爭取到和男性平等的社會、政治權力。
1980年,在黨內,比迪婭遇到了一個名叫馬丹·班達里的男人。當時馬丹是聯合馬列的總書記,為人談吐風雅,對尼泊爾的國家狀況有很深的見解,倡導人民多黨民主。而且作為一名共產黨人,馬丹同樣提倡提高女性的社會地位。
三觀上的契合以及學識上的交流,讓兩個靈魂得以彼此吸引,相互交融。就這樣,比迪婭和馬丹迅速墜入了愛河。
對比迪婭而言,馬丹是一位久違的可以依靠的男性;對馬丹而言,比迪婭也是一位可以共擔大任的妻子。二人就這樣幸福地度過了一段時間,比迪婭也在此期間退居幕後,在家中全力支持和自己有著相同志向的丈夫。
然而好景不長,命運的魔爪似乎並未打算就此放過比迪婭。1993年,馬丹死於一場離奇的車禍。之所以說離奇,是因為車禍的原因至今不明。
無論具體的過程如何,可以確定的結果是比迪婭不得不再次自己面對一切。但不同的是,這一次的她,顯然更加強大,也更加堅定。
丈夫死後,比迪婭的目標變成了完成丈夫的遺願,當然這同時也是自己的志向。
之後的時間裡,比迪婭作為地方議員,頻繁地進行各種演講,宣傳自己的理念,力圖將男女平等的觀念傳播到每一個尼泊爾人的心中。
她的演講聲色並茂,極具感染力,富有內涵的內容也讓聽眾耳目一新。因此,她很快獲得了大批的女性支持者。
隨著2006年人民運動的到來,比迪婭在聯合馬列中為民主運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此後的政治生活中,大膽的比迪婭逐漸清晰了自己的下一個目標。既然為了傳播自己的思想她不懼承擔重任,那麼,成為國家總統也不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情。
2015年10月28日,比迪婭參加了這一屆的總統大選。在聯合馬列的努力下,毛派主席普拉昌達和尼泊爾工農黨成員納拉揚·馬哈詹均放棄了總統的競選。
最終比迪婭也不負眾望,以327票獲選國家總統,成為了尼泊爾歷史上首任女性國家元首,同時也是世界首位共產黨女總統。並且在2018年的大選中,比迪婭以壓倒性的優勢戰勝了拉伊,再次當選總統。
比迪婭任職期間有著優異的表現,這也是她連任的資本。她首先是在憲法中明確女性地位,確保議員中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女性。其次,她致力於民生的改善,無論是基建方面還是生產生活方面,都是她在意的重點。
如今的尼泊爾雖然仍是一個農業國,但國家經濟生產總值正穩步提升,從2018年比迪婭連任開始的293億美元,在2022時已經增長到410億美元,相比2021年生產總值增長率為5.8%。可見,即便是無法完全改變現狀,尼泊爾也在發展的路上穩步前進。
到2021年,尼泊爾總受教育率為65.94%,全國有公立醫院100餘所,1100多個醫療站,2600多個村級醫療站,200多個初級保健中心,110餘家私立醫院。這樣的成就都離不開比迪婭的努力。
此外,比迪婭的外交才能也很突出。對中方面,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國內的反華分裂勢力。
從2016年後,實行對華人員免簽的政策,積極歡迎中國遊客。她還帶領尼泊爾參與到我國的一帶一路政策中,在對華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印度一直是尼泊爾外交關係中的重要一環,2015年9月時,印度收緊邊境管控,造成尼國內物資嚴重短缺,尼印關係緊張。
這一情況在2016年得到改善。此後在比迪婭的維護下,印尼關係長期處於總體較為穩定的狀態,安穩的國外環境給了尼泊爾良好的發展空間。
總的來說,比迪婭在任期間極大地提高了女性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雖然她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改變尼泊爾是個農業國的事實,卻也盡自己所能的改變了現狀。
如果說拉姆·亞達夫作為尼泊爾的首任總統是立國總統,那麼說比迪婭改變了整個尼泊爾的國運也毫不過分。
縱觀尼泊爾和比迪婭的過去和現在,我們能看到一個小國和一位女性在泥沼中積極向上的奮鬥歷程。比迪婭跨過了家庭的不幸,打碎了命運的枷鎖,作為一名總統,她是一位合格的國家領導人;作為一名女性,她是無數身處黑暗中的女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