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伊麗莎白女王的逝世,這位高齡王子也順利繼承了王位,同樣也將公爵的位子也一樣繼承了下來。
英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還保留著爵位制度的國家,這種爵位制度卻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也有著相似的存在,甚至在名字上似乎也是一致的。
儘管在名字上甚至同樣是分為五個等級,但是它們的所代表的內涵與意義卻並不大相同,同樣也體現著不同的文化特點。
古代中原的爵位出現
在秦漢時期,爵位是判定一個人或者一個家族特殊的社會地位與等級的體現,不僅僅象徵著其政治地位,同樣也擁有著經濟的利益。
這樣的爵位繼承製度深受古代人們的認可與重視,而作為中原爵位制度最為重要的一點,便是爵位的延續,即政治經濟地位的傳遞。
但是這種繼承並不是全盤的繼承,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削減去百分之二十,在古代爵位的繼承更多的是一種身份地位的繼承。
而這種身份地位,往往能夠取得遠超出中央所給予的經濟利益,同樣這樣的削減土地並默許其他地下利益的存在,成為了皇帝與諸爵之中的「潛規則」。
這種爵位的繼承方式令得中央集權得以鞏固,通過封爵授勛的方式來成為開國功臣最為直接的收益方式,封妻蔭子的想法便是從此開始。
這種爵位制度是通過政府的法令頒布的,並通過強權政治所保證的,而這種的爵位等級的分布是藉由政府而發出,故此中央政府對此擁有者最高的解釋權和執行權。
為此在諸侯以及爵位的鬥爭之中,出現的相關問題都是通過的中央來進行協調與處理,這種措施同樣是從側面上保證了社會的相對穩定,對政權的鞏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而這種爵位的繼承在正常的情況之下,同樣是嫡長子繼承製,再按照長幼進行分封,並在之後擴大了更大的範圍。
將下下代的繼承者甚至是收養者,都可以同樣列為爵位的繼承者的選項,可以看到爵位制度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古代中原封建王朝,對於社會道德理念的逐步開放與進步。
但是這樣的分封,在前期固然是在第一代甚至是第二代的繼承上,對於中央的權威依舊是具有非常大的向心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伴隨著中央王權政治的衰落以及封爵之下,地方諸侯實力逐漸地壯大發展,這樣在紙面上的束縛很容易便是破裂。
故此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爵位的賞賜分封,主要是為了鞏固中央,而一些等級的爵位盡皆是由中央所決定的。
同樣這樣的封爵,在後期呈現出的特點,主要是以地位的象徵與俸祿的判定標準,相對失去了的土地部分權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中國是成立的。
國外的爵位制度
而英國的爵位制度,卻是同中原之地有所不同,爵位的高低雖然跟土地的多少同樣,是有著線性的關係。
但是他們評定標準卻是跟中原的封爵制度反過來,是根據土地的佔有量來定奪爵位的高地,這種制度的出現是跟歐洲特殊的分封制度,有著巨大的關係。
歐洲貧瘠的土地現狀,而海洋環境窮凶極惡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的佔據,往往是代表著一個人的身份與地位。
儘管同樣是作為最高的首領,向著功臣或者歸附者予以封賞,而這樣榮譽的賦予同樣代表著向著國王表示臣服,遵從國王的指令。
這樣的封賞,在自己的土地之上卻是擁有者最高的權利,甚至可以進行隨意的封賞,而不受到國王的制約。
哪怕是有著如同周朝分封制一樣需要拱衛中央的要求,但是給予了非常之大的自主許可權,甚至僅需提供相當數量的武裝力量作為支持。
不同的是在中原之地,公爵可以授予士大夫,但是在西方,公爵最為最大的等級卻擁有者更大的意義。
在西方公爵擁有著巨大的權力,這樣的權利往往代表著同等的責任,通常是代表著承擔著開疆擴土的職責。
故此公爵的地位與授予在西方非常之嚴格,基本上只有女王及其王子外其他的皇親貴族很難獲得如此稱號。
而侯爵最為第二大等級,則相當於一方之諸侯,並隨著王權的發展,在許多年之後,其地位漸漸攀升,成為了幾近於公爵的地位。
其中子爵則是相當於中原的郡主,子爵往往是作為伯爵的左膀右臂的存在,在確立之處,是為了幫助伯爵處理日常的事務。
但隨著經濟生產的發展,子爵慢慢掌握了土地資源,成為了獨立於一方的政治體,開始脫離伯爵而存在。
對於男爵則有細化的分別,有著大小之分,同樣是看其同王室的密切程度,也看其掌握的土地的多少,而分其男爵的地位。
而最小的莫過於男爵,男爵同樣還有著另外一個非常熟悉的稱呼,那便是騎士,但是騎士的地位並非是依靠著土地而建立的。
一個騎士稱號的獲得往往需要在年輕之時,完成基本且艱苦的訓練,並經過專業的騎士考核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騎士。
結語
歐洲的爵士制度與中原的爵位,依舊是存在著差別,不僅僅表現著政治經濟地位,同樣也展現出家族血脈,成為一種家族的象徵。
巴爾扎克哪怕是在罵盡了封建制度、說盡了資本主義的黑暗,依舊嚮往著成為了一個爵士,並對擁有如此的榮譽的稱號,而無不期待與羨慕著。
這足以見證西方爵士制度的影響力與重要性,誠然這樣的爵士制度是封建遺留下來的產物,但這樣的貴族制度為著英國社會減少動亂,得以平穩過渡的依然是起著重要的作用的。
中原的爵士制度是為了維護中央的集權,而西方的爵士制度更是為了其個人的所擁有的能力與資源,它們都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