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8年,李廣利背叛漢朝,投降匈奴,最終導致李氏家族遭到嚴重打擊,而他本人也陷入歷史上最高級別的漢奸身份。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位前途無量的大將軍淪為叛徒呢?
北伐匈奴是貫穿了漢武帝一生的偉業。自從公元前119年的漠北決戰勝利之後,匈奴人被趕出肥沃的內蒙古草原,逃往戈壁沙漠。國內有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次巨大的勝利,應該休息片刻,讓國家休養生息。
然而,漢武帝明白,事情並不如此簡單。如果他們休息,難道匈奴就會休息嗎?如果讓匈奴重新壯大,之前的幾十年的努力將白費。
與此同時,大漢帝國內部也出現了問題,霍去病在漠北決戰後不久去世,衛青也年事已高。北伐匈奴需要新一代的將領來接替,而唯一可依賴的是外戚勢力。
由於北伐匈奴需要動員全國軍隊,因此必須交由可信賴的人來領導。如果讓不忠誠的將領掌握了軍隊,隨時可能發生叛變,這是漢武帝不願看到的。
漢武帝有很多妃嬪,理論上有多個外戚勢力可供利用。然而,他並不認為所有的外戚都有足夠的實力和能力來擔任大將軍的職務。擔任這一職務需要更多的實際經驗和才能,而不僅僅是家族背景。
李廣利在這些外戚中算是比較出色的,因此漢武帝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公元前99年,李廣利第一次北伐匈奴。然而,他的行為卻引起了轟動,因為他顯得畏首畏尾,見死不救。導致原本用來吸引匈奴主力的李廣的孫子李陵率領的5000丹陽兵孤立無援,最終不得不投降匈奴。這種行為如果發生在其他將領身上,早就會受到嚴懲。
然而,漢武帝卻選擇了替李陵背黑鍋。甚至連為李陵求情的司馬遷也被閹割,顯示出他對這位小舅子的特殊關照。
李廣利後來表現不佳,漢武帝認識到,他或許不適合應對如此高難度的任務。於是,他改變了計劃,派遣李廣利去征服西域的小國家,這是因為自從張騫打通絲綢之路後,漢朝開始對西域進行經濟開發。
當時,西域地區由兩個強大的國家控制,一個是位於伊犁河谷的烏孫國,另一個是位於烏茲別克費爾干納盆地的大宛國。
大宛國擁有汗血寶馬,這種寶馬速度驚人,適合遠征戰爭。如果漢朝的軍隊配備了這些寶馬,匈奴幾乎沒有機會生存下來。
然而,大宛國拒絕提供這些寶馬,因為他們相對遙遠,漢朝難以維持長時間的補給線。但如果漢軍裝備了汗血寶馬,他們可以隨時對大宛國發動遠征。
為了獲得汗血寶馬,漢武帝派遣李廣利率領7萬軍隊征服大宛國。然而,這次遠征損失慘重,只有兩萬人返回,激怒了漢武帝。
漢武帝對這次失敗非常憤怒,認為大漢朝從未經歷如此慘痛的失敗。因此,他下令不允許李廣利的軍隊進入玉門關,並徵發了18萬囚徒,再次組建軍隊前往征服大宛國。此外,他也給予了李廣利更低的爵位,以顯示他對李廣利的不滿。
這個爵位明顯是有侮辱性的。漢朝再次付出沉重代價後,大宛國最終屈服,但提供的汗血寶馬卻無法適應漢地的環境。
這次事件讓李廣利深刻認識到,他可能並不是像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出色將領。他明白如果想要繼續晉陞,就必須尋找其他機會。
公元前91年,
漢朝爆發了巫蠱之禍。漢武帝通過運作成功廢黜了太子劉據,但最積極的執行者之一卻是李廣利的政治盟友丞相劉屈氂。他們甚至私下達成協議,計劃在漢武帝百年之後,支持李廣利的妻子的兒子昌邑王登上皇位。這個計劃觸怒了漢武帝,因為他雖然看重外戚,但也非常警惕外戚的權力。
漢武帝曾經受到外戚勢力的壓制,他不希望歷史再次重演。因此,在衛青的時代,他一直保持謹慎,確保外戚勢力不會太過強大。然而,李廣利顯然沒有衛青的謹慎,反而採取了冒險行動,這導致了不可預料的後果。
漢武帝採取了有預謀的行動,試圖扳倒李廣利。然而,他不料自己的監軍是另一條線人物,導致了情勢的不可控。李廣利最終在絕境中投降了匈奴,背叛了漢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