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一死,烏雅氏終於熬成了唯一的太后。可當大兒子雍正,要給她行冊封禮時,烏雅氏卻不吃不喝,要絕食殉葬。好不容易勸住了,親弟弟十四阿哥又惹了大禍。
十四阿哥被奪取兵權,回宮奔喪,見到雍正不下跪、不行禮,還差點動手打人。雍正二話不說,直接限制他的自由,斷了他的俸米。
烏雅氏得知後,拖著病重的身子,要雍正把十四爺放出來:「我要見老十四。」
雍正看著眼前不由分說、偏袒十四弟的母親,狠心地說了一句:「絕對不可能!」
誰知,這烏雅氏過於倔強,一頭撞在了旁邊的柱子上,就此去世。
短短几個月期間,雍正接連失去了親生父母。
這便是民間盛傳的「雍正逼死生母」的故事。
而這個故事,也經常被用來佐證雍正的篡位。一個連親生母親的都能逼死的人,大概率康熙的突然離世也是雍正的手筆。
他趁著康熙病危,帶著隆科多幾筆改寫遺詔,將傳位皇子從「十四阿哥」改為了「於四阿哥」,完成了偷龍轉鳳。
那麼,歷史的真相,真的和傳說一樣嗎?雍正真的篡位,拿走了原本屬於十四的皇位嗎?
我仔細翻看了當時的史書,發現這種說法太過滑稽。
時間倒回到康熙晚年。
當時的康熙,已經兩次廢儲。在立儲這件事情上,他感覺到異常頭痛。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規矩,商量儲君之位,都是找上一群大臣推舉,然後皇帝充分聽取意見後下決定。
可是到了康熙這裡,優秀的兒子們太多了,個個都盯著皇位,偏偏康熙也有自己的看法。
第二次立太子時,康熙只是想要把立儲這件事情提出來,然後等著諸位大臣們一人一嘴,每個阿哥都說上幾句。然後,他再順勢復立廢太子。
《清史稿·列傳七·諸王六》:太子允礽既廢,允禩謀代立。諸皇子允禟、允䄉,諸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附允禩。
沒成想,大臣們早就已經被八阿哥調教好了,一聲令下清一色舉薦了八阿哥。
這下康熙心裡暴怒:我的朝堂,怎麼能被八阿哥掌控。
從那個時候開始,八阿哥在康熙心中,就已經從儲君之位上出局了。
後來,廢太子被複立為太子,又再度被廢。
康熙心中就更加篤定,關於儲位的事情,絕對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大張旗鼓地商量,而要進行秘密立儲。
即:選擇誰繼位,由康熙自己全權決定,不到最後一刻,絕對不攤牌。
也正是這種秘密立儲的制度,讓大家對皇位的繼承有了無盡的猜想。所有人,要想揣測儲位人選,就只能夠從康熙的行為來進行判斷。
那麼,那會的康熙做了些什麼呢?
對大部分的阿哥,康熙都是不溫不火,唯獨八爺、四爺、十四爺比較特別。
對八爺,他死守嚴防、嚴厲打擊,一次斃鷹事件徹底絕了他的帝王夢想。
1714年,康熙去熱河巡視,八爺因為要為生母良妃祭奠,沒有同行。既然人去不了,總是需要送點東西表示一下。於是,八爺就派太監送去了一隻老鷹。
鷹有著志向遠大、雄心勃勃的意思,送給康熙算得上一個好禮物。但偏偏,這個老鷹在到達康熙那裡的時候,已經奄奄一息。
康熙頓時大怒,認為這是兒子對自己的詛咒,要和八爺斷絕父子之情:「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
後來,康熙還派人停掉了八爺的俸祿。
可以說,康熙對八爺的態度很明顯:你別想沾染皇帝之位。
對四爺,康熙充分體現了一個父親的慈愛。
兩廢太子後,四爺就開始韜光養晦,以天下閑人自居,時不時研究一會農作物,又或者自己鼓搗一寫花花草草。
和兄弟之間非常和氣,聯絡來往的朝臣也就只有隆科多和年羹堯,頻率還非常低。
康熙對這樣的四爺非常喜歡,好幾次親自去雍親王府中小坐,體會尋常的天倫之樂。
而對十四爺,康熙則是格外看重,派他出去征戰,指揮西北戰場,冊封他為大將軍王,和商議國政……
最重要的是,在十四爺出征的規格上,康熙特意給他配備了天子出征的規則,還用了正黃旗的標誌。
「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清聖祖實錄》)
要知道,以前的廢太子,也曾經想要領兵西征,想要儲君的撫軍之權,但康熙非但沒給,還嚴厲呵斥了一番。而對十四阿哥,康熙顯得格外慷慨。
這樣來看,康熙的態度似乎很明顯:儲君就是十四爺。
這是絕大部分人,從康熙的行為中,讀出來的結果。
當時,八爺派的九阿哥非常高興:八哥雖然倒了,十四弟還在,只要十四弟能夠登基,未來他也一定會聽我說幾句話的。
為此,九阿哥還不遠萬里,派人給他的十四弟送去萬兩黃金,幫他在京城和西北之間傳遞消息。
「十四爺若得立皇太子,必然聽我幾分說話。」(《文獻叢編》第一輯《允禩允案》)
可是,等到康熙去世,遺詔公開,繼承人居然是四爺。
大家都傻眼了,宣揚雍正矯詔篡位。
其中「傳位十四」,改為「傳位於四」不過是其中一個版本。
這樣的篡位猜測,看起來非常絲滑,邏輯滿分。
但實際上,處處是問題。
其一,康熙不可能自己選定的繼承人,派去千里之外打仗。
九龍奪嫡,何其兇險。尤其康熙還是個漢文化迷,對中華幾千年的繼位歷史故事,自然是了如指掌。他不可能不知道,皇位更迭,就是最兇險的時候。
「不在場」,就等於失去先機。
那會的康熙,已經年近70,還經常會伴有心悸、發汗的癥狀,就算看起來硬朗,身體也相當危險,屬於「今朝脫了鞋和襪,未省明朝穿不穿」的階段了。
如果他真的看好了十四阿哥,就不會接連好幾年,一直把十四阿哥派到西北去征戰。
但康熙卻一直都在外派十四阿哥。
而且在康熙最後一場病剛開始時,他還調整了軍事部署,但調的是京城布防,動的是十二阿哥。這說明,那會的康熙頭腦清醒,可他依然沒有選擇把十四召回來。
你說,這怎麼可能是對接班人的態度?
