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9日,毛主席同在朝鮮平壤參加第二次亞洲經濟討論會後訪華的亞洲、非洲、大洋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代表談話,他說:
「印度打進了我國幾十公里,它打了好幾年,我們才自衛還擊。一打就打回了老國境。在幾千公里的老國境線,印度人跑光了,沒有軍隊,那我們就撤回來了,撤到帝國主義規定的所謂新國境線,這條線我們是不承認的。我們從這裡後退二十公里,設立了緩衝地區。」
抗美援朝的時候,毛主席一句「不能置之不理」,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做出了出兵朝鮮的決定,與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集團進行了長達三年的鬥爭。而對力量遠不及中國的印度的武裝挑釁,為什麼要在它打了好幾年,才自衛還擊呢?
因為毛主席一直有一個中印友好的大局意識。
1950年4月1日,印度與中國建交,是世界上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1950年5月20日,毛主席在接受印度首任駐中國大使潘尼迦遞交國書時致答詞說:
「中印兩國,國境毗連,在歷史及文化上均有悠久而密切的關係,近世紀來,又都為掙脫自己民族的厄運,進行過長期而勇敢的鬥爭。存在於貴我兩國人民間的了解、同情與關懷是深切的。現在中印兩國正式外交關係的建立,不但將使已存在於兩國人民間的友誼日益發展與鞏固,而且與此而俱來的亞洲兩大國家人民的真誠合作,必將大有助於亞洲與世界的持久和平。」
中印建交的當初幾年裡,兩國交往密切頻繁,但也存在著地區利益的矛盾和隔閡。儘管如此,毛主席在維護中國利益和根本原則的基礎上,始終維持著中印友好的大局,努力不使雙邊關係偏離和平的方向。
一 九五三年十二月至一九五四年四月 ,中國政府代表團同印度政府代表團簽訂《關於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周恩來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正式寫入協定的序言。「五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準則,後來一直在世界上得到廣泛的承認和使用。
1954年9月30日,毛主席會見由印度總理尼赫魯夫人烏瑪·尼赫魯率領的印中友好協會訪華代表團,對中印關係,他說:「中國和印度的人口加起來就等於世界人口的一半,我們應當增加相互的接觸和來往,不互相損害,而互相幫助。」
1954年10月19日,毛主席會見來訪的印度總理尼赫魯,他說:
「我們所有東方人,在歷史上都受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欺侮。中國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欺侮有一百多年。你們的國家受欺侮的時間更長,有三百多年。我們東方人有團結起來的感情,有保衛自己的感情。」
1954年10月23日,毛主席再次會見尼赫魯,跟他談戰爭問題,他說:
「歸根結底一句話,不打仗最好。我們現在正執行五年計劃,社會主義改造也正在開始。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全盤計劃就會打亂。我們的錢都放在建設方面了。如果發生戰爭,我們的經濟和文化計劃都要停止,而不得不搞一個戰爭計劃來對付戰爭。這就會使中國的工業化過程延遲。印度也是這樣。總之,我們應該共同努力來防止戰爭,爭取持久的和平。」
1954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三次會見尼赫魯,他說:
「印度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印度好了,對世界是有利的。尼赫魯總理主張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並且表示希望贊成和平的國家日益增多。建立和擴大和平區域是一個很好的口號,我們贊成。為此目的,就需要去除一些足以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因素。凡是足以引起懷疑、妨礙合作的問題,我們都要來解決,這就能達到五項原則中的平等互利。合作不能對任何一方有害,否則就不能持久,一定會破裂。不論是朋友之間、國與國之間或是政黨與政黨之間的合作,都是如此。」
1955年12月8日,毛主席會見印度駐中國大使拉·庫·尼赫魯和夫人,他說:
「我們同印度人好談話,因為談話時不要防備,講錯了話不要緊,你們不會抓住這些錯話來整我們,同樣我們也不會整你們。這是由於我們有很多共同之點,不僅我們的地位是相同的,而且我們大家都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有機會的話,我很願意去印度。」
1956年9月29日,毛主席設宴招待尼泊爾首相阿查里雅和夫人,他致詞說:
「我們兩國之間有一座山,這座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這座山不僅連結著中同和尼泊爾,而且也連結著中國和印度。所以,印度、尼泊爾和中國是連結在一起的,我們都是近鄰。」
1958年7月28日,毛主席接受印度新任駐中國大使帕塔薩拉蒂遞交國書並致答詞說:
「中印兩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令人傳頌的友誼。中印兩國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由於殖民主義者對西亞的侵略致使國際和平受到嚴重威脅,我深信,中印兩國必將更加高舉五項原則的旗幟,為維護亞洲和世界和平作出應有的努力。」
1959年5月13日,毛主席審閱中國外交部對印度外交部外事秘書杜德的答覆稿,加寫的一段話中說:
