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電視劇《狂飆》備受追捧之後,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也在觀眾期待之下開播了,這是一部劇情可以比肩《唐朝詭事錄》古裝懸疑電視劇,至於角色的演繹我們且觀劇之後再說,今天我們來聊聊,電視劇《顯微鏡下的大明》的故事中有哪些歷史原型吧!
1,絲絹案歷史原型——徽州絲絹案。
劇中交了多年智商稅的仁華縣即歙縣,其餘七縣五江、成萬、山平、同陽、大業、三水、攬溪對應劇中五縣。
公元1535年,歙縣人程鵬、王相 ,發現人丁絲絹稅的漏洞,多次上報未果,事情不了了之。1569年,歙縣人帥嘉謨也開始研究此事,終於引起高層關注,1575年,南京戶部重啟了調查絲絹案,而故事的結局是各方妥協,折中處理絲絹問題。
2,龍脈保衛戰歷史原型——婺源龍脈保衛戰。
故事原型發生在明萬曆年間。徽州府婺源縣因為連續幾屆科考「脫科」,也就是無人上榜!當地士紳非常惶恐,認為是婺源讀書的龍脈被那些挖山燒灰的人毀了,於是聯合官府打壓石灰開採業,石灰開採業與之不斷鬥爭,從萬曆年間一直斗到清末科舉壽終正寢方休。
3,祖廟奪產案歷史原型——法椿奪楊干院事件。
楊干院原本是羅氏用來維持祖墳修繕開支的一個寺院,起初二者之間相安無事,直到一個叫法椿的和尚出現,他企圖將寺院與羅氏祖墳分開,自己佔據寺院,廣施手段,幾經周折,與羅氏後裔鬥法數次,但是最後寺院與羅氏祖墳依舊共存,一切如故。
4,黃冊庫傳奇歷史原型——後湖黃冊庫歷史演變。
後湖黃冊庫是明代中央檔案庫,初由戶部侍郎代管,專門收貯全國賦役檔案。上交中央戶部一套,黃色封面,謂之黃冊。起初黃冊確實運用良好,可是明朝的戶籍制度,除了地域限制、等級差異外,還有其世襲性。在「黃冊」中,子隨父籍。這也就意味著,一旦被定性為某種戶籍,必須世代相傳,不能輕易更改。但是全國人口不斷增多,黃冊更新不及時,以至於黃冊的實用性逐漸下滑。後明朝的滅亡,清入關,黃冊制度停止。
5,小吏舞弊案歷史原型—彭縣小吏舞弊案
這個案子的規模很小,案情簡單,罪行尋常,講起來實在是乏善可陳。可正因為它太過平常,在大明一千多個州縣裡頗具普遍意義。胥吏違法類型如下:
1、承辦錢糧違法:將稅糧飛走灑派;收糧違限;欺隱田糧;冒支官糧;借經辦鹽引之際攬財。
2、承辦公文違法:官文書辦理違誤;增減官文書;漏使印信;照刷文卷;沉匿破壞公文;
3、承辦訟案違法:吏典代寫招草;屍傷檢驗委託吏卒;吏典憑票下鄉;
4、其他行為違法:侵欺官員;犯公私罪及量刑;胥吏役滿營充;胥吏役滿索取頂頭錢;胥吏託故改撥;違公堂儀規;胥吏給由違限;胥吏額外濫充。
6,四人冤殺按歷史原型——正統年間的四條冤魂。
「 錦衣衛校尉誣告他人「夥同姦夫謀殺親夫」,此案事涉人命,順天府第一時間將岳氏、邱永、郝氏、沈榮四人收押。四個人在牢獄裡自然大叫冤屈,可官府偏信了校尉的證詞,動了刑,將四人屈打成招。 依律這幾人都要判死刑,之後案件不斷打回重審,形成了多方的角力。最可憐的,是那四個無辜百姓。因為朝廷鬥爭,在極度痛苦和恐懼中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