唯一的理由就是,康熙了解十四阿哥的性格,想要讓他遠離京城這個是非之地,安安心心在西北保平安。
其二,雍正繼位後,八爺派沒有起來反抗。
四爺和八爺的梁子,早在九龍奪嫡時期就已經結下了。就算到後來,八爺被康熙徹底丟出繼承人之列,他的勢力也依然還在。
這樣的八爺,始終是四爺的「肉中刺」。
因此,四爺登基,就等於是八爺派的好日子到頭了。但凡雍正有一星半點篡位的可能,死對頭八爺肯定不可能坐視不理。
只要八爺派發難,他手底下的群臣,再加上宮裡的雍正生母烏雅氏,都會成為反對雍正登基的幫手。到時候,哪怕八爺不能穩操勝券,也絕對能夠讓剛剛登基的雍正,遭到天下人的鞭撻。
可事實呢?
八爺派基本沒有動靜,更沒有和雍正產生正面衝突。相反地,在雍正登基初期,八爺還被冊封為了和碩廉親王,一度是雍正治國理政的好幫手。
從地位上來看,那會的八爺和雍正最信任的十三爺相當。
就連雍正自己都說,八爺是個能幹事、有真材實料的人:
「允禩為人聰敏強幹,才具優裕,朕深知其能辦大事……論其才具、操守,諸大臣無出其右者。」(《清世宗實錄》
雍正甚至認為,八爺的實力和自己相當。
一個這樣的人,如果在皇位更迭的緊要關頭髮現了貓膩,是絕對不可能袖手旁觀的。
所以,唯一合理的解釋只有一個,當時的雍正是名正言順繼位,諸位皇子都是見證人,八爺沒有辦法反駁。
其三,改詔書,根本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康熙直到最後一刻,才把遺詔拿出來。
大臣們最後才知道消息,雍正也是最後才知道消息。
想要篡改遺詔,可不容易。簡單幾筆不可能就把遺詔給篡改了。
所謂的「傳位十四」,改為「傳位於四」,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l 首先,清朝在傳位詔書上,對皇子的稱呼一般為「皇十四子」、「皇四子」等,根本不是「四皇子」「十四皇子」。
l 其次,「於」是簡體漢字,在那會寫作「於」,要想把它改了,談何容易。
l 最後,所有的傳位詔書,都是漢字一個版本、滿語一個版本,就算漢字簡單勉強能篡改,那麼畫符一樣的滿文呢?也能輕輕鬆鬆改掉嗎?
而且,人家雍正的繼位詔書是這樣的:
「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清世宗實錄》)
所以,篡改詔書傳位,也是基本沒有可能的。
這裡可沒有任何塗改的空間。
其實,雍正的皇位,基本上是康熙的真實想法。
康熙在位60來年,早些年擒鰲拜、平定三藩、挫敗沙俄,的確功勛卓著,把大清推向了繁榮。
但是隨著年歲見長,他的統治也開始腐朽起來,過於寬仁,壓不住貪腐;派爭林立,官員們抱團成派。再加上九龍奪嫡,他便再也壓不住敗壞的吏治了。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一個鐵面無私、敢於得罪人的繼位者。
而這個人,只能是沉默寡言的雍正。
八爺也好、十四爺也好,他們都有太多的派系牽絆,該斷時捨不得斷。這樣的人繼位,只會加重康熙晚年的弊政。
這一點,康熙早早地就看清楚了,所以他打擊八爺,外派十四爺,為四爺的登基鋪好路。
只是,讓康熙沒有想到的是,最終,十四爺還是沒能脫離奪嫡這趟渾水。
雍正登基後,極力打壓十四爺,削去他的兵權、奪取他的爵位,還將他幽禁起來。
一個好好的大將軍王,硬生生成了無事可乾的「廢物」。
直到乾隆繼位,十四爺才重獲自由。
不過,比起八爺、九爺被革去黃帶子,囚禁在宗人府,議罪幾十條,十四爺的結局爺也算相當不錯了。
我想,若不是母親烏雅氏太過偏愛幼子,不關注這個養在別人膝下長大的長子心情,恐怕,雍正對十四阿哥還能更溫和一些。
畢竟,他對同父異母的十三弟,可是出奇的溫情。
你怎麼看?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