「總的說來,印度是中國的友好國家,一千多年來是如此,今後一千年一萬年,我們相信也將是如此。印度沒有參加東南亞條約,印度不是我國的敵對者,而是我國的朋友。中國不會這樣蠢,東方樹敵於美國,西方又樹敵於印度。幾年來,特別是最近三個月,我們兩國之間的吵架,不過是兩國千年萬年友好過程中的一個插曲而已。」
1959年5月15日,毛主席會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十六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關於印度問題,他說:
「中國和印度吵架不過是一件小事。我們這兩個國家的友好關係有一千多年了,難道因為這麼一個小指頭大的小事情就把兩國的友誼鬧翻了嗎?不會的,絕對不會的。和印度吵架,是因為西藏這樣一個具體問題。印度政府想把西藏拿到手裡,形式上中國所有,實際上它在那裡辦事。就是這麼一種情形,所以架就必吵。」
1959年9月8日,毛主席會見阿富汗副首相兼外交大臣納伊姆,對中印問題,他說:
「印度很早就承認中國了,印度在聯合國支持我們,我們與印度的糾紛是十個指頭中的一個指頭,九個指頭是友好的。美國人在背後逼我們,我國與印度為什麼不和好呢?整個亞洲在萬隆原則上團結起來,這是大勢所趨,吵架不能解決問題。」
1959年11月3日,毛主席召集周恩來、彭真、王稼祥、胡喬木、雷英夫開會,討論中印邊界等問題,毛主席說:
「我想提這麼一個建議,為避免邊界糾紛,按照實際控制線,兩國軍隊相距在二十公里以內的,各退十公里,整個全線,印度也退十公里,中國也退十公里,因為邊界沒有定,以待談判解決。如果說十公里不夠,還可以研究一下,可以更長一 點。如果說雙方各退二十公里,就是四十公里的距離。這還要雙方達成協議,或者用換文,或者怎麼樣。如果他答應,我看兩國總理可以見面,在北京或者新德里都可以。我有這麼一個盤子,就是要和平。尼赫魯說雙方撤出朗久,我就擴大成整個實際控制線,我們愛好和平就達於極點了。」
1960年3月18日,毛主席會見尼泊爾王國首相柯伊拉臘和夫人等,談到中印問題,他說:
「我們同印度有過一些彆扭,不要緊,馬上就會過去的。我們的利害相同,都是不發達的國家。說中國侵略印度,是不真實的。人家一寸土地我們都不要,要別人的土地是犯罪的。你們尼泊爾的二寸土地我們都不要。我們同印度吵了一年架,但還是朋友。朋友吵架是常有的,夫婦之間、兄弟之間都吵架。」
毛主席向印度釋放的和平善意,印度並沒有領會和接受,反而變本加厲了。一九六二年七月,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西段分三路向中國巡邏隊進逼挑釁,建立侵略據點;侵入中國新疆奇普恰普河谷地區向中國邊防哨所突然發動進攻。對印度的蠶食政策,中國邊防部隊針鋒相對。至一九六二年十月,中印邊境鬥爭升級,印軍加緊備戰,準備發動新的軍事進攻,尼赫魯揚言要把中國軍隊從東北邊境趕出去,印度國防部長梅農叫囂"我們將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
1962年10月17日,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東段和西段同時炮擊中國邊防部隊的前沿陣地,進行大規模武裝挑釁。侵入麥克馬洪線以北克節朗地區的印軍向中國邊防部隊連續發動進攻。晚十一時,毛主席簽發中共中央軍委關於殲滅人侵印軍的作戰命令。命令指出:為了保衛祖國邊疆,中央決定進行反擊戰役。
1962年10月20日,我西藏邊防部隊、新疆邊防部隊在東、西兩段同時實施自衛反擊戰,一舉將入侵印軍給予了毀滅性打擊。 此戰共斃敵4800餘人,俘3900餘人。
打退入侵印軍後,中國軍隊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宣布全線停火,主動後撤。
1962年11月 2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從十二月一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將從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存在於中印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後撤二十公里。聲明說:
「中國政府真誠期待印度政府作出積極的響應。如果印度軍隊繼續進攻,重新推進到實際控制線,留在實際控制線,或越過實際控制線,中國保留進行自衛還擊的權利,由此而產生的一切嚴重後果必須由印度政府承擔全部責任。」
1963年2月19日,毛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會議全體會議,聽取中印邊境反擊作戰前線最高指揮官張國華彙報,毛主席說我們「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
毛主席所說的「政治軍事仗」,是毛主席對印的基本態度,他一直在避免與印度兵戎相見,他對中印的友好相處一直滿懷期待,他希望中國與印度的人民應該生活在世代友好的和平環境里。對印反擊作戰,非毛主席所願,而是迫不得已,雖然中印雙方發生了武裝衝突,但他還是希望把局勢控制在局部範圍內,並不想擴大戰爭的規模,更不想將戰爭時間延長,因為他一直沒有放下中印友好的大局。
1968年5月28日,毛主席會見尼泊爾王國副首相兼外交大臣比斯塔,談到中印關係
時,毛主席說:
「印度這個民族還是好的,無論哪國人民都是好的。印度政府對我們不友好,但我們兩國還有外交關係。」
1970年5月1日,毛主席同印度駐華大使館臨時代辦米希拉談話時說:
「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你們是偉大的人民,我們總是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麼吵下去嘛。」
對印自衛反擊作戰,是新中國成立後一場重要的對外作戰,從這場戰爭中能夠較為全面地洞悉毛主席的軍事鬥爭思想、外交思想、政治鬥爭思想,為後世的人們處理國際關係提供了一種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