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全國養了一批高度職業化的軍人,武夫們平日不事生產,專事作戰和軍事訓練,賞賜多、待遇高,生活水平遠超種田平民。朝廷是不樂意花費巨額資財養這麼多職業軍人,給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的,但自安史亂後、藩鎮林立,世風以從軍為榮,以搏富貴為志,不但朝廷裁不了軍,便是藩鎮節度使想裁軍,那也是動了底下武夫們的利益,造反是日常,不但會造朝廷的反,同樣會造藩鎮的反,晚唐藩鎮節度使滿門被下面造反的武夫們誅殺的不在少數,反正想當節度使的軍頭多的是,再選一個能給大家好處的軍頭當節度使就是,大家選好了,只需向朝廷報備一下。
晚唐時,還有少數朝廷派駐的文人在藩鎮當節度使,但到了五代,就只剩軍頭節度使了,這些人要麼是世代從軍的武家子弟,要麼是從尋常士兵中靠殺人殺出來的,能得到武夫們的擁戴。在藩鎮里講文採風流是行不通的,反會被蔑視為「毛錐子」,你得能打能殺,知曉軍中情弊,這種人自然欠缺些彬彬文質。
但節度使按制既管軍,又管民,是實打實的軍政民政一把抓。軍政自然沒問題,是武夫本業,武夫們又如何處理民政呢,一般分兩種情況,其一是悉數委託給信得過的毛錐子或地方豪強,只要錢糧交得足,能維穩軍隊,其他政務不問。
另一種就是親自部分或深度參與地方治理。但並不是所有武夫出身的節度使都有文化,他們治理地方就非常簡單粗暴。春天到了,吼一嗓子,讓大家趕緊忙活農事,別耽誤了。夏天到了,武夫們就下鄉至各州縣,走馬察看田裡禾苗長勢,見到不好的,直接把人揪出來,拿鞭子就抽。見到長勢好的,賜以絹帛酒肉。忠武軍節度使張全義就是這麼乾的,史書稱讚這種做法是「為政寬簡」。
民政還包括審案,武夫們的審案風格就是有正義感,但簡單粗暴,後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就有一審案事迹被記載於紙上。
安重榮就是世代從軍的武家子弟出身,他不是漢人,是粟特人,白種人中的伊朗人種,唐時稱為「昭武九姓」,原在中亞,歸附大唐後,大多從軍。大唐胡風熾烈,粟特人也不受歧視,在大唐軍中出頭的粟特人比比皆是,中、晚唐史書里姓安、康、曹、石、米、史的北方人大都是粟特人,這些人嚴重參與了中晚唐的歷史,安祿山、史思明這倆大佬都知道,河東李克用手下也是一堆安、康、石、米諸姓粟特小弟,連淮南楊行密手下大將安仁義也是粟特人。
安重榮任成德節度使時,有父母來告兒子不孝,他直接拔出劍來,遞給父親讓父親自己去把兒子殺了。老父親哭著不忍殺子,母親在旁責罵父親,搶過劍追趕著要殺兒子。安重榮讓他們停下,詢問後知道兒子並末不孝,而母親則是後媽。於是叱罵母親讓其滾出大堂,在母親轉身後,拈弓搭箭,射死了母親。
原文是:「安重榮雖武人而習吏事。初為成德節度,有夫婦訟其子不孝者。重榮拔劍,授其父使自殺之。其父泣不忍,其母從旁詬夫面,奪劍而逐其子。問之,乃繼母也。重榮為叱其母出,而從後射殺之。」
武夫的風格就是這麼簡單粗暴,沒那麼多彎彎繞繞,還整什麼一審、二審、終審。正義感不多,但還是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