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外交部網站消息,中德就舉行高級別財金對話達成一致,中國高層將於近日出訪德國,與德方在金融、經貿領域展開磋商。
但就在中國專機抵達柏林之前,德國政府卻突然做了一件連美國想做都還沒完全做的事。德國復興貸款銀行從2026年起,將不再向中國提供利率低於市場水平的「促進貸款」。
德國經合部長舒爾茨對此解釋稱,因為中國現在有能力通過國際資本市場自行融資,德國將「不再視中國為發展中國家」,相反,現在是德國和世界需要中國的支持以克服經濟危機。

德國復興貸款銀行
按照德方的說法,「促進貸款」是專門用來幫助扶貧的,但現在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顯然早已脫離了貧困國家的行列,因此不需要繼續接受幫助。客觀而言,中國也確實不需要德國那點貸款,但這是一碼事,將中國「開除」發展中國家行列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今年以來,美國國會多次炒作相關議題,妄圖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就是想把發達國家的帽子強加給中國。而這絕非出於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發展的肯定,而是通過剝奪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合法權利、將不屬於中國的責任強加給中國,以此遏制中國的發展。
然而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充分的客觀事實和國際法依據,不是由美國說了算的,中方既不會逃避國際責任,也不會犧牲自身利益,額外承擔發達國家強加給中國的負擔。

德國總理朔爾茨
美國國會雖然通過了相關涉華法案,但出於維繫中美關係穩定的外交需要,美方並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而這次德國卻不一樣,不僅打算追隨美國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的地位,還給出了明確的時間點。
但令人困惑的是,就在德國一方面損害中方利益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又是歐盟中堅定反對與中國「脫鉤」的一員。由此可見,德方此舉凸顯了中德關係的複雜性,也反映出西方國家在政治和經濟領域與中國打交道時的深刻矛盾。
必須指出的是,這次提議剝奪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的經合發展部並不屬於德國綠黨和自民黨,而是由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管轄,也就是說,中德前腳剛就財金對話達成共識,後腳就對中國發難並不是紅綠燈政府的內部分歧所致,而是朔爾茨政府本來就打算這麼做了。

中德關係
實際上,早在今年7月,德國政府就發布了史上首部「中國戰略」,其核心就在於要對中國「去風險」和「減少依賴」,並將中國視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對華認知充滿意識形態色彩,顯然不符合兩國共同利益。
儘管德國總理朔爾茨曾多次強調不尋求與中國「脫鉤」,但在經濟以外的問題上,德國對華政策與美國其實沒有什麼不同,比如在台灣問題上,德國明確表示反對「以武力改變台海現狀」,只不過使用的語言相比美國更加溫和罷了。
從短期來看,德國這次突然出手,美國添油加醋,跟風炒作也是可以預見的,說不定接下來就會有個別國家跳出來採取類似的行動,這是尤其需要中方提高警惕的。

美國總統拜登、德國總理朔爾茨
現在美國一心要打壓中國,歐盟雖然具備一定的戰略自主性,但在對華「去風險」上,歐美的目標是一致的,儘管歐美之間存在諸多利益分歧,但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上始終是一家,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知。
這次中德高級別財金對話會是個難得的能夠增信釋疑的機會,但從整體上看,德國對華政策依然受到美國和紅綠燈政府施壓的影響,很難以完全理性客觀的角度處理中德關係。
在這一背景下,想完全說服德國恐怕並不容易,與其和西方國家進行外交試探和拉扯,還不如與全球南方國家展開務實合作來的實在,相信隨著中國的「朋友圈」越擴越大,我們在應對美國的施壓時,將更加遊刃有餘。

中歐班列
總而言之, 當今世界的主體的和平與發展,歐洲個別國家倘若執意配合美國開時代的倒車,註定只會落得個自食其果的下場,這既有損中歐關係,又會讓美國坐收漁利。希望個別國家能夠保持清醒,以務實的態度同中國發展關係,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