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1644年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權力在手20多年,滿族文化與漢族文化逐漸碰撞。滿族文化一個最簡明的特徵就是,漢人必須剃光前額並且在後面蓄辮子,以此表示臣服。為了更好地鞏固權力,清朝在官服禮帽上做了很大的改變。
《管子·形勢》云:「言辭信,動作莊,衣冠正,則臣下肅。」
清朝開始用禮帽代替冠制,禮帽又有兩種,為冬常服冠和夏常服冠。
一品到九品官員的禮帽款式都差不多,但他們的禮服都不同。同時,也可以從帽子上的頂珠來區分,一品到九品禮帽上的頂珠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據史料記載:一品的頂珠為紅寶石,二品的頂珠為珊瑚,三品的頂珠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如果沒有頂珠那就是無官品。
有的禮帽上會有一些特殊的花翎,這個花翎也大有來頭。雖然後來賞賜的範圍擴大,得到這個花翎的人多點,但是在最開始的時候,一般都是有軍功和做了很大成績的官員才有機會得到的。
花翎是由孔雀尾翎做的,分為單眼、雙眼(兩隻單眼花翎疊加)和三眼等三個級別,翎上眼圈狀的圓圈紋,每一圈就代表一眼,級別越高圈數越多,也代表著佩戴人的身份越高貴。
大家在看清宮劇的時候,不難發現,很多六品以下的官員,禮帽後面都有一根藍翎,這一類為鶡鳥翎,跟花翎相比不是一個級別的。
大臣想得到三品花翎,那是要非常卓越的成績。對臣子來說,三品花翎即是恩寵,也是莫大的榮耀。清朝二百年間,也沒幾個人有,就連清劇里的和珅也沒有。
如果單單只是說這個花翎有多罕見,一般人是很難理解的,如果折成銀錢,你就能明白了。
捐例的制度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就有了,那時候,捐贈單支花翎,就要7000兩白銀。那三支可不是1+1=2了。
更何況最初,官員們都是以花翎為榮耀的,誰還會去賣呢?
但自從鴉片戰爭開始後,國庫漸漸空虛,清朝開始走向衰敗。發展到後面,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而此時的花翎,也不再像之前那樣難以得到了。
俗話說「士可殺不可辱」,當初被視為莫高榮耀的花翎,也隨著清朝的衰敗,走到被變賣的地步,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可笑可嘆。
當初被賞賜了三眼花翎的七位大臣(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如果看著這樣的結果,又會作何感想呢。
參考資料:
《清史稿》
《清朝全史》